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行此文,中途随兴,临近收笔,才心中一惊,发现文章意涵凸兀,似有歧路亡羊之象🤔,再次审视,哈哈!!!突发奇想,有了,我给它主题尾巴再冠上一个(之一)(之二),围魏救赵,拨乱反正,举手之劳,满盘皆活。
(之一)谈了对人文的观点歧义,这篇为时不晚,再谈谈我写文的心得。
从生下入学堂那天起,此生就注定了我与文字有不解的缘分。文理各科,我只对文史地理来电。
以至后来入中学束脩,虽说数理化各科的成绩也勉强中游,可听起来总是感觉头脑昏沉,久而生厌。
我喜欢语文老师的故事,历史老师的英雄,地理老师地大物博,山川河流。这几项合在一起,更在我头脑里形成了一幅幅人文荟萃英雄辈出各领风骚的壮观场面。鲜活、生动、风云激荡。长久浸染其中,更在内心悄悄种下了终生挥之不去的英雄情节。
喜欢,是一切行动的发端。我被那壮观的故事场景带出了很远。
读课本,品注解,看闲书。学到初三,四大名著我看了三部(当时只感觉红楼梦满是娘腔腔,我不喜欢,所以没看)。
看过便会想🤔,把自己的思想真身拆散的七零八落,我喜欢把自己想象成作品中那个时代主人公,走进、感受和体会。时间久了,便会自然生出对当时作品、人物和社会的某些想法。
为了加身记忆,我便会下意识地边读边写。从此,书不离笔形成了习惯,犹如鱼不离水一样,让我不断把看到的和自己想到的一切在书本上固化下来,在头脑中留下映像。这些知识的不断累积,以后都成了我行文创作的源头活水,写作素材。
为了以后能便于查寻,有的放矢,及时更新,我还多了一个收藏习惯,把看后感觉有嚼头的文章分类收入QQ空间,形成几道可以垂直加深和纵向加固的人文意识流。为我如今的提笔写作增加了许多查寻的便利。
尽管如此,驱文至今,对照经典,虽说自己看过不少林林总总,终觉得时之积累,己之所学,在经典面前,难得精当之要领,已之挥洒,终难逃粗鄙百出的尴尬丑态,时常沦入迷离彷徨的窘境。
此种状态,挥之不去,思之再三,我自以为,牛终日劳于耕作至今,期间极有可能是长期补充吃下的新鲜草料太少的缘故,所以才难以挤出高品质的鲜活牛奶🥛🥛🥛。
至此,我才突然发现,读书、学习和写作是一个需要不断推陈出新一以贯之的精进过程。任何的孤陋寡闻偷懒自恋都会把自己的思想和创作置于一个刻舟求剑的困境。有心寻剑,徒留笑柄,终不可得。
至此方知,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才是基础和首要。
思前想后,心有不甘。此时到让我想到了《西游记》中的齐天大圣孙悟空为了降妖捉怪经常所施的七十二变的道法。
首先把金箍棒放进耳朵,把自己的真身、思想,统统打得支离破碎,再把自己变成许多根可以上天入地的猴子毫毛。可能也许唯有用此道法,才能驱除自我,唤出精灵,除妖降魔,写出一篇容小我于众生的精彩文章来。
还是蒋坤元老师讲得精当:“将心比心-欲做诸佛龙象,先做众生牛马。”
自金往后,我愿意把自身化成几根微不足道的毫毛,飞进那“牛魔王”的腹中,给他来个大闹天宫,翻江倒海,再造乾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