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方品类身处囚徒困境,特需自理品类创客蓝海。2016年7月1日,《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注册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正式开始实施,作为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以下简称特医食品)领域的行业规范。什么是特医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FSMP)是为满足进食受限、消化吸收障碍、代谢紊乱或特定疾病状态人群对营养素或膳食的特殊需要,专门加工配制而成的一类配方食品。
创客蓝海该类产品必须在医生或临床营养师指导下,单独食用或与其他食品配合食用,表现形式上批准号是特医食品,实际上可以理解成自费营养处方药。特医和保健品有完全的区别,蓝帽子保健品属于患者自主选择的食品。蓝帽子保健食品是具备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膳食补充剂,医生不参与蓝帽子食品的决策。
保健品特医食品可按年龄段分两大类,即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1岁以下)和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1岁以上)。其中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1岁以上)又分为三类:全营养配方食品,可当其作为长期单一营养来源时,能够满足目标人群的每天营养需求;特定全营养配方食品,这类食品针对脏器功能不全或衰竭、代谢障碍、机体对某营养素的需求增加或限制的特殊营养代谢状况的患者而设计,可当其作为单一营养来源不仅满足目标人群每天营养需要,而且能满足由于某种疾病和医学状况而产生的对某些营养素或日常食物特殊要求;非全营养配方食品可以满足目标人群部分营养需要。
特医食品在国内仍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例如,在临床上,有很多婴幼儿出现乳糖不耐受、牛奶蛋白过敏等症状,这些孩子都需要食用特殊配方奶粉,如无乳糖配方或水解配方奶粉,还有一些遗传代谢病的患儿,如苯丙酮尿症、甲基丙二酸血症患儿也都需要吃特制的食品。可以说,在婴幼儿这一块,处方类特医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
除了婴幼儿和有遗传代谢病的特殊人群,数量巨大的重大疾病患者也是特医食品的重要需求群体。临床上,很多病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饥饿,尤其是肿瘤、手术病人,术后会掉很多体重,或是肌肉消耗得一塌糊涂,或是贫血长时间不能恢复,吃的不对。病号餐只停留在吃易消化流食、吃着营养品的阶段,远远脱离了医学营养的要求。
特医食品的实际需求量大,在国内是一种幻觉,国内医院更习惯处方药准字的特医营养。特医企业的销量和市场接受度却一直处境尴尬。普通患者几乎没人知道什么是特医食品,一些专科医生对特医食品不了解。基层医生不关注病人在疾病治疗过程中的营养需求,有些医生甚至不清楚有特医食品能够促进患者康复。
特医食品中,目前仅有针对过敏、腹泻、乳糖不耐受等婴幼儿特殊配方奶粉发展相对成熟,购买也相对方便。一些具有遗传代谢病的人群,找到合适的食物却并没有这么容易。像PKU (苯丙酮尿症)患者,有氨基酸代谢障碍,正常的食物对他们来说都是毒药。
医院营养科能够购买的产品种类非常有限,市场上几乎买不到这些特殊食品,患者经常只能选择代购。国内特医食品尚待起步,产品也只能医院销售。特医食品准入门槛高,政府设定了严格且较高的准入门门槛,无论基础设施还是研发能力。特医食品的销售,类似处方药,必须由医生处方,而临床医生普遍对于开处方的食品,还完全没有这样的处方习惯。
而且国家标准化了的特医配方食品,类似配方奶粉,同质化严重,价格竞争激烈,进医院类似普药,需要同成分和同规格的招标采购,没有任何五百强企业愿意推广医院的非专利产品,叫好不叫坐儿。
特医这个看上去很大的虚拟蛋糕,如果没有专利型新产品,没有五百强的学术推广企业做前期的市场培育和市场开拓,很难有真正的存量市场。国内药企一般擅长做处方类产品的仿制,做跟随型,仿制外企做过长期大量市场教育的产品擅长。没有存量市场,无从跟随,国内很多特医企业都举步维艰。
临床营养师虽然在临床上发挥一定作用,但在医院的作用还是类似辅助科室,很难参与一线临床病人的具体治疗,一般也只是在需要时候有营养科会诊,营养科的地位更像高级的食堂大师傅。食品和药品的地位完全不一样,病人能够接受住院时候的药品处方,尤其不会拒绝任何医保支付的治疗。但是食品类,医生的处方,会让患者很难理解,尤其在医患纠纷、医闹盛行的现状下,一线医生也会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除非食物影响到患者生命,一般不会强求患者饮食自费的特医食品。
医院营养科医生、专科医生、住院患者确实也需要住院期的病号餐,尤其在是正常普食的住院病号餐。专科医院确实需要和有研发能力、理解专科病情的食品企业合作,定制专科患者的住院主食,升级医院对住院患者的营养服务,针对具体患者群做营养关爱。不需要医生处方,病人自费,患者可以自主选择的康复食品,可称为特需主食。饮食习惯不像吃药习惯,医生很难用处方强制消费。
《劳动法》在保护劳动者的同时,也创造了更多的劳务官司机会。社会福利和医疗保障的提高,让大众对医疗自费深恶痛绝。《我不是药神》的火爆,也能看到法规和社会文化的冲突,走私救命药虽然犯罪,但大众认为情有可原。特医食品,法规要求必须医生处方,而大众会认为食品根本就不是医生管的事情,不是万不得已,国内医生也不会把处方食品当成习惯。特医食品列为处方营养食品,自然就像囚徒,天然就形成了困境,特医文号必须升级到药品文号,才能解脱。
另一方面,大部分住院患者的桌子上都摆满了鲜花、营养粉、营养液,患者家属从家里带来病号饭,患者出院回家也需要病号饭,大部分患者需要营养关爱,需要特需食品,而不是法规重重类药的特医食品。营养师在临床上逐渐发挥作用,将营养的观念真正带到群众中去,推动特需食品在临床上的应用,使有病人获得专业的营养关爱。怕上火,喝王老吉,一个口号让红罐有了200亿的年销量。燕之屋碗宴,也成了现象级。特需食品,万亿蓝海。
特医食品概念是营养药品范畴,属于纯医疗范畴。特需食品是专业的食品新物种,需要营养科医生和专科医生参与提供病情需求和膳食指导,由患者按饮食习惯自主选择。随着医疗模式升级,预防和康复会是三级医院新的重心,指导二级和社区医院对患者全病程的关爱和干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