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小学有段时间,盐五毛钱一袋。
有一次,大概是农忙季节,父母没空去街上。早上我和二哥出门上学之前,父亲给了二哥二块钱,说放学去街上买四袋盐。那时候,我大哥已经读初中,住校了。
于是那天放学后,我和二哥,就从街上那条路走,稍微远一点。但也特别开心,因为可以穿过热闹的街道。
我们那会儿很少去上街,除了过年过节,跟父母一起去,看看热闹。
我们去合作社买盐,好像是叫那个名字吧。二哥小心翼翼地把二元钱给店里的人,人家给了三包盐,然后找回二毛钱。
二哥问了一下,人家说涨价了。
我们就拿着盐回家。
路上,快进村,看到父亲在田里干活,我们就从田边走打招呼,父亲看到我们走近,问买了没有。
二哥说买了三袋……还有二毛钱……
这时候父亲,立刻有点生气说: 不是四包吗?你们乱花钱呢?
那个年代,一毛钱,都能买一包零食。
二哥连忙解释说,没有,就是人家说涨价了,六毛了。
后来父亲叹了口气,没再说话。只是让我们先回家去写作业。
很多年过去了,我还记得这件事。
父亲没读什么书,所有的收入,都是用汗水,在黄土地,辛勤劳作换来的,三个孩子的学费,农业费,肥料,送礼,衣物等都是家里每年必须的开支。那个时候,农作物产量不高,除了一家人的温饱,没有多少卖的。
家里养的猪,可以卖钱。
母亲养的蚕,可以卖点钱。
再后来,稻谷,花生,慢慢种得多一些,可以拿出一部分粮食卖掉。
庄稼人,就看庄稼的收成过日子。春种,秋收,几乎就是年复一年,没有多大的改变。
父亲也种过桑苗…… 打瓜【瓜籽可以卖钱】……
每年家里过了农忙,田里没多少事情,父亲就去附近打短工,工地,卖苦力。
小姑在镇上开了八年餐馆,生意挺好的,所以家里秋收之后,父亲就去小姑的餐馆帮忙,到小年之前再回家,每天三点多起来和面,住稀饭,备菜……
油榨坊,也是他经常去卖苦力的地方。
后来还包过工地…… 舅舅家附近的很多石头岸,是父亲负责带着我老家附近的村民做的,也是经常跟父亲一起打工的兄弟,朋友。我想那应该是父亲作为一个农民,最光辉的一段岁月吧。
二零零三年冬天,积劳成疾,父亲永远地离开我们了,那年我大哥19岁,二哥17岁,最小的我14岁。
父亲病重,远在佛山的大哥并不知道。读一中的二哥,去县城医院看过,但是后来转到武汉治疗……
父亲是凌晨三点十二分走的,走前,我二个哥哥都没有赶回家,我和母亲坐床边,失声痛哭,还有家里的亲戚,村里的邻居。
从此,大家,常说,我父亲是常年体力透支,活活累死的。
到今年,我必须承认,有一定的因素吧。
父亲的性格,非常执拗,倔强,不轻易服输,我们村,好多三个孩子的,父亲不想我们比别人家孩子穿得差,吃得差。所以,干活,挣钱都非常拼命。
邻居家盖房子,那时候挑水泥上楼,一天下来,肩膀磨破了,男工一天17元,女工一天15元……即便是这么苦的活,只要有事干,他们都很开心,因为有钱挣,就是天大的好事。
这大概是我曾经迷恋《平凡的世界》的原因,双水村的描写,太真实了,因为我的父辈,也是依靠黄土地而生存,养活一家人。
而我们80后,告别了黄土地,走出了小山村,其实是踏着父母的肩膀走出来的。
常常想起,小时候,父亲在家的场景,而这一份,念想,我却不能给任何人去诉说,只有把所有的缺憾,默默记录在文字里。
父亲离开的时候,我读初三,葬礼那几天,就是期末考试。父亲走之前,我成绩也还好的……我甚至暗自庆幸,给父亲留下了一点点好的印象……
但是后来的高中,大专,我却一路渣,一路迷茫,一路乱战,到今天,32岁,也是勉强维持一日三餐而已,仅此而已。
我知道没有天堂,也没有九泉…… 留给我们的,只是一种需要勇敢活下去的精神力量!
2021.12.20晚上 7:03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