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将来要做什么
文|丹尼斯·李翻译|任溶溶
“你将来要做什么?”
大人问个没完。
“做舞蹈家?做医生?
还是做个潜水员?”
“你将来要做什么?”
大人老是缠着问,
好像要我不做我,
该做个什么人。
我长大了做喷嚏大王,
把细菌打到敌人身上。
我长大了做只癞蛤蟆,
呱呱呱呱专门问傻话!
我长大了做个小小孩,
整天淘气,把他们气坏!
今天在妈妈帮的微信群里每日给孩子读诗分享了这首诗。那句“好像要我不做我,该做个什么人。”一下子触动了我的神经。
刚好昨天的推文留言处有位一年级学生的妈妈跟我分享了她这段时间的体会,她说她在女儿上小学前育儿理念与我此刻相似。但自从今年她女儿上小学以后,她开始怀疑自己之前没有给她上幼小衔接、没有逼她认字是不是错了。在应试教育面前,孩子真的很辛苦。
于是我今天跟几位小学生的妈妈交流了一下,也看了一些文章,想在这里说说。
记得A妈在当初她家小朋友刚入小学那会儿,也因为小朋友的速算跟不上而在群里说起过她的困扰。她也一度怀疑过,是不是自己之前的教育方式太过宽松。
时过境迁,现在再回想起来,她告诉我说,也还好。家长都是当局者,每个年级段都有每个年级段的烦恼,但是回过头再去看其实也没什么的。
陆续跟几位小学生的妈妈交流了之后,发现很多问题,都可以归结为父母的心态问题。
刚进入引起父母焦虑的往往是孩子的成绩(站在HR角度可以理解为KPI)等方面的落后,很多家长会归因于没有提前学字或没有读幼小衔接等,习惯性地归因朝外。
事实上,成绩的评判,是从知识储备上来评价的。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知识储备并不是最重要的。真正需要我们关注的是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和孩子的自信心。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和能力呢?
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陪伴中,多鼓励孩子独立思考,支持他的好奇心。
幼儿阶段,给予孩子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不是硬生生地让孩子去认字、做算术,而是让孩子有一种学习的感觉。让他自己作为主导者去探索、学习。同时,也可以带孩子去参加一些兴趣班。
还有一位朋友家小朋友现在三年级,她在一二年级时比较注重孩子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如今,她家女儿已经摸索巩固了自己的学习模式。
最近这段时间,她家女儿的课业任务有些重,她便让她在学习和舞蹈、练琴之间做好取舍。结果小姑娘认真完成作业后,还是去参加了她的兴趣班。
也就是说,孩子通过了一二年级的习惯养成,建立自己的学习模式后,会自主安排自己的学习任务。
父母不多做要求,只是提供引导和建议。因为如果父母过多干涉,比如让她放弃兴趣班的学习或者放弃一些作业,早点睡觉,反而会让孩子心里记着未完成的事情,影响睡眠。
另外,作为父母,我们更需要学着站在孩子的立场去看问题。
要懂得换位思考;爸,水深么
不深刚过膝盖……
妈 我要不是鼻子长点可能今天就死球儿了!
———————————
对于家长来说很容易的事,
在孩子也许就是个大难题;
回头看看浑身湿漉漉的小象,
你就知道孩子付出了怎样的努力。
教育孩子的时候,
千万别说“这么简单的事”你都不会,
你小时候说不定还不如他,
就是你忘了罢了!
那么多的育儿理论,那么多的现身说法,也许有的时候,引起父母焦虑的源头只是孩子成长的不确定性。
我们一路成长过来,都知道当初被评判自己是否优秀的依据无非就是成绩,也就是知识学习上,英语词汇量、认识多少个汉子之类的,全是可以量化的指标。因为这些很直观。
可是,这么一路走来,我们才发现,比这些更重要的自主能力、社交能力、创造力等无法量化的能力却被忽视了。
很多问题的根源,还是在自己吧。外在环境不是轻易能改变的,那就从内打破,换个角度看看呗。
一个人的生命,终究是为了活出自己,不是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