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话的人问孔子对管仲的评价。孔子赞叹:“人也。”他是一个仁人。“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他剥夺了齐国另一位大夫伯氏的采邑三百户,把伯氏三百户的人与好田收归公有,使伯氏整个家族因此而穷愁潦倒,只有清菜淡饭可吃,但是伯氏一家直到死都没有怨恨管仲,对他的举措心服口服,没有任何怨言。
作为法家代表人物的管仲,在齐国率先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随后,李悝在魏国,赵烈侯在赵国,吴起在楚国,商鞅在秦国接连兴起变革,打破血缘门第的条条框框,一扫迂腐沉闷。另一面是法家的律法异常严苛,商鞅变法的影响下,秦汉是中国历史上奴隶最多的时期。
从孔子说管仲是个仁人这点看,伯氏一家人被收拾了,还觉得收拾得对,收拾得好,死都没有怨言,应该是这家人对管仲真心为公的做派心服口服,而不是对法家所崇尚的“法势术”高压下的顺服。
儒家孔子对礼崩乐坏世道的方案是从周复古,让一切回到周王朝“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井井有条局面,这让孔子的理想只能是理想而已,根本不具备可操作性,只能说不能用。重点不在这,重点是这句评语显示了孔子对法家“和而不同”真正包容心态。
而之后的诸子百家包括继承孔子衣钵的亚圣孟子,却各个是唯我独尊,竭力抓住对方弱点相互诋毁,水火难容。孟子一句“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君无父,是禽兽也。”是赤裸裸谩骂了,一点没有兼容并蓄的宽容风度。他们热烈的争执并没有改变历史,历史的天平暂时的默默的倾向于了法家。但这些君子而不仁者对后世专制发展所造成的影响是深远的。
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同时代的希腊苏格拉底说“我所知道的是我一无所知。”谦逊、理性和反思才能助力自己突破思维局限、突破人本身的狭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