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天空褪去了最后一点晕黄,等待我们的只有那看不透的漫漫长夜。我们总是期待黎明到来,却忽略了夜它所存在的真正意义。没有黑夜哪里会有黎明?
当李白独居异乡,夜晚陡然睡醒,在静的令人发慌的夜晚,一缕月光倾泻到床边,谁能料想到一首家喻户晓的《静夜思》就此诞生。也许你认为李白满腹经纶,饱读圣贤书,一首连小学生都能倒背如流的《静夜思》对他来说只是信手拈来的事,那么你是否想过一个异居他乡的游子,除了那无法压抑的内心的阴霾在推动着他灵感的泉涌,又是什么加强了这首诗的感染力,是夜给他这首诗的塑造添加了背景板。倘若不是夜的话,那《静夜思》岂不成了《静思》,也许就不会有这么多人会记住这首诗吧?
当宋代大家陆游一首《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在拨动我们心弦的时候,你又曾了解这首诗背后真正的故事,一位年过半百的高龄老人,一身病痛,孤独的躺在荒凉的乡村,其内心的煎熬可想而知,如枯木、如秸秆,拼尽自己最后一点力量苟延残喘。但他从未放弃自己内心的追求,“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在夜将尽未尽的时候,他还没有老的令自己厌恶,他还能梦见自己身披战袍,骑着战马出征,为国家用尽自己毕身气力。夜晚没有磨灭这样一位爱国诗人的气焰,他回忆豪迈的一生。他借夜抒发自己的决心,有了夜,才有了他“铁马冰河入梦来”的机会,他不会埋怨夜的漫长无情,更不会责怪夜的无聊古板,自然也不会痛恨夜的寂静冷漠,他只会感激,感激夜的黑,正是这种黑给了他梦的甜美与真实。正是这日日个夜让他更加期待黎明的到来,说不定某个清晨醒来,就会有人请他为国效力,实现自己一生的抱负。
我们对夜抱有太多的成见,那么当你准备睡觉的时候,你是否会因为手机信息不停的提醒而立马起身再“奋战”几小时呢?当你在幸苦了一天后你又是否会在下班后在路边大排档好好放松自己,吃点夜宵,连自己都忘记时间,只是静静的坐着,坐等夜晚悄悄过去呢?当你仔细端详一下你的城市,你会发现当夜已经深了,许多店铺都还是通明的。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夜都市中,每个人都害怕黑夜的到来,可每个人却都乐在其中,完全不感到奇怪。那我们为什么要给夜冠以不好的名声呢?人们都把白天视为光明,把夜当作黑暗的化身。老人总是喜欢用夜晚有幽灵之类的谎话来吓唬小孩子以禁止他们外出。电影总喜欢在夜晚塑造吸血鬼之类的恐怖鬼怪来增加恐怖效果,使得人们对夜更加歧视,产生偏见。这是极不公平,不负责的。对夜我们需要崇敬对待。要知道当那一轮明月无声升起时,皎皎光辉泻在地上,许多夜行人也开始了他们的夜生活了,街上车水马龙,你细细看看你的城市。你会发现你自己只想好好珍惜这个夜晚,好好看看她,因为她实在是太美了,我竟不懂得放手。
而夜对于我们这些在校学生来说也许显得单调了一些,无非是加班补作业,刷刷题,虽然我们累,但我们从来都享受这种生活,《增广贤文》里有这样一句“劝君莫将油炒菜,留与儿孙夜读书”。是的,把握每一个夜,正如覆水难收一样,过去了就回不来了,用一个少一个。
愿把握每一个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