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网上看到一个老师在演讲时说:在这个视频时代里,我们似乎找到了一种读书方法,让别人帮我们读书,用几分钟时间告诉我们一本书的精或一个知识点,久而久之,我们以为是我们自己读书。
事实上,这些知识点和碎片化的信息,不可能形成你的知识系统,你也无法确认和印证这些信息的准确性。把一本下真正读完,是阅读的开始。
是的,我是有些赞同他的观点的。在这个信息炸裂的时代里,想要了解一种信息和知识,网上一查全都有了。但那并不是你的知识积累,都是通过信息别人灌输给你的。
前些时间,在网上有个人说,为什么他看了四十多本多,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对于这个问题,我想说,虽然说量变后才有质变,但是这个前提是你得去认真思考,没有思考的阅读,充其量就是把字认识了一遍而已。
就像我很多年前读书一样,很少有记笔记的习惯,导致读过之后,只能记住很少的一部分。有时候连一本书里的好些人物都记不得了。
读书思考很重要。当你读书多了,通过思考,融会贯通后,就形成了你自己的知识体系。最近读完的《细节》一书,当我看到书里讲的关于一些细节能影响到别人或给自己带来的一些改变时,我就会同时想到另外两本书《5%的改变》和《微习惯》,其实它们都有一些相似的地方,就是通过一些细小的习惯来改变自己或他人。
有些书看似书名不同,其实有时讲的内容也许会和你曾经读过的某本书异曲同工之妙。一些书值不值得去看,有时候去读几页就知道了。因为在这个人人都可以写书的时代里,书也有优劣,不是每一本书都值得一读。
我今年读的书里大多是致用类书籍和一些畅销书,也不是说这些书没用,只是在读它们的时候,就不会像读文史哲那样。因为不同的书有不同的读书方法,这也是自己在通过读了一点书,自己的总结。
因为有些书一读,就能看出作者有没有用心去写,他是知识底蕴丰富还是文化底蕴深厚,一看书就知道一二。
知识底蕴丰富和文化底蕴深厚是两回事,也是两个不同概念。但是它们都有一共性,那就是自己知识积累,也形成了自己知识体系。
就拿我和朋友的写作来讲。她动则就几百上千的文言文体的诗词,虽然她才写了几万字的文章,但是你就能从她的字里行间里看到她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打底。
而我到现在快到50万字,也在天天写,但是要说文化底蕴和她相比起来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尽管她也说我有着丰富知识底蕴,但是从文字功底上一下就能看得出孰高孰底了。这就是差距。
所以,读书也并不是你读了几十本书就会马上有一个质的改变,或许你读的这几十本书都是一些网文类或者无营养的一些书,那,读再多的书,也抵不过别人真正把一本《红楼梦》或者《道德经》读懂的知识来得多。
读什么的样书?这要看自己真正需要什么的样结果,比如我今年里就想在一些方面得到突破,所以在年初时,我读的书都是关于这些方面的书籍。这也是我为什么在今年读的致用类书籍多一些的原因。
前几天和朋友聊天时还说到,明年将对自己的阅读方向调整,因为明年我准备在另外一个方面有一点突破。
我认为读书,第一要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喜欢出发,其次是要解决一个什么样的问题,想得什么样的结果。在读的时候一定去思考,通过思考后进行一个有效的输出,最后才能真正成为你自己的知识体系。
有了以上的步骤,我相信在阅读上一定会取得很大的收获。吾生已有涯,而知也无涯。书海浩瀚,有空多读读书。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日积月累后,你一定会比现在自己更出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