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关键词:以问题为中心学习
事件:《商业功夫》《跃迁》
感悟:一直觉得自己的学习太过散乱,也许是前些年弯路走多了,感觉自己做的一系列选择似乎都是错的,辛辛苦苦赚的钱都不够交智商税,越发觉得自己的认知急需全方位提升。个人成长当下被我放在了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我不再马不停蹄地进入各种技能,乃是“学习学习再学习”。我也清晰地察觉到,现在的停下来,内心其实是有焦虑的,虽然5年前我也那么做过,那个时候兴许是年轻的缘故,内心至少是淡定的,对未来有着毫无根据的自信。
这些天的学习,让我对如何建立知识体系有了三点认识:
一是:选对书的源头!这是所有学习的起头!一定要读一手书,至少也是二手书!
因为那些四手五手书写到最后,只剩下鸡血和情怀。这就像一碗肉汤,煮多几次过后不仅全无营养,销售者为了“满足口感”,还额外给你加了一大勺子鸡精。正所谓“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
另外,不要贪图轻松读懂,反要通过持续阅读你觉得相对有难度的书来打开你的认知,有些书你也许当下读懂了,读书的层次却没有上去。多少时候我们考虑的只是收益,却忽视了一个更为重要的维度:短期&长期。容易走的路往往是下坡路。要把每一本书都当作一次思维的爬坡!久而久之,你才能真正与强者为伍,你才能有“清晰且正确的思考”。人跟人之间,有时就像在同一座山坡上滚下来的石头,看似起点差不多,每一次的选错书就相当于一颗绊脚石,在起点上看似小小的几次磕碰,最终所抵达的终点则是千差万别!
二是:以问题为中心来阅读。你问问题的品质就是你生命的品质!
你对自己的生命提出过哪些有品质的问题?你在头脑中真正提炼过反复思考探寻过这些问题的答案吗?对于这些问题,那些真正的牛人都是怎样解答的?你跟他们的差距到底在哪里?多少时候,我们连自己要什么都不清晰,就急急忙忙地去找答案了。
当你深深地发现,即便以你现在的认知和成长速度,身边有些人的成就也已经是你这一辈子都无法企及的,你怎么能不焦虑呢?更何况牛人之所以成为牛人,极可能是他用更优的方法论早已经实践了八年十年。
认认真真地写下自己的问题清单,只列出那些真正重要的,不断地优化这些问题,连续数年甚至终其一生地去寻求更优的解决方案。而所有这些,没有记录,就无从复盘!我有时在想,人为什么会浅思考呢?大概就是不写作吧,写作让人精确。如果你想着想着,把问题都给忘了,谈何在不同阶段反复思考呢?在当下信息爆炸的年代,注意力绝对是个稀缺品!记录(写作)的意义强调再多次都不为过!一定要持续地写反思日记、行动日记,随时记录下你当下的灵感。
三是:凡事连问5个为什么,持续下去,看看思维的深度会有什么不一样。
比如:我发现自己有些焦虑。那么:
一问:为什么会感觉焦虑呢?
因为觉得自己年纪大了,事业上跟财务上还没有积累,想给孩子更好的生活而不得。
二问:为什么没有积累?
因为过往在事业上没有持续聚焦做好一件事,导致现有的能力还无法兑现想要的生活。
三问:为什么没有聚焦?
因为认知不足,在每次遇到事业瓶颈的时候想到的都是换个方向,觉得或许这不是我要的,而不是想尽一切办法攻克难题,持续进阶!
四问:为什么半途而废?
因为对自己的人生从一开始就没有一个清晰的规划。脚踩西瓜皮,走到哪里算哪里。看似每天都在努力地学习,也花了不少钱,实则挖了很多口井,没有一个出水。
五问:为什么对人生没有规划?
因为对人生很多重要且基本概念从来不曾有过深入的思考(还是因为过往没有坚持写作)。
李笑来老师对“执行力”“半途而废”“做计划”这些基本概念的厘清带给我很多的思考。
执行力是什么?李笑来老师说,“判断一个人执行能力强大与否,就看他在做得不够好的时候能否持续去做。”而在此之前,我居然简单地认为执行力就是做事情比别人快一些。
之前我从来不知道“做计划”原来是一种需要持续进阶的能力,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了解自己当下适合周计划、月计划还是半年计划,然后不断地进阶。我总是在新年伊始信誓旦旦给自己制定一年计划,然后在年末发现这一年基本都没有走在年初设定的轨道上,更别提目标的达成。我总是羡慕那些能做三年五年计划,甚至写下一生计划的人,我知道,这是我思维所不及的,但是从来不曾发现我们之间真正的差距。我总是简单地认为,别人具有的能力都是一开始就有了,我看不到其背后的努力。
对于“半途而废”,我从来不知道它本质上是低估了任务的复杂程度。任何一项真正有意义的技能,都是多项技能的组合。我要做的就是通过时间的积累,在足够多的技能上完成基本的“熟练练习量”(达到不动脑也能应用),这是融会贯通的起源。而不是因为不知道这项技能有何价值就不去开始,你一定要相信,没有什么技能是闲技,技能的组合更是让认知指数级增长的关键。
我认识一家知名企业的董事长(也是我的老师),每次上他的课,所有人都感慨他强大的逻辑推理能力、缜密的思考能力。事实是,他做过几年程序员,虽然今天的他已经不再需要靠写代码为生,但从来就没有什么能力会真正地荒废,它一定会在你的生命中留下印迹。你看,没有什么技能是闲技。
另外,开始时的笨拙并不代表你不适合,不要把别人的努力当开赋,“笨拙”只是每个人习得任何一项技能的必经之路。
注意:这里的连续5次发问重点不在“5”这个数字,有可能是3次,也有可能是更多次。真正重要的,要通过一次次地发问让自己的思考触及真相!
就像上面的五问过后,事实上我还可以接着问:为什么在重要概念上没有理清?
因为我读书学习从来就没有探寻根源,总是在被不同的所谓的“意见领袖”牵着鼻子走,自然也就没有了清晰且正确的思考。你看,我焦虑本质上居然是因为读错了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