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本是无边无垠的空间,任由主角在其中肆意挥洒。然而,有些人,尽管生命尚存,却将自己逼进了死胡同,活得无比拧巴。他们对过去的恩怨无法释怀,反复搬出回忆,刺痛自己,如同不断撕开尚未愈合的伤疤。
慈书的母亲,便是这样一位角色。在一个周末的视频通话中,新旧矛盾再次爆发。她的声音透过屏幕,带着一丝颤抖:“高速路穿过了家里的田地,政府补贴了8000多块钱,你爷爷二话不说全领了!花钱的时候知道找我们报销,怎么领钱了声都没吱一下?”,紧接着,她又翻起了旧账,“这么多年他们做过的事我可没有忘记,怀你的时候连青菜都没得吃,还得干农活,挣到的钱本就不多还要上交,他们年纪轻轻就要我们给养老费!偏心他们的小儿子,该分的田地不分给我们,不好好帮我带孩子...”
看着气愤至极的母亲,和那些早已听到耳朵起茧的老话,慈书忍不住说出了自己的心声,“那个田本来就是他们老一辈的,有补贴不愿意分也是他们的自由。你就当他们的境界就在那里,不要跟他们一般见识了,他们都是老人了,能活着的日子不多了。”看到女儿不仅没有顺着自己的意愿,还帮别人说话,慈书的母亲直接挂断了通话。
自慈书记事起,她便开始经历母亲和爷爷奶奶的争吵。印象最深的两次,一次激烈到村里的很多长辈都来到家里调解,有人低声哭泣,有人大声叫喊,有人起势想要动手。虽然当时的冲突结束了,可是这么多年矛盾却愈演愈烈。另一次是爷爷奶奶放在家里的一千块钱不见了,不知是心急忘记了分寸,还是真的意有怀疑,深夜给白天刚好来家里看慈书的外婆打去了电话,问有没有看到有谁动装钱的箱子。老人的思维是传统的,也是不能轻易看开的,外公外婆认为爷爷奶奶是在怀疑外婆,从那时起心里便压下了一块重重的石头。
后来,奶奶在家里找到了那一千块钱。按照母亲的意思,爷爷奶奶应该打电话跟外婆说一声,让他们宽心。可是老人是固执的,爷爷奶奶不愿意这么做,这更加加剧了两边的矛盾。后来外公去世了,去世前还对这件事记恨在心,外婆时常会跟母亲讲起这件事,母亲也时常拿出这件事来跟父亲吵架。
从慈书小学起,她的父母便远在江苏开服装店谋生,原本有着稳定的经济来源,直到慈书上大学那一年,当地政府要对服装店所在的整条街道进行拆迁重建,失去了赖以谋生的门店,慈书的父母回到了老家,一切从头开始。
那一年暑假,老家连下十来天的大暴雨,洪水淹没了一半的村庄。慈书爷爷奶奶居住的老屋建在坝上,多处墙面早已出现开裂的现象,加上洪水冲刷,老屋已不适合继续居住。待洪水褪去,慈书的爸爸、小叔以及姑姑便凑钱重建房屋。原本一切相安无事,矛盾就出现在房子建好后,爷爷坚持要围墙建院子,并铺上水泥地,这下就惹怒了慈书的母亲,因为为了建房屋,家里的积蓄已快见底,本来就没有了经济来源,慈书又在上大学,她的弟弟在上高中,处处都需要花销,母亲内心责怪老人没有考虑下一辈的处境。
后来,院子建好了,水泥地也铺上了,爷爷奶奶如愿以偿搬进了新房子,一个巨大的冲突也即将爆发。很快,到了那一年的除夕当天,慈书的父亲和母亲商量,去老家新房子跟爷爷奶奶、小叔婶婶一起过年,母亲坚决不同意,父亲便责备了母亲。这下,母亲内心压抑已久的情绪全面爆发,新怨旧恨一下子涌入脑海,她骑上电瓶车去了老家。气头上的母亲早已失去了理智,拿起铁锹开始用力击打围墙、窗户,和爷爷奶奶吵得不可开交,哭泣声、击打声、争论声此起彼伏,场面一度失控。
类似大大小小的纠葛、矛盾数不胜数,他们各自认为自己是最大的受害者,错全在对方。他们从不主动沟通解决矛盾,也不愿意原谅对方的过错,更不接受将所有不愉快的事情放下、遗忘,而是间隔性搬出陈年旧怨,反复让自己沉浸在负面情绪,让身边人为他们的情绪买单。
倘若他们能学会放下心中的怨恨,以慈悲之心宽恕过往,以淡然心境原谅他人,那么他们的生活图景将焕然一新。毕竟,生命匆匆,满打满算不过三万日夜,若因执念缠身,不断自我耗损,乃至累及那些深爱着他们的至亲,这无疑是对生命最沉重的辜负,实乃得不偿失之举。只有对过去的恩怨释怀,他们才能自己走出死胡同,成为掌管自己情绪的主角,在无边无垠的人生空间,肆意挥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