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个人三刷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两次在喜马拉雅平台听的有声小说,演播阿陈,总播放量25.3亿次,有622集,每集在25~30分钟之间,虽然是单人演播,女声演播有瑕疵外,但其它的人物演播声情并茂。
第三次看的是电子书,作者谢荣鹏,全书407万字,1000章左右,纸质书13册;作者为了治好母亲的病,自学中医书籍,体会中医精髓,花了三年多完结的,其中名仕集团顾明珠的病例就是作者母亲的真实案例。
就像有声小说的片头音介绍:
行医人为首,治病救人;为官德在先,公而忘私。
医道官途,一医一官,医人医国,正气凛然。
全书以曾毅出神入化、近乎于道的医术,贯穿主线,以“下医医人,上医医国”的风范,在政界、商界、军界、警界、外宾结识了不少名流,以其高风医德获得敬佩,成为莫逆之交。
作者借助曾毅这个人物,展现现世众生所期盼的人物形象:一心为病人、一心为公,具有高风亮节的医官形象。出神入化的医术、不输于警卫局参谋的武艺和不下于书法家的书法造诣,这些出彩的特质,让人阅读欲罢不能。特别是各种疑难医案的病机辩证、用药遣方,突显了中医治病用药的简、廉、效的特点;在西医用机器无法检测病因,中医用望闻问切、六经八纲识病机、四诊八纲辨识主证、分析症候以明病机;用中医治病的原理,阐述了在做官、治官、人治方向要遵循“人心向上,人性向下”的基本准则。
书中有不少出彩的地方:各种疑难医案的病机辩证、中西医的医术体系辩证、官途中扶贫、养老、医改、治安等不少一心为民的政绩都令人拍案叫好、发人深省。
一、医道见证
1、中西医区别
中医比西医难培养。
因为中西医的理论体系不同,中医是建立在玄学之上的一种医术,而西医是建立在科学上的。
举个例子来说,比如我们每天看到太阳东升西落,便推出地球是在自西向东转,这就是玄学,它的结论是建立在推测之上的;而科学不是这样的,科学重实证,它要经得起检验。
中医的诊断方法:望、闻、问、切,无一不是在推测,至于正确与否,还要再去检验;
而西医刚好反过来,它会先去做一系列的化验和检查,证实人体存在某种疾病,而不是去推测。
推测是一种主观活动,看到太阳东升西落,有人推出地球自西向东转,但也有很多人认为是太阳在绕着地球转,所以一千个人学中医,就会有一千个不同的理论出来,这正是中医难以批量化培养的原因所在。自古至今,中医发展出比较成熟的流派,就有几十个之多,而其余一知半解,靠着医书中的只鳞片爪来治病的,更是数不胜数。
西医虽然很难称之为独立学科,因为她用于治病的理论,很少是由医生创立的,而是由解剖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工程学这些基础学科的专家创立的,就是西药和各种检测设备,也不是有大夫发明的。
现在青少年所受的大众教育,学的就是这些基础学科的知识,在没有接受专业的医学教育前,他们已经对西医治病的基础理论有所了解,再经过专业医学技能的培养,他们就会成为大夫。
一般来说,接受了这些基础学科教育的人,会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再去学中医,就变得难以接受了,所以中医学院培养出来的中医,大多也都是根据西医化验的结果去开药方。
中医现在打不过西医,除了人才凋零外,也有其它方面的原因。中医至今没有一个标准的基础知识体系,学者难学,用者难用,想要对它的基础知识体系进行修正,你都无处下手,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中医的发展;
而西医则不同,门类清楚明白,知识结构严谨细致,接受起来很方便,修改起来也非常容易进行。
中医是经验体系,西医是知识体系,经验难以传承,而知识非常容易传承。
2、中医式微的思考
除了外界的因素外,中医人的不坚定的态度,是造成这种局面的最主要原因,中医的学生半路改行,年轻的中医大夫不敢用经方治病,年长的中医又只肯做“慢郎中”,碰到大病、重病,唯恐避之不及,甚至在省中医院的治疗室里,也挂满了输液瓶,试问,中医人尚且这样对待自己的职业,又拿什么去说服病人相信中医呢?
