关于《论语》中一个很重要的精神——仁,大家对这个字似乎早已司空见惯,为什么孔子要花那么大力气去讨论它,并且把它放在如此崇高的地位。
到底什么是仁的状态?
我理解的仁——知道自己的好,但并不骄傲,大部分时候处在不被关注的角落,哪怕再多人喜爱,仍然躺在黑暗中。
比如有个泥菩萨,两千年来香火鼎盛,人们都来拜他,他可以听见所有人的祷告,有贪婪的,有感恩的……他依然了了分明,如如不动。
有时小鸟在菩萨的头上做窝;有时老鼠、蚂蚁在下面爬来爬去;有时也有人在菩萨面前偷吃供果,甚至不小心把菩萨的某个部位打破了……如果菩萨有感知力,有情绪,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时间长了,你也能感受到那种宠辱不惊,你爱我或者不爱我,我就在那里;你回我还是不回我,了解我还是不了解我,我还是如此这般的状态。如果我们的状态慢慢接近这样的话,也许就接近了孔子所说的仁。
所以,仁不仅仅是同情别人,感知别人的能力,还有一种不被外界影响,不改变自己内心的安详、欢娱、自在的状态。
这种状态很像《庄子·德充符》里讲的状态——不改其志,不改其乐,这就是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