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楚汉战争,刘邦获胜,几年后,他回到家乡,作《大风歌》。
刘邦年轻的时候,好吃懒做耍无赖,喝酒都要赊欠,可他最后却做了皇帝,乡里不耍无赖,勤劳辛苦的人,却没什么改变。
刘邦和项羽作战时,项羽抓了刘邦的父亲,扬言要煮了刘邦他爹,可刘邦不吃这一套,对项羽说,我当初和你约定为兄弟,我爸就是你爸,你要煮的话,请给我也分一杯羹吧。
项羽语塞。
两军列阵,项羽又对刘邦说,我们单挑吧,不关其他人的事。刘邦回答,我宁可斗智,不斗力。《项羽本纪》开头就说了,项羽力能扛鼎,此时项羽正值壮年,刘邦已经五十多岁了,体力首先就不占优势,如何单挑?
小学课本里也告诉我们,不要拿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做比较。对于这样的单挑请求,刘邦在心里,给项羽竖了一个中指。
单挑这个事儿,和小时候看的电视剧《封神榜》有些像。在这个电视剧里,两军摆开阵势,却从不作战,双方派出神仙单挑(斗法),斗法之前,先寒暄一阵,互通姓名背景,道声久仰,于是开干。或者各自站在道德制高点上,互相指责对方,指责完毕,于是开干。输了的一方就带领士兵撤退。赢了的一方也不追赶,胜利回朝。
那么士兵的作用在哪?难道都是看戏的吃瓜群众?这与常人打架有什么分别?
项羽把两军作战,当做市井斗殴。观念上先输于刘邦了。
二
楚汉订立条约,以鸿沟为界,双方都要撤兵时,张良和陈平以为养虎遗患,不能放走项羽,刘邦听了两人的建议,不遵守签订的条约,转而攻打楚军,所以项羽才有了四面楚歌的悲剧。这种做法首先不符合盟约,属于背信弃义。
刘邦的这个行为,和二战时期德国撕毁与苏联的互不侵犯条约类似,只不过刘邦成功了,德国失败了。
刘邦在鸿门宴中,知道项庄不是单纯的舞剑助兴,而是要找机会,给自己一个透心凉。刘邦也着急,于是借口上厕所,出去了一趟,决定回自己军营的时候,还想要按照礼节进去给项羽告辞,樊哙拦住了他说,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是啊,您再进去可就出不来了,还想着告辞?这会赶紧跑吧。跑的晚了,不仅您,咱们一干兄弟,也得被人家给剁了。
于是刘邦赶快趁小路回到了自己的军营。
三
春秋时期,宋国某国君,在敌人渡河至一半时,底下的兄弟们建议,趁敌军还未完全渡过河,抓紧时间攻打他们。可此国君不听,认为在此时攻打对方是不仁义的,等到敌军全部渡河完毕,他才下令进攻。结果战败,自己也受了伤,他还为自己开脱:虽然失败了,但是我讲了仁义啊。
讲了仁义是不假,但自己损失了多少士兵,多少装备粮草?一场战争失败了,就有亡国的危险,国家人民重要还是仁义重要?
处在哪个位置,就有哪个位置遵守的规则。
国家间的交往,以国家利益为准则,用普通平民的眼光和规则去要求政治家,就显得不合时宜。
李世民杀了自己的亲哥,也没见谁去骂他手足相残,反而一提起他,给他竖大拇指,称他是明君。
寻常人,杀了自己亲哥,会怎样?
朱元璋做了皇帝后,过河拆桥,杀了许多当初一起打拼的兄弟,不是不讲仁义道德,而是他作为一个皇帝,不得不这样做。
四
汉代贾谊说,仁义恩厚,此人主之芒刃也;权势法制,此人主之斤斧也。
仁义恩厚,是麦芒,要时常扎着小民们的屁股,督促他们遵守规则。如果不遵守,就要拿出早已饥渴难耐的大斧了,这是权势法治。
古代好多人,搞不懂这个道理,仁义道德明明是君主规范你的,他却反过来用仁义道德与法制去要求封建君主。
这是想要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也许有人会问,你自己制定的规则,自己都不以身作则,凭什么让我们遵守?
有遵守的例子啊,曹操割发代首了解一下?
也有讲仁义道德的政治人物,比如项羽的手下项伯,因为与张良有过个人的义气,半夜里跑去刘邦的军营通风报信。毫无疑问,他是一个奸细,这对于项羽集团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损失。
关羽呢,义气用错了地方,华容道放走了曹操,对于刘备集团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损失。
这是讲小德而忽略了“大德”。
完全不讲仁义道德的,当推三国吕布,三姓家奴这个荣誉称号,获得了大家的一致认可,所以大家形成默契——此人留不得,还是送他上路比较好。
什么时候讲仁义道德,什么时候不讲,讲小德,还是讲大德,还是得因地制宜,把握好尺度。
四
总会看见有人怒不可遏的骂历史上有的皇帝,说他们卑鄙无耻,不讲道义,出尔反尔,不讲规矩。
个人以为,这是道德婊的逻辑。
你又不是皇帝,有什么资格去评价他呢?你怎么知道人家心里想的是什么?他处事的标准又是什么?
用自己所处的层面的那套规则,去衡量与自己不在同一层面上的人。标准首先就错了。
例如慈不掌兵,义不行贾这句话。这告诉我们,带兵打仗,不要讲仁慈,做生意,不要讲义气。
有那么一种脑子不清楚的人,他会跑去质问一位将军,你带兵打仗为何那么残酷?为什么不仁慈一些?或者去质问一位商人,你做生意为什么那么锱铢必较?为什么不讲点义气?
隔行如隔山,问这个问题的人,等他们是一位商人或者将军的时候,他们就不这样想了。
评价一个皇帝的好坏,最有发言权的,不是老百姓,而是后世的皇帝们。一个商人的好坏,顾客和他人的评价不重要,商界对他的看法,更有道理一些。
还是位置和身份决定了想法。
好比一只小猫咪,有一天,它碰到了一只虎,它咄咄逼人的质问道:我们都是猫科动物,长的也相似,你的本事还是我祖上教的,可你为什么只吃肉,不陪我一起抓老鼠?
老虎该怎么回答?
猫咪之所以到不了虎的层次,也许是它一直是在抓老鼠的缘故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