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小孩》作者李小萌,曾是央视著名主持人,现在是亲子教育专家。
本书中她以众多案例告诉读者养育过程中的一些重要的理念,指导我们拥有更弘大和宽广的视野,还有更加悠然自在的心态去陪伴孩子成长。
她还写了好多她和女儿本本成长过程中的故事,给读者许多启发。她还提出了儿童友好社会概念,呼吁整个社会所有儿童都需要被友好对待,他们都是我们孩子的伙伴。
下面分享下我的读书收获。
小萌在做《你好妈妈》节目的时候,曾经采访过著名央视主持人敬一丹,她有个女儿。
她的女儿毕业于英国帝国理工大学,但是毕业后没有做过一天雨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女儿和她一起参加了一次北极旅行,女儿了解北极向导工作后,就产生了极大兴趣,并且最终成为当地第一位中国向导。
其中一项测试是从十米高台跳入水中,同时把一个底部朝上的皮艇翻转过来。
敬一丹大姐说,她做梦也想不到,自己的女儿有一天会从事那样的工作,她当然担心,有时候也不想。但是“我一看到她那灿烂的笑容,我就想,让她享受她的幸福吧”。
纪伯伦的诗里说“你的孩子,都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渴望生命自身的儿女”“给予你的爱,但不是你的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父母生了孩子但是却不应该拥有他们,因为他们是他们自己。无论你有多想要控制,有多担心,那都只会制造麻烦,影响到孩子自己认真体验生命本身。
小萌讲到自己小时候妈妈做的一件事,和她为女儿做的一件事,颠覆了我从别处学来的一个育儿观念。
她说小时候,有一次她要主持一场文艺汇演,结果她找错了地方。没有任何别的办法,只好马不停蹄回家搬救兵。
妈妈正在小山一样的西红柿中,制作西红柿酱。听她哭着讲了情况。立刻停下手中的活儿,行动麻利的清洗,骑着自行车带她去了少年宫。
她说只记得妈妈把自己交给老师之后,没有一句多余的话,骑上车就回家接着做西红柿酱了,自始至终没有一句指责抱怨。
女儿也有过类似的事情,一次孩子已经上校车了,突然用校车阿姨的手机给她打电话,“妈妈,我的长笛忘带了,怎么办!”
她说,他不像她的妈妈那么直接反应正确做法。她会想到不能惯着孩子,让孩子尝尝教训呀等等。
但是温暖的记忆还是占了上风,她化身了做西红柿酱的妈妈。
她说教养很重要,但是爱与信任是在教养之上的,只顾教养亲子关系中的信任又要放到哪里呢?
而我想到的是,一直以来学到的“自然结果”被我错解了,用来当做了对孩子的“教养”实则是惩罚,一定破坏了我们的关系。
现在想着自己就在现场,眼睁睁看着孩子接受着自然结果,而“无动于衷”,甚至孩子求助还是无动于衷,甚至忍不住加上一句“下次记得吧”。那是怎样一种苍凉和失望。
在我看到小萌的故事之后,就是前不久,有一次小宝早上上学时间紧张,他出门后,我发现他的水杯还在桌子上放着。
我抓起水杯就出门下楼,脱鞋也没有来急换,一边喊着小宝,让他稍等下。他说不用了。
但是我知道这几天他上火,本就需要多喝水的。等我给到他水杯,他已经到了一楼,我也下了三层(我们住四层)。
他结果水杯,说“妈妈你快上楼,看把你冻着了!”能感到他的感动和回馈,他知道我怕冷。但是有时候他不高兴的时候会故意不管我冷不冷的。
我想教育专家们说的让孩子承担自然后果,应该不是父母不在场的情况下。
穿少了就挨冻,吃少了就挨饿……因为是他要坚持穿少吃少的,没有人强行要求他怎样或者不能怎样。他自己体验之后,自己发现,下一次就知道怎么做了。
主要意思应该是父母不要对孩子有过多的要求命令还有故意惩罚他们的心思。而是孩子自然而然会得到结果,得到成长。
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任然少不了父母的爱与支持。孩子已经找不到少年宫,忘了长笛,已经很着急了,这就是自然后果了。
这时候孩子向父母求助,父母再给他加“自然后果”来惩罚他,就属于人为制造挫折。
这是显而易见会破坏亲子关系,破坏孩子安全感,让孩子不敢求助,甚至羞于求助。
这可能产生恨意,也可能产生无助与自卑,都不是爱和温暖,也不是信任,不会产生我们想要的结果。
书中还讲到一个小萌和女儿本本的故事,是关于社交的。
一次她们参加小朋友的生日会,,十几个孩子都陆陆续续玩做一团,只有本本一个人在角落里看书。
因为有着想要孩子成为社交达人的错误想法,把外向和社交画上等号的错误观念,父母就会不断给孩子释放极端信号“只有你外向、合群,你才是妈妈的好孩子,爸爸妈妈才满意”。
如果站到孩子角度想想,被这样期待是一件挺可怕的事。
小萌这次事,也和大多妈妈一样,不过是用了温和的方式。
正确的做法是,带着孩子走出去,体验不同的场合与人群,自己也要从容不不迫地和人交往,也就是创造环境、自身作则,接受孩子的退缩或羞怯,耐心平和地静待花开。
你越自然,孩子越自在;你越强迫,孩子越抗拒。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只是把孩子放在家里,不给他们创造正常的社交环境,那是我们的问题;但是你创造了环境,孩子如何去做,我们家长不必过度干涉,要让他们找到自己的节奏。
说到底,养育孩子,陪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是养育自己,父母自己成长的过程。凡是想要孩子做到的,父母自己要先做到,至于孩子什么时候做到,能不能做到,都不用操心,不要想着操控。
一是如果你做不到,孩子大概率也是做不到的,二是即使你做到了,也无法掌控孩子的节奏。你若要求,只会打乱他干扰他。
还有好多点我都很有感触,但是没法一一在这里述说。
比如,“学习的周期和自主性”
“用人类学家的视角看待孩子”
“家庭不是道德殿堂”
“只做六十分妈妈”
“妈妈要柔软,也要坚硬”(孤独的孩子容易成为被霸凌和犯罪的对象,孤独指孤僻落单的孩子,有软弱不作为的监护人)
“给孩子开后门儿的教育”(僵化的家庭规则和封闭的家庭系统不利于孩子成长)
“养育孩子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多边合作”“父母的合作原则”
“把孩子当合作者”
“正视单亲”
“让孩子有承担家庭责任的机会”
“家是家,外面的世界也很大”(孩子要有第二第三联络人)……
要大家自己去看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