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看了李笑来老师的专栏"起步时,最重要的是什么?"和刘润老师的“20小时快速入门”文章,发现两篇文章都有异曲同工之处,记录一下。

学习能力也好、执行力也罢,最终的核心只有一个:
刚开始的时候,平静地接受自己的笨拙。
接受自己的笨拙,理解自己的笨拙,放慢速度尝试,观察哪里可以改进,再反复练习,观察自己哪里可以进一步改进,再反复…… 这是学习一切技能必须的过程 —— 关键在于:
- 尽快开始这个过程;
- 尽快度过这个过程。
提到最少必要知识:
掌握最少必要知识之后马上开始行动,而后就要把注意力专注在改进之上 。
说到执行力,笑来老师有独特的看法:
重提我对“执行力”的一个定义了(其实我对“执行力”有很多个定义):
看一个人执行力强不强,就看他在做得不足够好的时候是否持续地做……
“也许我不适合干这事儿吧?” 绝对是一切失败者的墓志铭。甚至,都可以干脆改成:“也许我不适合来到这个世界吧?”(有的时候,刻薄一点会让自己异常清醒……)
读完笑来老师的文章,原来一直都写不好的原因,并不是在于我不想写,而是在于我太过追求完美,总是想了又想,迟迟不能落笔。哪怕是已经写好了一大段的文章,也不敢发出去接受大家的批评和建议,因此就没有实质性的进步。老师问:写得不好就不写了吗?写得不好就不发表了吗?这句话真的是一下子把我问住了。以后,一定要把这句话牢牢的记住:文章写的不好发出去,或者英文发音不标准讲出去…… 事实上受伤的不是我!这真的是一个可以解救许多像我一样贪图完美而不敢出错的人的概念。读笑来老师的专栏时,我经常会有这样的想法,笑来老师总是能从其他人想不到的方向和角度来看待问题,也因此总是能给人醍醐灌顶的感觉。

刘润老师在讲到快速入门:
直接抛出方法干货:
具体怎么做?
第一,花5小时,大量泛读;
第二,花3小时,建立模型;
第三,花2小时,请教专家;
第四,花10小时,理解复述。
费曼讲过:用你的语言,把你的模型,讲给别人听。你很可能会发现,讲着讲着讲不明白了;或者你觉得讲明白了,别人就是听不懂。这些地方,就是你理解的薄弱点。
先选择一个你想理解的概念,找一张白纸、写下标题假装觉得自己要讲课了。再假装假想一个新学生,他的年龄、身份、场景,然后就真的给他上课。当你一次次去解释的时候,你会对自己理解了什么,误解了什么,还差什么,有所体悟。如果遇到问题,停下来翻书。当你讲不下去的时候,跳回到学习资料上,重新学一遍。一直到自己能讲顺为止。最后不要用术语,使用自己的语言。假如你还在用生僻词汇,或者讲不清楚概念。其实就是你没有真正理解——试着简化语言,或者打个比方,让自己真的明白。
回想自己的学习方法时总觉得效率不高,一直在想到底是哪里出问题了,是不是方法上的问题,反思一下:
1、回想自己以前学习,不够专注,练习冥想后,好起来了,变得也越来越专注,内心平和,希望未来能达到:过往不念,当下不杂,未来不迎的境界。
2、想到学习编程的方法,是否有借鉴之处,大量泛读,对编程没有深入理解,记忆也不深刻。
3、建立模型在编程学习中,可以尝试一下。
4、请教专家,学习专家的经验积累,少走弯路。
5、理解复述,将自己学习的内容复述出来,可以查看自己的薄弱点,从而进一步加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