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擅长养花,家里的花被我养的七零八落,纵使跟别人一样浇水、翻土、施肥,还是老样子。家里的几盆花已经养了两年有余,看不出一点生长的迹象,它们几乎还是原来的模样。我对于自己养花终究没有信心,也就放弃了养花这个兴趣。
某天,婆婆从家里端来一盆玻璃翠,说:“这花好养活,常年开花,这个夏天长出了不少新叶子。”为了避免又把花养的焉不拉几,我说:“让我养,估计又养不好,还是拿回去吧。”拗不过婆婆的执着,把花坚持放在我家。果然,玻璃翠在家里只待了一个晚上,整盆花的叶子就开始蔫了。看来,我真的养不好花,还没开始养,花儿们就开始消极怠工。正打算给婆婆送去,婆婆打来电话说:“花有些干了,浇浇水。”我尝试性的给花浇了一些水,下午的时候,花们果然活过来了,花朵开放的正艳,叶子精神抖擞都舒展开了。原来,是我家太干燥,所以才一个晚上的时间,花就干了。在接下来的几天里,花儿们都生长得很好。看着花儿们长势喜人,我也便放心了,把注意力挪在其他事情上。看来,这花真的好养!
我开始对自己养花有了信心,也许是太过得意,有些得意忘形。某天下班回家后,又发现花的叶子耷拉了下来,花朵也就开始纷纷凋落,再看看花盆里,原来还是水干了。我赶紧给花儿们浇水,过了几个小时,花儿们才气喘吁吁地舒展开笑容。原来,这花儿喜欢湿润,来回几次,我摸清了花儿的习性。每当花盆快要干的时候,我便洒上一些水,花儿们像通人性似的,开始疯狂生长。
原来,养花还有窍门呢,看来,只要懂了花的习性,我还是能养好花的。再看看,家里的那几盆花,除了能叫得出名字外,我几乎不了解它们的任何生活习性。只是偶尔想起来的时候浇浇水,想不起时,花也就干着,好在花儿们坚强,无论我怎么折腾,它们还都艰难地生长着。
我突然觉得对花儿们有些惭愧,自己没有了解清楚花的习性,还反过来责怪花儿不好好生长,养花多像教育呀!
每一种花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性,有的喜欢阴凉潮湿,有的喜欢沐浴阳光,有的喜欢干燥,有的喜欢潮湿,正如每个孩子一样,他们各自有着自己的兴趣爱好。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同样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孩子,但在学校教育中,我们常常把孩子们当成一样的花儿来培养,所以才有了“同样的教法,教出来的孩子不同”的结果。甚至有的老师还在责备孩子:“一样的教室,一样的讲法,为什么单单你就学不会。”乍一听,似乎有些道理,但仔细一想,却有些牵强附会。孩子们也常常将问题归结在自己不够努力,不够聪明,因此,他们常常懊恼,对于学习上的问起疑惑不解却又找不到解决的办法。孩子们跟花儿们一样,一个教室几十张面孔,用同一种教法,用同一种要求,自然有些孩子会跟不上老师的节奏,所以学生也就会表现出学习上的优良中差。要知道,每一个孩子在进入学校之前都有想学习好的愿望,但最后却只有一部分孩子能够如愿以偿。
每一盆花都有属于自己的生活习性,正如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
孩子在学校表现不佳时,我们是否应该反思教给孩子们的是不是他们内心真正渴求的。曾经在李镇西老师的书中看到过学生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想知道的都是老师不教的,老师教的都是我们不想知道的。
的确。在教学中,我们教给学生的是大量记忆性的知识,我们并没有把学生看作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是把他们当作了一个没有情感的存储硬盘。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在我们的工作中,最重要的是要把我们的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学习——这并不是把知识从教师的头脑里移到学生的头脑里,而首先是教师跟儿童之间的活生生的人的相互关系。正如养花,要想养好花,就必须跟花建立某种相互关系,对他们知冷知热,走进彼此的内心,双方才能更好的获得生长,人养了花,花也养了人的心情,才是共赢。运用在教育上,教师要走进每一个孩子的内心世界,但并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要想了解他们,我们必须与孩子们建立某种相互的关系,知道他们的内心所需,按照他们的需求来供给养分,这样他们才有获得生长的可能。但在实际中,一所学校几乎很少有老师能走进每一个孩子的内心,所以造成了教育上供与求的错位,导致教师教得累,学生也学得累,教育问题频频发生,而真正的教育是教学相长。在教与学中,只有教师和学生彼此成就,才能取得双赢。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教育中教与学的关系好比市场上供与求的关系,教师是供货方,学生是需求方,教师提供给学生的是他们认为非常重要的知识,而作为需求方来说,未必所有的学生都买账。教育现实是,当教师手里有南瓜时,只能卖给学生南瓜,爱不爱吃,是学生自己的事;当教师手里有青菜的时候,只能卖给学生青菜,那么爱吃萝卜的孩子就会感到难受,而市场的正常需求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只有教师手里有各种各样的蔬菜时,才会让学生有选择的余地,因此,教师除了要了解学生的需求外,还要丰富自己的“货源”,即教师要有宽阔的知识领域,因为自古以来,教师就是上知天文下通地理,他们是无所不知的典范。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学习必要的教育理论知识,提高自己诊断孩子需求的技术与技巧,这样,才能达到教与学的平衡,也只有达到教学和谐时,真正的教育便产生了。
教育孩子如养花,只有给花儿们迫切需要的养分,它们才能更好的生长,但前提是还要了解清楚每一种花的生活习性,才能给他们准确的定位,营养成分的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生长的速度。教师亦如此,只有不断提升养花人即教师的“养花技术”,才能让花儿们开出更美的花朵,给孩子们想要的养料,才能共同建立教育的美好。
2020年10月28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