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石塘故事1:漫话箬山“小人节”

石塘故事1:漫话箬山“小人节”

作者: 书院耕读 | 来源:发表于2019-05-10 14:02 被阅读0次

          很久没码字了,隔N久后敲击键盘却是与家乡有关。我想,那么多他乡之客在写我的家乡的故事,土生土长的我,是不是更有话语权点呢?那就该整理整理流年里的那些光阴,光阴里的那些故事,或许,这些记忆让乡情、乡风、乡韵,呈现更多的原色。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其实,严格来说,在箬山与石塘还是各自为镇的时候,整个温岭,“小人节”是箬山小孩子独有的“儿童节”,那时候,“小人节”不叫“小人节”,它有一个闽南语的名字——“七个七”(谐音,来,一起念),就是普通话“七月七”,因为“小人节”正好在农历七月初七这天。后来,申遗了,总不能拿个大多数人听不懂的闽南语来喊吧,且它本就是小朋友的节日,所以也就有了“小人节”,这是我个人的猜想。

            孩提时,每到“小人节”那天,按照习俗,都要请家里的五亲六眷过来聚餐,大人小孩坐满一大圆桌。而亲戚家也会在那天送上几个小袋子装的糯米做的圆子,一来表示庆祝节日,二来也是人情往来嘛。真的,狠怀念儿时的岁月,那些年,经济虽不如今,但吃啥啥都有滋有味,那种满足感,现下的孩童大抵是很难亲历的;虽未听闻过所谓的奢侈品,但可贵的人情,融入日子里的愉悦,是人生中最难能可贵的奢侈品了。

            七月七那天,桌上的菜品明显比平常日子的多,也来得丰盛,不过,我却独独欢喜糯米圆子。个头如汤圆,只是内里无馅,母亲把它们下在汤里,待一个个浮在水面上了再捞上来,盛在盘子里凉凉,才一会儿功夫,圆子一个个表面亮逞逞,可爱极了。尔后,在圆子上洒上一层红糖,因为已晾干,也不怕红糖遇湿融化。小朋友喜欢圆子,是因为往日子大人也没多少闲暇时光来特意做这道甜点,那时侯没有超市,更无做汤圆的厂家,所有的糕点都是自家端了浸泡了一天一夜的大米去加工点,用机器打成粉,再揉成米粉面团制作而成的。记得,每回看到母亲端着一小箩筐湿米到村子里的恩女大妈家打粉时,心里的兴奋冒泡泡,就差掩嘴偷笑,就差高声尖啊:晚米糕,晚米糕(温岭方言。实在不好意思,本文会不断切换语言,要适应下)。中午或晚上,母亲会把米粉变成米糕、老次(将粉团握到掌心,然后并拢五指,挤压掌心的粉,再松开,成品就出来了,蒸熟就能吃了)这样的食物来得不容易,所以格外想念,也特别珍爱。

            身为吃货,小人节那天的生糕、姑(糖龟)(也是温岭方言)又岂能忘记!生糕不生,是熟的了,比前文提到的米糕还能满足胃蕾。唉呀,小吃就另起新坑再漫话,不然,话题跑偏了。

            相对于吃圆子,我和弟弟更期盼,便是"金当"(闽南语,念三声),现在看到非遗介绍都称"金亭",大概"金当"的样子如亭子之故吧。

         

    图片来自网络

            相对于吃圆子,还有一样是七月七那天更值得我期待的,便是"金当"(闽南语),现在看到非遗介绍都称"金亭",大概"金当"的样子如亭子之故吧。

    未完待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石塘故事1:漫话箬山“小人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hhao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