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的历史可谓是很长了,它的观念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
我觉得,“友”是一个概念性的东西,几乎每个人都对他有着不同的理解,从古至今对它的理解更是一直变换着。就比如说我们中国友谊的“发扬与开发者”——儒家的论友之道。
从先秦儒家论朋友知道这篇文章中可以看出,最开始友的观念出现时,其观念,还被束缚在血缘关系中,也就是说,即使两个人关系再好,若之间没有血缘关系,那也无法称之为是友。其实我对这里有一点小小的看法,我觉得,如果以血缘关系为判断友的基础的话,那这样的“友”还是真正的“友”吗?亲人之间,肯定会顾及颜面,肯定说话做事会有一定的谦让,或许这样看来,他们是朋友,但是,这样的关系真的能称作为友吗?
不过好在,随着春秋时期的到来,有的观念也有所变化了。
在春秋时期,有的概念不再被血缘关系所舒服了。凡是做着相同的事,有着同样的志向的人,都可称之为友。不过这里对兄弟父子之间的关系也提出了要求。朋友之间要互相切磋,互相帮助,而兄弟之间却要友好的相处。你们父子之间又要讲究亲情,朋友之间要讲究诚信信用。劝勉别人向善,是朋友之间应该的。但是父子之间不能这样,因为如果父子之间责善,便伤感情了。从这里可以看出,“友”的观念已经开始“进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友”的观念继续“进化”。
孔子又提出了:“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柔善,友便佞。损矣。”这里是说了交友要交正直的讲诚信,并且知识广博的人。切记不能交逢迎谄媚,习于摆架子装样子,内心却邪恶不正的人,更不能交那种善于阿谀奉承,内心却毫无真诚的人,以及花言巧语,能言善辩,但心术不正,引人学坏的朋友。
在最后,孔子总结了一下。交朋友要交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其次还要选择有仁德的人做朋友,还有,交朋友要选择君子,最后就是这君子要能够以义为原则。
当孔子说完怎样交朋友时,又讲了该怎样与朋友相处。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与朋友交往最重要的就是要讲诚信,但是,也不能什么事都讲诚信,做什么事都答应?什么事都做到,那还是君子吗?那分明就是个小人:“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然。”
学了《先秦儒家论朋友之道》这篇文章后,我真的是明白了不少东西,平常交朋友总是那样随意,应而交到了许多狐朋狗友,现在知道,不是所有的朋友都可以交,并且在择友这方面也有那么多讲究。更不知道待朋友时,要讲诚信,但愿不能诚信的过度了,“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然。”以前总是听老师说“言必信,行必果”,却从不知道,原来诚信,也有度。
“友”——“仁”——“君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