中医人自己对中医丧失信心,才是最可怕的。
很多人其实并不相信中医,却又在骨子里把中医当作是最后的救命稻草,把中医大夫看着是万能的阿拉神灯,于是看中医就变成了一种请神烧香的行为,大家来看中医,看的不是中医的医术,而是看会不会灵验。
灵验了,那是自己运气好,不灵验,中医就是骗人的。
问题是,谁也不会真的把缥缈虚无的“神仙保佑”当作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是当作一种心理寄托,是在“尽人事,听天命”罢了。
3、各种疑难医案的病机辩证
主人公曾毅在书中被称为“曾三剂”,书中一些比较经典病机辩证让人啧啧称奇,很多都是西医无法治疗,中医能治,且体现了中医“简廉效”用药遣方特点。
比如:用茶香治疗英女王的肠胃不适。
胃的功能在药物的压制下被破坏了。
在中医里,胃为土,主受纳、主降浊,当胃的功能被破坏时,在上则不能受纳,所以会吃饭吐饭,喝水吐水;在下则不能降浊,就会造成排便困难。
用茶治病,取的是它的臭(xiu指气味、茶香),而不是它的味。茶之气非常清香,具有醒脾开胃之功效,香气直入中土(胃),自然可以唤醒脾胃。
再比如:用发怒的方法治疗省长夫人因思念过度造成的失眠,这是一种情绪病。
“喜、怒、悲、思、恐”,是人的五种情绪,当人长期或者过度处于某一种情绪时,就会生病。
过喜者,有范进中举;过怒者,冲冠一怒脑溢血;过悲者,轻生厌世;过思者,忧郁自闭;过恐者,精神错乱,妄想被迫害。
中医上有一句话,叫做“无情之草木,不能治有情之病”,对于这些情绪病,一般的方剂很难起到好的疗效,需要另想一些办法来治疗。
中医对付这些情绪病,还有一个快速奏效的办法,那就是移情易性。既然疾病是由情绪生出来的,那只要改变患者的情绪,疾病自然就会犹如无根之木,随之而去了。
《黄帝内经》有云:“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古代中医根据情绪跟气的这种运行规律,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总结,发现人的这五个情绪之间,确实有相生相克的关系,具体就是:悲可以治怒,怒可以治思,思可以治恐,恐可以治喜,喜可以治悲。
这种办法太过于乖张诡谲,要是对人性的弱点特点没有一定的把握,心思不够敏捷,方法不够奇妙,那么贸然使用的下场,很可能非但治不好病,反而让病人给“治”了。
书中还有其它的一些经典病案:
比如一剂大黄医治中央老首长的伤食症、
用一剂陈壁土治疗香港首富小儿富贵病(长时间抱着造成行走障碍、或家里有洁癖过度消毒让小孩子长期处于无菌的环境造成流口水不止)、
用移情易性的巧妙思路治疗各种情绪造成的情绪病(如睹物思人的相思病、受刺激造成的狂躁症、怒火攻心昏迷、官迷被撸官昏迷)、
一碗酸辣汤面治疗老首长的表郁不解(寒邪与人体免疫系统对抗的结果,无非三种:正胜邪,人体不药而愈;邪胜正,病情更加严重;正邪不分胜负,形成僵持,表郁不解。)、
用利尿剂排不出尿的“提壶揭盖”的经典辩证,
用蜞针治疗糖尿病病足,等等。
有两千多年的中医医案、及数以亿计的活体验证,再难的疑难杂症,只要能切中病因,病机论证逻辑无误,用药自然能标本兼治。
二、官途政绩
曾毅在官途遇到了形形色色的官员,结识了不少元老级的首长。刚出场遇到省委书记方南国这个伯乐,先是省保健委专家,后下放到南云县担任卫生局副局长扶贫成就了将军茶、被排挤到招商局局长招来了“千亿考察团”,在南云县结识军中大佬翟老;后因农民工聚众斗殴到白阳市担任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政绩有负责南云医学院筹建,平海集团20亿建厂,小吴山养老基地;在中央党校因对“经济危机”和“减负”、“民营企业调研论文”的见解得到经济大师董老和副总理的赏识,党校毕业挂职京城医院院长助理推行“以老带新”;经董老推荐到东江担任试点县长:在医改、民营企业改革成就显著;在中化市就任农委主任和公安局局长的政绩卓然。
作为医官,曾毅号称“曾剃头”,在仕途中难免会用一些治病的道理去思考当下社会的政策问题,深入问题的根结所在,寻找病症所在,分析症候,果断对症下药;对于官途上阻碍的形形色色权谋伎俩,曾毅也能做到绝地反击,令人拍手称快。
1、扶贫思考
南云县作为曾毅官途第一站,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扶贫。经过走访老熊乡的二十几个乡村,发现当地盛产一种野茶(后被称为将军茶)。
经过一番市场调研运作和炒茶技术研发,再加上用将军茶治好英女王的肠胃不适的宣传效果立竿见影,将军茶变成供不应求, 属于是一种稀缺资源。
有一些行业,只有多方经营才会促进竞争和发展,但那仅限于服务业和创新企业,而对于稀缺资源的经营,多方经营的后果只能导致良莠不齐,最后谁也赚不到钱。
市场的问题还是交给市场去解决,过多的平衡和干预,只会限制住自己,将优势变成劣势。
2、如何减负?
