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Be proactive
看了下流行很多年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感悟很多。
在stimulus 和response之间,你有选择的权利。所以,不要抱怨,其实西方国家的书籍都是强调这一点,人的主观能动性。
例如在《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里面,也曾今看到一个这样的例子。一个人对警察干涉他留长头发及其不满,遇到人就抱怨,作者说其实他可以搬到城市里面,或者干脆剪掉长头发,又或者捍卫自己留长头发的权利,参加警长职位的竞选。
他有着选择的自由,却只会抱怨。
想起一个教育实践者曾今写过的话,摘抄下来自勉:我们抱怨政府、抱怨体制、抱怨领导、抱怨他人……这种抱怨并非不应该,但如果这种抱怨不能导向主体真正的自由的抉择与行动,而成为自身不能有所作为的理由,那么,我们就跟牵着母亲的衣角亦步亦趋不敢离开的孩童没有真正的区别。这种怨,常常是对自己没有得到足够好的照顾的埋怨,而不是变革的前奏。
2:The way we see the problem is the problem
看到一个很有趣的例子,一个公司的老板发现只要自己不在或者不监督,员工就磨洋工不干活。他不知道如何让员工变得独立和负责,又或者自己应该再去换员工?
科维给出的建议是不要把员工当作机器,而是从他们自身的利益出发,关心他们,达到共同的目标。
其实这个到时和我的工作很相似,现在在做班主任,只要不在,就有学生讲话,好像为我学习的一般。其实不应该粗暴的去强制处罚,要求。而是要学生明白,学习是为己,不是为班主任。要让他们真正的理解,班级的安静是为了大家共同的利益。在相互沟通达成共识以后,更容易出现双赢的局面,而学生的自主性也会慢慢的得到培养。
3:P/PC原则
产出与产能平衡原则,很典型的一个例子是一个前辈,工作很拼,结果脑溢血,以后再也没法工作了,本来大有前途的一个人,很可惜。如果能注重产出与产能平衡的原则,在努力工作的同时不把自己累的精疲力尽,或许会好很多。
又例如教育孩子,希望他把房间打扫干净。直接吩咐他们如何去做,有时候还用恐吓和威胁的方法,可能孩子会把房间收拾的很好,但是父母因为没有教导,沟通,导致孩子只会在外在的强迫下去工作而缺乏自发自动的品质。
4:关注圈与影响圈
最不在自己影响圈的事情不必担忧焦虑,以免浪费时间。对在范围内的事情则积极主动,施加影响,这个可以显著的提高个人的自我效能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