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星畔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则亡。
孙中山先生的警语令无数人猛醒,同时又有无数人因为落后于时代发展而衰亡。
这个首部在紫禁城实地取景的电影演绎了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囚笼”般的生活,他的呐喊,也是那个封建时代的声嘶力竭。
01
以新中国成立初被关押在监狱的溥仪为中心,并以其回忆与经历为纵向驱动,展现了跨越历史的横向坐标。他被认定为罪犯,因此需要在牢房中书写自己的一生,并以书录为依据接受审问。在这本回忆录中,清朝、民国,新中国,这是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来的最大一次变革。
生于二十世纪初的溥仪,被临终的慈禧托为皇帝,但那时大清王朝俨然被架空,国力再不如从前,早已被列强霸凌的国家正经历瓜分之难。年纪尚小的溥仪,面对群臣的跪拜,毫无反应,只是自顾自地玩耍,这也仿佛讥讽着没落的封建王朝。
看似和平的皇城,却隐藏着种种危机。年弱体瘦的小溥仪,不懂宫内的勾心斗角和某些人的阴险狡诈,因为未成年的缘故,军政大权被大臣们掌控着。当溥仪和婉容结婚后,他逐渐意识到他的作用,他要有所作为,但种种顽固势力阻止他企图改革的行为。
02
进入民国,大清彻底沦为“紫禁城内的皇朝”。“大总统袁世凯保证紫禁城和皇上的安全。”这既是一种妥协,也是苟活,悲剧还在继续上演着。溥仪看到门前旁边多了一堵墙,挡住了他看正殿的方向,当他跑着爬上墙向远处瞭望,看到了乘坐汽车缓缓向正殿去的袁世凯以及随行,他不懂这一切,但已看出自己被架空。
洋人庄士敦被委派来当溥仪的帝师,他教会了溥仪很多东西,也告诉了溥仪那个时代不会告诉这个“末代皇帝”的真相。庄士敦在《紫禁城的黄昏》详细记录了这些。一个外国人,在清朝灭亡25年后,仍“至死效忠清朝”,为倾塌的大厦添砖加瓦,而那混吃等死的朝臣们却无所作为,这是莫大的讽刺。
03
当国党军队攻入北京接管紫禁城后,溥仪被迫搬出皇宫,逃到天津,过上了纸醉金迷的生活。不久后,因为动乱,他被带进日本领事馆“避难”。
进入日领馆,也正是走向“傀儡”的第一步。
他后来接受了搬去满洲的提议,决心要“重振大清”,但他似乎忘却了时代潮流和世事的发展,此行也是迈向耻辱的路程。他再次登上皇位,婉容也再一次成为了皇后,但这一切早已失真,已经灭亡的清朝不会回到从前。
04
在“康德”的年号下,装着一个“傀儡王朝”。他加冕时,日本朝臣政要等都来参加宴会,自以为享受了无尽的荣光可以与天皇平起平坐的溥仪,却早已是被架空的皇帝。婉容早已看透一切却无力回天,因为在那个满是繁文缛节和偏见的时代,她无法改变皇上的意见和决策。
门外满是枪炮声,而门内还是“皇城”,被禁锢的溥仪只能默默接受一切屈辱的安排,他下错了棋再也无法悔棋。直至抗日战争胜利,苏联出兵东北,空降兵俘获了在飞机上的溥仪,他和其他200多人以罪犯的身份被押在监狱,接受审判与改造。
被关押十年后,他被予以特赦,他穿过尽是“红卫士”游行的街道,只身购买了门票,前往故宫,在1967年,与世长辞。
长达3个半小时的电影,意大利导演带领团队拍摄,是东西方视角的结合,但同时也值得我们去反思,不只是那个时代,希望我们中国本土导演也可以在现有条件内创作出这样有意义有价值的历史题材电影。
它演绎了溥仪的一生,也从一定程度上重现了被那段勾勒的历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