我们的减负工作,就跟朝三暮四是一样的,今天减掉的负,明天又想办法补回来了,减来减去,总是减不掉。
之所以会造成这种反复减、反复增的局面,我个人认为,问题是出在政策的制定权上。
让教育部门为学生减负,让农业部门为农民减负,让收税的去为纳税的减负,这件事本身就很荒谬。
这些部门处于自身的考虑,天然就有扩大自身利益的冲动,让他们去制定减负的政策,无异于是让狼去制定一个只吃素不吃羊的措施,这根本经不起考验。狼天然就有吃肉的冲动,这是天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谁都不希望把自己手中的利益和权力拱手送人,这就是天性,所以不要指望狼自己能戒掉吃肉。
应该由谁来制定减负的政策呢?
当然是立法部门,我们有人大在,为什么要让执法部门自己立法呢!
由执法部门自己制定政策,他们考虑最多的必然是自身的利益,这几乎是肯定的,在制定减负措施的时候,这些部门甚至都不会去咨询减负对象的意见,如此又怎么能指望他们会真正的减负呢!越减负越重,也就在预料之中了。
而不让狼吃羊,那也不现实,但规矩不能让狼来制定,由狼来定规矩,就是纵容狼去吃羊。
这个规矩,应该是由牧场主来定,不光要有规矩,还要有猎枪,专门用来收拾不守规矩的狼,如此才能克制住各方的本性冲动,实现长久的稳态发展。
3、民营企业和民营经济
关于民营经济、民营企业的思考,在这些问题之中,最重要的是哪一个?
有句话讲得好,“创业难,守业更难”,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巩固民营经济的发展成果,如何改善民营企业的生存环境,提高企业寿命。
据调查,我们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两年,这也就是说,有一半的企业,是无法存活两年的。
这从侧面说明了三个问题:
一是民营企业生存环境差;
二是创业失败率高;
三是我们企业家不懂得如何守业。
如果民营企业无法存活,民营经济的成果得不到巩固,我们经济改革的成果也会付之东流。
生存环境差、创业难,这个可以通过具体的措施来改善,但企业家不懂得守业,这个如何解决?
