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简史的作者非常年轻,作者是以色列作家尤瓦尔. 赫拉利,在这本书的出版时候才36岁,真正的青年才俊。
读这本书时,屡屡感叹,因为作者的知识面实在是太广了,各种学科的串烧知识信手拈来,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事情经他的文字表达,立马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给人一连串的共情以及思考。本书从人类的起源,讲到农业社会的发展,再讲到工业社会的辉煌,再回到科学革命,引出智人是否会被科学怪人所替代的思考……
他以时间为轴,用短短几百页的篇幅,讲清楚了人类从懵懂的发展这件事。可是我却连个感想也说不明白,可见仅仅文字驾驭这件事,人跟人之间的差异简直是蚂蚁跟大象的距离。
那就讲讲印象最深刻的点吧,关于快乐?快乐能计算吗?快乐能追逐吗?快乐能永恒吗?
人类从茹毛饮血,到狩猎为生,再到画地为牢

从事农业,然后到物质丰富的工业时代,最后来到现在的互联网时代,物质可谓越来越丰富,精神生活(书本更加普及,随处可读,随时可读)也越来越丰富,即便现在最穷的人家,吃的用的都比最早期最富有的人家里更好,从这个角度,人类真的没有什么不应该快乐的了。可是,现实果然如此吗?
对比我自己的小时候,最爱吃的菜是妈妈煎的嫩豆腐,肉类产品轮不上,逢年过节才能吃的,将它列为最爱没有太多用,陪伴次数跟数量都有限,吃煎豆腐的快乐是无法形容的,豆腐一定是煎的两面焦黄,然而却是外焦里嫩,一口咬下去,汁水瞬间丰盈了整个口腔,这个快乐的感受如此深刻,以至于到现在依然恋恋不忘。现在我已经可以想吃什么就能吃什么了,内心里,最想吃的也还是妈妈煎的嫩豆腐,味觉这一块,真的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小时候,爱看书,可是没有书,除了课本,偶尔看到一本连环画就是加餐,小时候拥有的第一本书是第一次去县城在路边的书摊上买的一本《妈妈给我讲故事》,当时妈妈说可以选一件礼物送给我,我就挑了这本书,如你所见,近30年过去了,我还记得这本书,我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本课外书。它丰富了我的整个小学时代,抚平了我的精神绿洲,给我带来持续的满足与快乐。我现在有好几个书架,装了4百多本书;两公里远的地方,就是图书馆、书城;我的手机里装了《微信读书》软件,里面的书更是应有尽有;即便如此,也不曾能抵挡我那一本书带给我的幸福。小时候,很少穿新衣服,衣服都是表姐的,或者是姑外婆家的小姨的。姑外婆家住长沙,她们衣服的款式总是最新潮的,我到现在还记得小姨给了我一件背带小裙子,方格子的背带裙,每次穿出去我都感觉自己是村里最靓的崽,有种突然灰姑娘变公主的幻觉。现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可以买任何我想要买的衣服,只要不是奢侈得过分的,都能消费得起,可是我却越穿越简单,常年的T恤加牛仔,再没有一件衣服,穿上后会让我觉得自己变得与众不同……我的生活好过之前十倍百倍,可是我的快乐跟着也扩大了十倍百倍吗?答案显然不是。食物,书本,衣服给我带来的,不再有那种原始的刺激(书中原文是身体内发出快感的感官感受),而更像是为了某种需要的行为。
可是如果物质的丰盈,精神的延展,财富的累积……所有这些都不能让我们更加快乐,那我们获取这一切的意义又是什么呢?刚来深圳时,我最开始住在公司的宿舍,生活跟上学时代没有什么不同,甚至宿舍都一摸一样,一样的上面是床铺,下面是衣柜。每天上完班就是跟刚毕业的同事(我们更多的认为彼此是同学)一起打球,一起上网,为了跟男朋友视频,能步行半个多小时去网吧;最后住了出租屋,有了自己的一个小角落,可以熬夜追剧而不担心影响室友,可以做自己喜欢吃的饭菜,可以招待自己的亲朋好友来家中小聚。现在,我有了自己的房子,应该更适合招待朋友才对,可是真的邀请来家中的朋友是越来越少,因为我有了孩子,有了家庭,时间上已经不自由;现在有了车子,按理说更加能想去哪就去哪,可是拖儿带口的,让每一次出门都需要精心规划,而不再有说走就走的自由。这些年,我得到了很多,却也失去了很多,很难说得到与失去究竟谁比谁更多,无法比较,比较也没有意义。我的生活都是自己选择的,可又不都是我自己选择的。这个社会,其实很多程度在帮我们选择。身边的人都想上大学,于是考大学;毕业了应该找工作,于是找工作;工作了该结婚,于是结婚;结婚了该要孩子,于是有了孩子;有了孩子要上学,该有房子,于是有了房子……个人的生命更像是一叶扁舟,随着时代的年龄的浪潮无意识的飘荡。我好像知道自己下一步该去哪里,又好像不知道自己该去向哪里。
也许如作者所言,佛教对于快乐的解释才有助于我们真正去把握:快乐的关键在于追求真我,真正了解自己。快乐既不是主观感到愉悦,也不是主观觉得生命有意义,反而是在于放下追求主管感受这件事。就像有人已经在海滩上站了数十年,总是想抓住“好的海浪”(快乐的感受),让这些海浪永远留下来,同时又想躲开某些“坏的海浪”(糟糕的感受),希望这些海浪永远别靠近。就这样一天又一天,这个人站在海滩上徒劳无功,被自己累得几近发疯。最后终于气力用尽,瘫坐在海滩上,让海浪就这样自由来去。忽然发现,这样多么平静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