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7920792/095fa3c4f5bd51ee.jpg)
当我回想起当年跟着父母远离家乡来到另一座城市,回想起当年的种种生活痕迹,我开始期待有一天能再拾儿时的记忆。十几年后当我以另一种身份如愿以偿的回来时,从旅程出发时带着儿时记忆的迫切再到踏上那片现实的土地,突然变为一种失落,我想这就是我所感受到的物是人非。
当我带着理想的信念回过头再去接受时间冲洗过的人与事,往往与自己的念想差之千里,失望之余却不知时间冲刷的不仅仅是自身以外的任何东西,还包括自己,只是身在其中不觉所以。
循着记忆,想看看曾经悲哀而又无奈的出租屋,却不见当年的风景,已经被坐落有致、大厦紧密的建筑群覆盖,心中的那丝甜蜜还意犹未尽,只是现在的我已经好久没有尝到那种滋味了,我想可能再也不会尝到了。
当年那所门口带厕所的学校已经没有了,只是门口对面的小凉亭还在,那个亭里发生过好多事,麻雀、龙虾、吃剩的苹果核,我还能一一回想起。学校门口左边的小卖部也不在了,用收集的“破铜烂铁”换来的硬币在罐子里躺了一阵,算是仪式般的形式走过一遭,就会变成稀有之物。
诚然,以前发生的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就像本来就应该发生的一样,只是在等待一个时机被发现而已。
万物皆有灵,所以我是带着情感对待每一份事物,即使因为时间改变了原来所认识的模样,也会在心里复原出原有的样子。
物是人非是合理的,即使物再怎么改变也会有好事之人恢复原来的样子。人却不可以,正如世上没有“返老还童丹”一样,过去的都会变成自己或别人脑中的记忆,无法再回到从前。
剥削父母血汗的工作,换来可持续的生活,让我出奇的懂事,成绩让父母欣喜,也更加值得付出。只是最后回到出生的地方,却是一点点的衰落,没有亲眼目睹生活的艰辛和一起经历的辛酸,没有可担心的我,可能就此松懈,直到现在。
父母的期望和儿时的愿望总是那么的无味和敷衍,为了“讨好”母亲顺着谈理想和生日愿望,脱离真实的自己,深埋心底却又做作。直到成年阅历的重要性,父母看得极远,为了将来而生活。而少不更事的我要么极远到“无法无天”要么极近到“得过且过”。就如现在的我还是不愿听劝于他们的“先成家后立业”。
想想儿时为吃喝玩乐而学习,再到现在为生活而四处奔波取经,真是“作孽”般的自讨苦吃。现在我更加坚信“先苦后甜”是经过几个世纪检验过的真理。
身形变了,思想变了,性格也变了,带着改变一切的我重新回到生活过的地方,想重拾快乐和无忧,却不是因为找不到原来生活的环境而变得不可能,就如拿着现代的瓷器换古代的瓷器,就像父母再也不会以糖果、电视、玩具诱导我先完成作业再行快乐时光,现在想来也是教导我“先苦后甜”的生活模式,认为那才是“正道”。所以让他们现在用信用卡消费或是投资是绝对不可能的事。
辛苦的血和汗让他们值得珍惜,也让我值得尊重,这跟“代沟”,“远见”,“守旧”没有关系,每个时代都有她的特色,学习和传承是当今时代的人应有的责任和义务。
父母总是希望我不要“离经叛道”,过着他们认为最因该的生活模式,只有那样才能平平安安,顺顺利利和梦想事成。可是不经意的“叛逆”,让我多了些坎坷和曲折。不过有一点我和父母的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出人头地”。
出人头地就要有让人觉得了不起的能力。二年级时在“背井离乡”的我因为“天生神力”有幸成为一名校运动员。除了正常的课业外,每天放学后被统一进行培训训练,这在班上我也是一名“体面”又被“羡慕”的其中一员,心里自是美滋滋,连放学邻居阿姨也对我“另眼相看”,抱怨母亲的同时,心里却上天般的欢喜。
成为校运动员自然是免不了体能训练,除了下午放学以外,每天早上也会集体跑操虽然很累但很开心,哪怕不得已也是积极认真,只是每次跑操心里就不是滋味。
怎么个不滋味法呢?