只要解决了前两个问题,第三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环境宽松稳定了,企业家会考虑更长远的事情。
生存环境差是根本原因,是制度性的,是外因;而企业家不懂得的守业,也是一方面因素,这是内因。
4、医保模式
世界上没有一种医保模式,是专门为某个国家而生的,也没有某个国家,就一定适合搞某种模式,就连号称制度最为健全的美国,也在搞新医改,可见没有一种医保模式,是能够让众口称赞、人人满意的。
医保问题,追根到底就是在公平和效率之间的一种平衡:
如果倾向于公平,就会导致效率低下;如果倾向于效率的话,则会导致公平度下降。
就如一个人生病了,萝卜能治,人参也能治。
如果采用公平模式,则只能使用萝卜治疗,因为人参就那么多,使用人参根本无法满足每个人的需要,财力也无法承受。
不用人参了,无疑降低了效率,因为萝卜的药效肯定无法与人参比;与此同时,有些财力雄厚的人,明明是有能力选用人参治疗的,他们的需求无形中被压制了。
如果采用效率模式,则只能全部采用人参治疗,人参的疗效快、利润大,这是显而易见的,出于效率和利益方面的考虑,人参绝对是最佳的选择。。
如此一来,萝卜自然没人去生产了,财力雄厚的人使用人参,财力不雄厚的也被迫使用人参,而那些用不起人参的穷人,则被排除在效率模式之外了。
很久很久以前,我们曾经采用的合作医疗模式,属于公平模式,也就是赤脚医生的时代,我们用世界医保投入均值的百分之二,就实现了全民医保,将国人的平均寿命从34岁提高至70岁,这是一个不可复制的成功案例。但不可否认的是,那是个缺乏药的模式,“一根银针治百病”就是个鲜明的例子。
而美国采用的,这是效率模式,成就同样辉煌,它催生了一大批世界上最先进的医疗研究机构、最具实力的医院、最具权威的医学院校。同样必须正视的是,美国的医疗成本是全世界最高的,同时,美国的医保覆盖率是全球最低的,收入低的那部分人被这种高效率模式给淘汰了。
还有一种模式介于两者之间,也就是所谓的高福利模式,既想做到最大程度的公平,又想人人都用上人参,但 羊毛注定出在羊身上的,这种模式能维持多久是很难讲的。
其实要解决医保的问题,也很简单,政府做好基础医疗保障,确保每个人生病的时候都有萝卜治疗,这就可以叫做“病有所医”了,而与此同时,又必须坚决支持和鼓励更高一层医疗体系的发展,让那些有能力用上人参的人,用上人参。
这说起来容易,但要真正解决,却又非常难,把医疗这个问题放入整个社会后,简单的问题就开始变得复杂了,已经不简简单单是公平和效率之间的平衡了,而是更多利益之间的取舍。其次还有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那就是人心,在疾病面前,谁不想用最好的人参,任何一个政府,都不敢完全无视人心。
作为执政者,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必须定义自己所要的“公平”是什么样的公平。
而我们的医保之所以现在问题如此严重,追根究底,是我们在应该追求公平的环节,却追求了效率,反而在应该追求效率的环节,却追求了公平,导致医疗资源的分配严重失衡,慷全民之慨,却只服务了一小部分人。
5、中医医改
现在医院实行的是中西医统一的挂号标准,这样做,其实对中医来说是非常不公平的。
西医可以不赚这个门诊费,因为他们还有各种收费项目等着患者去买单,这个才是看病贵的重点所在;
而中医的传统诊断方式,并不需要很多的检查设备,再者中医有没有足够多的收费项目,仅靠门诊费一项的话,必然处于亏损状态,不但医生收入低,还自然被医院所排斥。
医院的这种收费标准,其实在很大程度是就已经早早地把中医的前途给“扼杀”了,医院不给中医设立什么收费项目,门诊挂号费又便宜到极点,中医大夫自然无法创造收益。
医院处于其本身的盈利考虑,只会有两个选择,第一是把中医取消;第二是逼中医大夫去创造效益。
西医偏重于客观数据,往往一个感冒,患者都需要花费上百元来做检查,医院的收费标准,实则是为西医量身定制的;
而中医用药的特色在于简、廉、效,独特的“望闻问切”诊断方式,也决定了中医没有多余的收费项目,挂号费是很多大夫唯一的收入来源。
如果不能提高他们的收入,他们开出的药,必然不会是简、廉、效,而是繁、贵、缓,他们的诊断方式,也必然不会是望闻问切。没有这些,中医即便还在,也已经不是中医了。
大多数人,都会存在一种思维误区,这就是用降低药价来解决看病难。
在上级的要求下,门诊挂号费一降再降,表面看,患者就医的门槛降低了,可其它的收费项目,却是一涨再涨,等患者走近医院,才会发现所谓的低门槛,不过是为了方便“关门打狗”。
如何解决认为中医门诊挂号费高的问题?
