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时习之,学“道”做减法
“学而时习之”学什么?学的是大道
何为“大道”,一人守中是为“大”,一人守一是为“道”,守“中”间的那个竖着的“1”,即天、人、地合一,是因果轮回的宇宙真理(轮宇即
论语???),是恒常不变的自然规律,是宇宙万物默默无私、慈悲喜舍的运行法则。一切万物都在宇宙虚空里成、住、坏、空,在因果轮回中生生灭灭,循环不息。三轮体空,大悲同体。
佛出生時,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孔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儒、釋、道三家都不外乎讓我們學習、效仿天地運行的法則,是谓守一得中。顺天者昌,逆天者亡。
日月轮转,生命轮回。纵经百千劫,所作业不亡。众生因无明,造作罪业,在六道里流浪生死,常沉苦海。人生一世不过百年,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一但无常至,方知梦中人。一切唯心造,因而学“道”须做减法。
王阳明曾说:“吾辈用功,只求日减,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洒脱,何等简易!”若能减去物欲之昏蔽,减尽贪欲执着、妄想分别,勘破、观空实相世界,良知之本体自然呈现。自然简单幸福。
道德经有言:“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大道至简,化繁为简,化三为一,由八卦、四象、两仪回归太极,回归自然,即天人合一。与道相合,无为而为。
心经云:“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人到无求品自高。贪欲妄想减到不用再减,才能超凡入圣,了脱生死轮回,达到无私无碍大自在的境界。
善护念(时习之)
善于“护持”自己的念头,保持清净心。“时习之”,时,便是当下,习即行,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践行、体悟。在发生的各类与自己有关或无关的故事、事故中反省,并修正自己的行为。时刻觉察自己的起心动念,即“知幻即离,离幻即觉”,在反复的实践中轻车熟路,觉悟清净本性,到达“妄起即觉,觉即离幻”的定境。当空性自现时,方得真智慧。觉生于空,慧生于觉,是谓“性空真觉,性觉真空”。从此“学”与“习”一体,与道相应,自然的喜乐自在,也就是“不亦说乎”。
而如何“时习之”?这就涉及到“渐修”(从行入手)和“顿悟”(从理入手)的法门。
渐修法是从行上悟,从五根(眼、耳、鼻、舌、身)入手,时时觉察、反观自己的思想行为来约束自身,比如持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又比如修定(打坐、念佛)等,“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渐修渐悟。虽说渐修,其实刹那也是顿悟,因而渐中有顿。
顿悟法是从理上悟,一念清净,当下即悟。如《六祖坛经》云:“菩提自性,本自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理上顿悟的人还需事上渐修,在实践中验证“心”的自在、“身”的随顺。因而顿悟不离渐修。
渐修法和顿悟法也是不二法门,无有高下,根器不同,方法不同,因人而异,殊途同归。若只身体力行,不通法理,就没有标准来检验自己是否证悟,有的甚至走入偏道邪道,若无身体力行,便易落入狂禅境界,口口谈空,处处行有。亦如《弟子规》云:“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慧能大师在腰石舂米、为法忘驱八个月后才大悟。又如王阳明所说,真正的修行,“须是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何况现世之人,离道久远,须顿渐不偏,双管齐下,理事齐修方为究竟可靠。
待“朋”之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朋”是谁?人的“朋友”是谁?是宇宙间的一切万物万事,是我们的感官能感知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人事物、思想、情绪等等。《道德经》云:“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王”即人。人贵为天地万物之灵,可以通过“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配合“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的感受觉受“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境,“感受”只是与生具来的本能,但每个人习性不同感受不同,受觉通过大脑意识分别喜好,产生贪欲执着,于是在颠倒妄想中轮转,不能自拔,不得超脱。
“远”,没有时空,无量旷劫的久远。一切的发生皆是宿世因缘,生因识有,业识果报在增增减减、生生沔沔中轮回,相遇便是重逢,故事在不断重演,或许调换了角色而已,离别只是暂别。故佛语有云:无缘不聚,无债不来。俗话说:不是冤家不聚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惜缘了缘,了一切善恶之缘,回归“格物至知”“上善若水”的清净本源,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宇宙万物之间原本清净和融,慈悲无私地运行协作、互助互动。如天与地的云腾至雨,日与月之间地轮回运转,各自独立又互为一体,循环往复,生生不息。正如《金刚经》云:“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因而待“朋”之道,在于放下执着分别,让“朋友”关系在没有二元对立的生沔法则中和平共处,呈现自然和谐的关系。如《大学》有言“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面对一切外境知道、看到、感受到,却超然物外不起妄想分别,打开心量,包容一切,全然地接受一切生沔无常。自然“不亦乐乎”,法喜充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