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而言,这是个伪问题!
辛辛苦苦怀胎20个月,好不容易把各带一份我生命印记的小崽子整到面前,再继续制造一个能引发心理冲突的选项来难为自己,天理难容啊~
呵呵,也不光是不愿难为自己。主要吧!还是脑子里没长出这根差别筋,所以自己意识不到重视了谁、偏袒了谁。
好在逢年过节、走亲访友之际,总会被热心朋友关切的提醒一下。每逢此时,我都赶紧抓耳挠腮的都想一下,然后蹦出一个既无槽点,又显得比较缺乏诚意的答案:都爱。
切~
换得嘘声一片!
偶尔,也会有朋友递给我一个心照不宣的眼神,跟进一句:说是那么说,但~总归还是要爱儿子多一点的吧?
额~这位朋友,我只能说您的传统观念保持的很到位嘛!
说笑归说笑,虽然我愿意尊重不同观念、不同身份的人对这个问题不同倾向的选择,但我还是会假正经的维持自己答案。
因为在我眼里每个孩子本来就不太一样,所需要的爱的方式也不太一样,我向他们传递的爱的自然更不会一样,有差别没分别。不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真心没得比啊~
就像我没办法说我陪谁的时间多一点代表我对谁的爱多一点或者我管教谁更严厉一点代表我偏袒另一个多一点那样,我只会觉得那是我爱不同孩子的不同方式而已。
不过,在我写公众号以后,朋友倒是帮我给出了一个答案:因为我的文章基本都是围绕儿子来写的,明显爱儿子多一些嘛!
哈哈~这操作真教人服气!
那是因为还没到请闺女出山的时候呢!
就像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之所以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自己的答案,而我却坚持自己无差别的爱,或许就是源于我们对“爱”不一样的理解。
我是希望能给孩子们提供真实的、能够自然流动的爱——因为在我有限的认知里,我会认为这是最好的、最无可比拟的爱。
在对这种爱的追求下,我就不太会去计较陪伴谁的时间多一点代表爱谁多一点。
比如,儿子年长,在“走出去”与外界建立联系这件事上,总会先闺女一步。因此,我确实会带儿子外出或者上课的时间多一点。但这就是我们都需要面对的事实,我和闺女都得接受一天的时间就这么多,我们未必总能如愿这样的现状,然后找到我们都可以接受的妥协。我也会尽可能在陪伴闺女有限的时间里,结合她的需要提高陪伴的质量。
再比如,天性使然,儿子就是比闺女更折腾也更容易惹出事端。因此,我对儿子的管教也确实更高频一些。但这也是我们都需要面对的事实。当然,我也会尽量通过可感知的、相对一致的标准对他们做出统一的要求。只是哥哥更淘气,受到的管教自然更多一点而已。与偏心无关!
当我不去纠结和关注我的做法到底关乎于谁得到的爱更多一点时,孩子们似乎很容易跟我达成默契。他们彼此间教少萌出比较心,因为他们知道他们需要的爱各自不同,无需较量。
所以,当妹妹走不动路时,我会自然的抱起妹妹走一段,而此时哥哥也是自然的拉起我的衣角,随路同行而不是也闹着要抱抱;当好不容易盼到放学,匆匆见一面又要跟带哥哥上课后班的我告别时,妹妹亦会笑着跟我byebye,只是不会忘提醒我们早点回来陪她~
我们习惯这样的日常,也相信我们彼此间流淌着无差别的爱。
为了避免盲目自信,在写这篇文章前一晚,我分别向两个孩子求证:你觉得妈妈更爱你还是更爱哥哥/妹妹?
小家伙们都不假思索的回答:都爱。
看吧!这不就是我先前的那个答案嘛?虽然缺乏槽点,但我想这就是最好的答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