西医独大,自然就主宰了这个市场,患者只能被动接受,东改西改,最终都会回到老路上来;
但如果有另外一种医术同西医抗衡,同样也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保障服务,那么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如今西医掌握着卫生领域的行政权力,综合医院的建设标准是西医制定的,服务项目也是西医制定的,收费标准也是西医制定的,试问连中医都弄不懂的人,又怎么会制定出切合中医特色的制度呢?
如果继续扛着西医给自己设好的“枷锁”走下去,中医最后只能是面对消亡的结局。
应该要把中医和西医的服务标准分开。
中医神医的下场都是锒铛入狱的原因:
因为中医没有把自己仅仅当作一门治病的医术,而世人有没有把中医当作一门真正的医术。
想救中医,只能是让中医成为一门踏踏实实的治病救人的学问,而不是其它,她不应该被神化,也不应该被贬低,更不应该具有任何特殊性。
6、治安懒政
就书中提到的“窃贼伤童”案件,反观治安不稳的根本原因。
越是经济发达的地方,就往往越是鱼龙混杂,只是这些黑暗的东西被繁荣的表面遮掩起来罢了。
一个经济发达的城市,经济起步早,财政宽裕,经历几次福利改革,公务员的薪资水平也非常高了,一名最基层的普通民警,就算没有任何灰色收入,一年薪水加福利。算下来也将近十万了。
高薪可以养廉,但高薪也养懒人。
高薪养廉没有错,错就错在没有奖惩机制,每天坐在办公室喝喝茶,就能养家糊口,又没有任何考核压力,谁愿意干那些得罪人的事情?
治安系统不同于别的行政部门,这个部门不能养闲人,更不能养懒人,虽然市局也配了协警,可协警不管事,更不做主,指望拿一丁点儿的协警工资,就出正式警员的力气,那不现实,他们也没义务出那么大的力气。
儿童没有保护自我的能力,他们完全依靠我们这些成年人保护,所以几乎所有的政府,都把保护儿童放在很重要的位置,这反应了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让儿童去见义勇为,这是政府的失职,更是我们成年人的耻辱,如果儿童见义勇为之后反遭报复,那是我们整个社会的悲哀,就算经济再辉煌再伟大,那也是苍白无力。
7、人治的思考
社会是人的集合,治理社会,归根结底,就是治人。
有句俗话:“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句话道尽了人的活动本质,那就是人心向上,人性向下。
人心向上,所以人心永远难以满足;
人性向下,所以人性永远经不起考验。
只要制定的每一项政策,能够做到顺应民心,又不去挑战人性,那在方向就不会错。
一个非常经典的辩论题:人性本恶,还是人性本善。
这个题目辩论几千年,至今都没有谁能说得清楚是善是恶,用“人心向上,人性向下”来回答似乎是最佳答案。
不管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这其实并不重要,因为不管善恶,都逃脱不了人性向下的本质规律,人们制定法律、宣扬道德,目的就是为了驯化和改变这种人性向下的特质。
如果用“人心向上,人性向下”的原则去审视和评判,我们身边很多的政策和法规究竟是好是坏,就可以一眼看破。
现实中,私营企业要比国营企业更具有竞争力,有人会说这是由市场竞争决定的,但说到底,市场所需其实就是人心所需,私营企业更善于去迎合和发现人心所需,所以更具有竞争力。
大企业的规模并不亚于小的地方政府,为什么企业比政府要更具有效率,并没有出现各式各样的“政府病”呢?
那是因为企业主在制定规则的时候,完全是从人性最恶的角度出发的,把一切可能出现的情况都提前想到了,把一切可能被人性利用的漏洞都给堵上了,所以制度最严苛的企业,反而运转 最好,也极少出问题。
以最恶的心,去办最好的事。
结语
《首席医官》中的曾毅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完美的医官形象。中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不应该在这一代断续衰退,国内这几年又重新把中医提到桌面上来讲,与出口转内销不无关系,墙内开花墙外香,这也是广大中医人的一大心痛。
可以预见的是。中医与西医的竞争,未来还会一直存在下去,谁更重视传承,谁更能正视自身的弱点,谁更注重后继人才的培养,谁就能笑到最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