跑操分两队,男女各一队,而我恰是最矮的那个“领头人”。每次我和同班的那个女生一起第一个开始跑,但是每次收队的总是有几个跑在最后,而我和那个女生便是其中之一。每次我都很努力,不再那样丢人,可是再怎么跑总是跨不过那个结。
慢慢的我不再去追求心里上的舒坦,正所谓习惯就好,至少我不是最后一个收队的人,所以我改变目标,只要不是最后一个就算达到目的。现在回想起恐怕是当时方法不对,因为一圈下来腹部就疼痛难忍。
其实让我放下心里的苦恼,可能是下午训练完后犒劳我们的“美食”。一碗热腾腾的甜米粥,瞬间忘我的尽情享受。也许是地域食物口味的差异,吃起来像是八宝粥,第一次见稀饭里放糖的吃法,那之后也学着在家里吃糖米饭,只是那味道可不怎么好,太腻,可也吃得热乎乎的一口接一口,新鲜感可能就是每个人的通病。
物是人非,除了物的若隐若现,自然也离不开人的各式各样。
十几年前为了零食和玩物与同龄的小伙伴面红耳赤,甚至大打出手,还扬言绝交“不和你玩”之类的话,几天后还是会因为另一方的零食或玩物贡献而喜笑颜开,云开雾散。
而现在为了生活可不是那时简单直接闹着玩似的说话不算话,僵硬的微笑,配着话不由心的言语,一坎一沟只为自己的最大利益,同龄人变成社会人,每个都有一段进化的过程和结果,是甜橘还是柠檬只有品过才知晓。
从同龄人的纯真到社会人的现实,已经找不到童趣的感觉,也找不回那种“惬意”的生活。生活让我不得不“同流合污”,为了保持那份纯真,我不时的在脑海里翻找着只言片语的片段,也许是不满现在的状态和生活环境,无为去改变,开始幻想着理想的美好世界。
遇过会忽悠的老板,见过不熟却格外甜言蜜语的同事,前者让你在人前笑,后者让你在人后哭,好不容易遇见没有私心的眼前人,最终也会因为“人心隔肚皮”而变成陌生人。除了经常联系的,还会遇到多少这样那样的陌生人。
有人说做人难,我看也是,我觉得我就是另一个世界犯事的生物被发配至此的赎罪人。
从以前的课桌操场到现在的操作台厂区,都在为生活必不可少的介质努力奋斗,哪怕血流不止,铤而走险也义无反顾,都在为未来做着打算,逐渐遗忘未来存在的意义。在我看来未来就是一道浪,不管前浪后浪与否,最终还是要被洋流带走,确定存在却再也寻不到。当再次形成一道浪,来不及熟悉了解时又会被另一道浪代替,不得不再次重新来过,什么时候是个头呢?
每次搬家我就不得不牢记“新家”路线,搬进的头几天父母还会准时来学校接我,我想那时肯定不会是因为人贩子在街头盯上了我。
每次搬家我还显得特别兴奋,不管是当地人废弃的瓦片土墙房,还是“改善”生活的奢侈白墙水泥房,在当时的我觉得又是一个新环境的新生活。记得刚跟母亲去的时候,在下火车看见父亲时就如现在的我奖金多发一样。将到即将生活居住的地方,母亲让我猜猜是哪座房子。我沿着道路旁指着一排排漂浪的小洋房,挑自己喜欢的房子指认,想着在里面跟着父母生活的场景就兴奋。而得到的是一个个微笑的否定,不肯罢休的我继续坚持,心里疑惑而又不甘。直到尽头被遮掩着只露出一角的“破房子”比家里爷爷的房子还不如,我肯定不会认为那就是我要的房子,径直向前走,因为尽头就剩最后一座洋房,肯定就是了不用猜了,可一声“你往哪走,到了”,被带着走向那我所嫌弃的房子,木窗的上的胶带嘲笑般的向我招手。顿时对父母的不满遍布全身,像是被拖进去一般。从刚到的兴奋再到不高兴,不愉快,落差之大一直到睡觉前还不能平静。一直想着父母在外的生活是很好的,却发现怎么跟电视里的不一样。
当几年后因为升学和经济原因,我要离开那座城市,心里不愿失去和父母在一起的日子,即使住的地方“不见天日”,也欣然接受他们的决定。小时候的想法那么简单,跟着父母就是快乐的,不管外在,内在的环境多么的“不如”,只要有父的天,母的地,安全感和存在感就知足。
因为母亲当年一时兴起的提问,本如游戏般的高兴一下,却无意间带来我们的两种遗憾。现在的我释然当年父母的生活是多么的不足,也释然当年那一个个否定的“微笑”,那是一种责任和无奈的“强颜欢笑”,也认识到“家”的重要性。
得到赞许我就会心满意足和忘乎所以,那是我当年的性格,现在赞美和表扬不如给我无言的认可。这能就是我两个时代不同的性格感觉。
我还是我,只是已“物是人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