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焦虑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不论是社会层面35岁再就业,还是网络上越来越多年少成名的天才。
年轻人一代比一代聪明,一代比一代优秀,一代比一代长的好看嘴还甜。
好像基因在这短短五年间就已经完成了新一轮的迭代升级。
某音上面对镜头侃侃而谈的小学生,对老师的模仿惟妙惟肖,只几个眼神流转之间,就将各科老师的形象呈现在镜头面前。
这种模仿所透露出来的,是对于人物形象的观察入微,超强的总结能力,以及无可厚非的表演能力。
扪心自问,我能否总结出各科老师的形象特点,并把它们浓缩表现在几分钟的视频里?我做不到。
某书上,同样是小学生,通过发布自己的舞蹈视频吸粉几百万;并多次和知名偶像合作舞台。
某站,初中生成为up主,拥有自己的十几万粉丝也都不再罕见。
至于其他高校在校生、高校毕业生,更是螺旋展示自己的优秀和成功。
这一切都让我惶恐,面对着这些后浪,我开始惶恐。
如果我真的在35岁被毕业,我该如何与这些后浪竞争?
如果我无法在自己的“黄金十年”筑牢自己的优势壁垒,我又该如何保护自己的生活?
但是。
但是,当我把目光转向周围,又觉得这些优秀的人似乎离自己很远很远。
特别是看到周围那些三十郎当岁,专业能力稀碎,没什么上进心,每天追剧刷小说沉迷家长里短的人,竟然也还能找到工作,并且在这些岗位上混的还不错。
那些优秀的人,仿佛成了另一个世界的人,他们的优秀与我无关。他们是很厉害,但不会过来和我争这份一个月三五千的小工作,我的工作保住了。
即使这份工作没保住,我也能去找到下一份四五千的工作。
这种普通的工作有很多,就像做这种工作的普通的我有很多一样。
讲一个冷知识,在我国每月稳定收入5000元以上,就已经胜过全国80%以上的人了。
大家都不过是芸芸众生里的一个,当一个普通人,做着普通的工作,有普通的烦恼,收获普通的一生。
也许我们会通过网络见到许多很厉害、很优秀的人,但他们都与我们无关。
网络的下沉和普及,抹平了不同阶层人的信息差,让我们看到了比自己高一个层次、高很多层次的人是如何生活,如何优秀的。
就像在没有互联网的时候,大家锄完地里的草,嚼着窝头坐在田埂地头,感叹着:皇帝现在一定是在用金锄头翻地吧?如果他翻地累了,一定会有宫女给他端来细面做的窝头……细面真好吃啊。
可现在我们看到了,我们焦虑了,甚至绝望了。
也许是因为认识到了,有些东西你出生的时候没有,这一辈子就都不会拥有。
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躺平,想要自己轻松一点。
既然不论三千还是七千都付不起房子的首付,那三千和七千的工资又有什么区别呢?
既然三千和七千的工资结果都一样,我为什么还要辛苦去做七千的工作量?
躺平,不好吗?
不好。
因为我不甘心。
因为我曾经也是别人眼里羡慕、崇拜的对象;因为我曾经也是“别人家的孩子”,被别人当作目标,却又始终无法超越。
诚然,每个人的成功都有多方面的因素,比如我无法倒退的年龄,比如我无法获得的地域优势,比如我无法拥有的家庭助力。
但我和那些优秀的人之间的差距,就只是外在支持么?
当然不是。
三千和七千多工资结果都一样,三千和三万呢?
寒门难出贵子,可我如果不追求“贵子”,只追求让自己的寒门变成“温门”呢?
阶级固化的意思是:从三千到三千万的跨度难以实现,但三千到三万的跨度,只要你想,就能做到。
所以我不想躺平,我想试一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