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听樊登说了一个段子:
他的一个温哥华的书友妹子,开车带美国男朋友出去玩,路上在播放樊登读书节目。老外问:“我去,这是谁,在干嘛?”妹子说,这是一个国内的老师在讲书。下车以后老外男朋友说,“我其实只是希望旅行、度假,过安逸的生活,你太上进,让我感到太有压力了,我们还是分手吧。”
不知道故事是真是假,但是中国人确实普遍存在知识焦虑和无休止地上进。但是,这种满满当当的勤奋是正确的吗?
这种勤奋会让知识量增长,却可能会让洞见变得更少。因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过于勤奋是创意的天敌。真正能激发创意的,往往不是高强度勤奋的环境。
一、 想不明白,聊明白
心理学家认为,思维的碰撞能很好地提高创造力。最好的主意都是在和别人高质量聊天的时候跳出来的。
人类历史上三次重要的知识大爆炸都有类似的情况——多元、有闲、思维碰撞。
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公子大量地养士,形成了一种多元、有闲、思维碰撞的局面;
古希腊的雅典气候宜人,大家没什么生存压力,作为地中海的交流中心,又有大量的外来人口进入,于是孕育了雅典文明。
二、想不明白,离开一会
在休息的时候,我们的大脑发生了什么?
我们认为自己在休息,其实对于大脑来说,从未停止运转,信息加工一直在我们头脑里进行着。只不过遵循不同模式——
在我们清醒状态下思考时,大脑会遵循意志法则,思路按照一个固定的方向推进,就好像一台老式的串行计算机,解决完一个再解决另一个。
当我们在休息状态下思考时,我们大脑就会交给潜意识处理,这个时候,思维遵循心理联系法则,进行随机的思考和组合——想法摆脱了理性的控制,一些平时你觉得不靠谱的想法会脱离束缚拼接起来,在各个串行电路上彼此追逐,那些不相干的联系一旦接通,就会成为优先的联系。
世界上最具创新能力的3M公司,允许每位研究人员可以将每天15%的工作时间用于琢磨新奇的想法。唯一的要求是,研究人员要将自己的想法与同事们分享。后来很多创新型公司都开始仿照3M公司的做法,给研究人员留出“自由支配的时间”。比如,Google公司的软件工程师就拥有同样的自由。
因为激发创意最好的方式就是左右脑切换。
如果想个问题想不明白,那就换个思考方式,比如说锻炼、跑步、打球、玩游戏……这是在换脑区;当你重回电脑前,思路会重新通畅起来。再比如画画——不知道你发现没有,文字和逻辑都是线性的,而视觉是多维度的,当你把所有部分都在纸上铺陈开,事物之间的联系就自然呈现出来了。
另外,音乐也是一种能很好激发创造力的方式,因为音乐能有效促成左右脑沟通。
所以,如果遇到问题,走一走、画一画,不要盲目死磕了。
三、想不明白,睡明白
遇到事想不明白,不妨稍微睡一会。有一个关于创意的实验结果显示,睡一会的人在创意测试里的得分比没睡的人高两倍。
爱迪生就曾经发明过一种特别奇特的思考问题的方法——他手上抓着一个轴承,然后坐着思考一个问题,让自己慢慢睡过去。等他就要睡着的时候,手上的轴承就会嘭~地落在地上,把自己吓醒,这个时候,他赶紧抓住脑子里的灵感,然后写下来。很多绝妙的创意就是这样产生的。
很多好点子是睡出来的——著名的披头士歌曲“ Yesterday ”,据保罗说,他就是在睡觉时想出来的。德国化学家奥古斯特·凯库勒(AugustKekulé)发现苯的环状结构,也是在因为睡觉时,梦到蛇咬着自己的尾巴,激发出来的灵感。
我自己有一个方法屡试不爽——把想不明白的问题写在一张白纸上,然后放在床头,带着问题睡觉——当我第二天起床,再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往往就有了清晰的答案。
无戒365天极限挑战日更营 第236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