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啊,辛辛苦苦地养大五个儿子,娶了五房媳妇,真是立下汗马功劳的女人,不容易啊。
按说,这样的妈妈供起来都应该,别说轮番伺候了,更不在话下。可是,事情没这么简单。赵老太毛病太多。对每个媳妇都非常苛刻,看谁谁不顺眼,各有各的不满意。
数老大娶媳妇的时候花钱少,婚后,大媳妇给赵老太生了个大孙女。她以为老人家会非常开心,因为她一辈子只有五个儿子没有一个女儿。谁曾想,正是由于这个孙女的出生,她对大媳妇的态度一百八十度大转变。她嫌弃大媳妇生了个女的,最看不上的就是她了,说啥都不来她家住。
正因如此,老大一家人才得以幸免,两口子从来不用因为赵老太闹矛盾。
二儿子就没有老大幸运了,灾难从他开始。二媳妇是本村人,结婚后,他俩依然住在这个村里。赵老太总是用鄙夷的眼光看儿媳妇,因为她娘家人家境贫寒,婆婆总觉得媳妇拿着她家的钱给自己娘家人了。经常提防她,有时候还阴阳怪气的嘲讽媳妇家里穷,动不动用各种手法敲打她。由于婆婆使坏,他们两口子吵架成了家常便饭。二媳妇忍了再忍,终于忍无可忍,无需再忍。她和老二就这样离婚了。
后来,有个姑娘又看上老二了,她说婚后不准备要孩子。反正前面那个媳妇给生了个不错的大孙子,这个媳妇生不生都无所谓了。因此,赵老太同意他们结婚了。
不生孩子可以,不好好对孙子可不行。她给新媳妇立了不少规矩,大部分都是关于咋样伺候孙子的条条框框。
谁能受得了她这样呀?太过分了,又一个二媳妇也不过了。离婚后,她去南方打工去了,老二和她一样也把手机号换了,从此两个人老死不相往来。
老二的两个家就这样被老娘折腾没了,这下该老三了。
老三好呀,他的家在城里,赵老太对他家非常感兴趣。自己去就去吧,她还毫不客气的把老二孩子也带去了。带就带吧,她又要求老三必须在他家附近找个学校。说学校近点儿,孙子上学方便,来回少受苦。
看来,她老人家要做长久打算了。她安营扎寨也就算了,还要带个孙子来三叔家安家落户。这咋行?媳妇想想就气不打一处来。于是,老三家的战争又开始了。赵老太以为又要你死我活,没想到三媳妇不等"战争"开始,就偃旗息鼓回娘家了,她选择了惹不起,躲得起。
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她躲得了"战争",却没能躲过车祸,三媳妇在回娘家的路上,遭遇车祸死了,老三的家也没了。
这下轮到老四了吧?非也。老四家她不敢去,赵老太也有怕的人。
老四媳妇家境好,条件好。自从结婚,老四就没离开过丈母娘家。住的舒服但没有话语权,儿子都是寄人篱下,哪有赵老太的安身之所?再说了,这位亲家母比起她的严苛和威武来毫不逊色,这种地方打死她都不敢涉足半步。
正因为赵老太的有所顾忌,老四两口子到目前为止,生活得还很幸福。
老四躲过去了,老五可逃不脱了。他自从大学毕业到现在,一直在城里定居。小两口不算有多恩爱,但也相安无事。
直到小孙子出生,老五的好日子也到头了。老太太一听小儿子家添丁了,马上坐不住。领着大孙子就来了,风风火火的。
按理说,儿媳妇坐月子了,做婆婆的应该少说话多做事,一切为了孙子好嘛!她不,一句不少说。整整一个月不让媳妇吃一丁点盐,吃一点点带咸味的东西都不行,说是对身体好。行吧,算是为她好,媳妇忍了。
终于满月了,媳妇以为终于熬出来了。没想到,又因为该不该给孩子喂水这个问题,婆媳吵起来了。婆婆说满月了就能喂水,媳妇说,医生说了根本不需要。两个人就这样,你一句我一句的怼个没完没了。
愤怒的老太太当场扇了儿媳妇一巴掌。儿媳妇本就憋了一个月的火,这下好了,不管说什么都得离婚,最后怎么说也不管用就离了。
这下好了,五个家就剩两个家了。其他的都让她折腾没了,剩下的这两个家,一个她不想去,另一个她不敢去。
带着大孙子只能回老家了,赵老太终究还是老了。她根本管不了这个已经是少年正处于叛逆期的孙子,听说经常逃学跟社会上的人混,还经常打劫低年级的学生,没少进看守所。有这样的奶奶,能教出好孙子来才怪。
老太太经常跟邻居诉苦,说自己的命不好。可是,没有一个邻居是同情她的,大部分都躲得她远远的。现如今,赵老太的日子过得好难,怪谁呢?要怪只能怪她咎由自取。
作为婆婆,不懂转换角色。谁的家应该谁做主,对吧?她倒好,不把自己当外人,不拿媳妇当家人,走到哪里都想做个一家之主。一家之主只能有一个人,婆婆当家,儿子同意了,媳妇不答应等于没用。
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她呢?遇到谁都往死里逼。结果,把自己逼的走投无路,老房子破屋子成了她唯一的一个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