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期期末,班里的一位科任老师在谈及某一学生时,苦叹到该生真的油盐不进、无药可救了。
我跟老师解释说,这学生属于特殊家庭的孩子,并进一步给他阐明了孩子家庭的特殊性。并且告诉老师,这孩子的情况,班上没有同学知道,我一直替TA保密着。
听完我的话后,老师忍不住露出了心疼的表情。我知道那表情里写满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对于特殊家庭的孩子,都会一种自然而然的怜悯,这是大部分老师工作上的一种共情。
2014年刚刚歇了两三年班主任的我,又被领导催着担任班主任了,而且接手的是初三毕业班。对于刚接手的班级,我通常会把大把的时间和精力花在整顿班风和学风上。
期中考过后召开家长会,是学校多年来的工作传统。那一年的传统,给我带来了意外和震惊,也给我今后的工作带来了影响。
家长会召开前,班里先后有六个同学找到我,很是忐忑地跟我说,他们的家长来不了了。
“爸爸没空,可以让妈妈来呀!老师都还没有跟你们家长见过面呢?”
“老师,我只有爸爸,没有妈妈。妈妈几年前去世了。”
“妈妈没时间,可以让爸爸来呀!你这么用功,这么乖,爸爸看到你在学校的各种表现肯定会倍感骄傲的。”
“老师,我爸爸去年走了。”
“老师,我父母离异了。他们离婚后,我就没再见过妈妈。”
“老师,我爸爸几年前犯了错误,现在还在里边。”
……
一个个触目惊心的现实,一个个特殊的家庭,让我始料不及。心疼的同时也很欣慰,这六个同学都没有成为问题孩子,其中四个还是品学兼优的。
也就是从那一年开始,无论接手的是毕业班还是起始班级,我都会打着快速认识了解他们的口号,让孩子们写下自己的家庭情况。
在了解孩子们的同时,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以便在日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更好地把握教育尺度,或是给予那些特殊学生群体必要的帮助。
2018年年初,跟着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们去入户家访那些建档立卡的学生,当我目睹一个个贫困家庭的生活现状时,内心是极为震撼的。阴暗潮湿的住房,寒冬腊月里光着脚丫的孩子,躺在床上的植物人家长……每一幕都让我泪目。
这次家访,又给我的工作带来新的启发。在日常工作中,我会花更多的时间去跟贫困家庭的孩子谈心,对他们进行“思想扶贫”教育,鼓励他们努力学习早日脱贫,让学生走出“人穷志短”的伤感情绪。同时,在教学上对贫困家庭的孩子进行追踪,经常利用大课间或自习课给他们开小灶,面批作业和练习。
这些年来,除了学校开家长会外,我还会经常抽时间去家访。有人理解为情怀,也有人认为是任务。我不想去做过多的解释,我的家访一直走在所谓的任务前面,也许我的任务里藏着些许的情怀。无论如何,把工作做实做细,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即可。至于社会的评论,家长的评价,那不是我所能左右的。
以前去家访,会很用心的写家访手记,会和学生及家长拍美美的合照,会编辑漂亮的文案发到个人公众号里。
去年小满时节去入户家访一个家庭时,在同样编好文案发给家长过目,征求家长意见,问能不能在公众号发表时,一位家长的反馈,又再次改变了我的工作方式。
那是一个重组家庭,家长有点担心我的推文如果传播太广,会给TA的生活带来不便。后来想了想,我做出了把图片删除,把孩子们的姓名换成昵称再进行发表的做法,得到了家长的认可。
这个经历带给我反思,也改变了我家访时将合影发圈的习惯,有时确实想发圈,会给照片里的每一个人打一下马赛克。也戒掉了将家访经历写成手记在公众号推文的习惯。
我懂得家长的艰辛,家长也明白我的不易。比如这次暑假家访,有的家长会特别体谅老师,会在电话里告诉我,最近白天持续高温,不要因为家访中暑了,夜里他们的村路不好走,有安全隐患,有什么事情让我直接电话或微信告知即可。
感谢这一群给力的家长,让我真真体会到了爱出者爱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