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书评‖《和唐朝诗人握个手》:唐朝诗人们的内卷生活

书评‖《和唐朝诗人握个手》:唐朝诗人们的内卷生活

作者: 大盗东门吹风 | 来源:发表于2023-03-28 23:11 被阅读0次

    【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作家白落梅在她的《一卷大唐的风华》中写道:一卷唐诗,写的是唐朝的风度,唐朝的人物,也是唐朝的故事。简洁精致的诗行,或气象万千,或磅礴大气,或沉郁苍凉,或哀婉缠绵。虽说描写的是唐人的现世,亦是每一个朝代所途经的时光。

    确实,唐诗留给我们后人太多关于那个时代浪漫的遐想,但这种浪漫也只能停留在遐想而已,我们隔着历史的纱幕,看得不一定真切。

    在盛名之下,那些创造这些经典诗篇的诗人们,他们需要生活,也需要实现抱负,这条道路走得艰辛和不易。

    《和唐朝诗人握个手》的作者急脚大师评价这些大诗人:他们的“轻奢”人生,可能不是真的潇洒……

    朝廷科举一开,这些诗人们在开创繁花似锦的唐诗时代的同时,也开启了自己的“内卷”人生!

    唐朝诗歌的繁盛是“卷”出来的

    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明星朝代,无论是当时的人还是现在的我们,都心向往之。

    她不仅有强盛的国力,繁荣的经济,还拥有一颗璀璨的明珠:唐诗。

    我们谈到唐朝,无论如何都绕不开唐诗,李白、杜甫、白居易、贺知章、王维、孟浩然……

    在我们的眼中,这一位位如恒星一般闪亮、耀眼诗人,在诗与美的世界里,袖不染尘。

    可惜事实并非如此,用作者的话说:这些天才诗人除了诗和远方,还有忙碌、疲惫的当下。

    任何朝代的文人都希望“习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在科举考试还属于“婴儿期”的唐朝,普通读书人想要仅仅通过科举一途跨越阶级是很难的,如果没有贵族背景,除了自己的实力,只能通过扩大自己的影响力,获得名声,让统治者注意到自己。

    想要成为“天下谁人不识君”的人物,读书人最好的方式就是用自己的作品,诗就是最容易被人记住的作品。

    于是为了能让人记住自己,大唐的诗人们的疯狂“内卷”开始了。

    唐朝特有的考试文化——行卷,让他们“一有空闲就写,一有感触就写,一有新闻就写”,大大激发了创作欲望,提升了诗文的产量。

    诗文高产还不够,让自己出名还得有突出的文案和有创意的营销思维。

    “同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朱庆馀写给当时水部员外郎张籍的这封生动有趣的自荐诗顿时刷爆当年京城的“朋友圈”。

    而陈子昂用当众怒摔重金买下的破胡琴的自我营销方式,吸引了众人的注意,成功上岸。

    作为现代人的我们来看都不禁感慨:太卷了!

    不过也只有如此“内卷”的诗坛,才能佳作迭出,成就不朽!

    盛名之下的真实诗人

    唐代的这些诗人确实没有像我们想象中的那般潇洒,我们心中的那些诗人的形象,是通过他们的作品重塑的。

    然而,褪下作品为他们营造的光环之后会发现,我们对很多诗人的感官被颠覆了…

    印象当中,被并称“李杜”的这两位唐诗顶级人物,“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之间的形象相去甚远,但是历史上真正的“李杜”却又很多相像的地方,同样为了仕途四处投诗自荐,却得不到回报;能让高力士为他脱靴的李白也会写出“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的诗句拍玉真公主的马屁。

    而后来的那位“小杜”杜牧的命运却没有任何一点本家杜甫的影子,凭自身的才华和强大家族成为唐代诗人中人脉最旺的才子,官场中的“不倒翁”。难怪人家能够“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啊!这份闲情逸致可不是杜甫所能拥有的。

    我们孩提时挂在嘴边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作者李绅,却是一位背弃初心,从“粒粒皆辛苦”蜕变成“粒粒皆拿走”的贪官酷吏。当上大官后的他不再把百姓辛苦放在心里,转而想方设法搜刮牵扯,吃喝玩乐。

    还有那位写下“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宋之问,写下这首诗的本意可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近乡情怯”,而是因为受不了边疆之苦,偷跑回洛阳怕被人认出来的“怯”而已。

    作品或许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个性和人品,但却也不尽然,历史将他们还原之后,没有了作品的神圣加持,留下来的真实往往让人大跌眼镜。

    “内卷发动机”——唐代的科举制度

    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唐代的诗歌创作者有如此大的动力不断去打磨作品,不断“卷”出新高度的?

    就其缘由就是这人才的选拔制度——科举。

    南宋后期的诗论家严诩在《沧浪诗话·诗评》说:“或问唐诗何以胜我朝?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

    这和产品对于市场需求的原理是一样的,“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更何况是影响文人跨越阶级的晋升之道呢。

    唐代尤其是中唐以后,诗赋考试的第一题就是格律诗,它最流行的考法就是五言六韵十二句六十个字,而且考生们创作的诗中押韵的字必须使用题目中要求的字。

    于是举子们在这有限的范围内不停地“内卷”,不过也正因为如此,许多读书人才会把更多的精力花到文艺的学习上去,也刺激了他们潜心钻研诗家三味、以期一举登第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了诗歌技艺的普遍提高。

    作者在本书中对于唐朝诗人的解读,很大部分就是从科举这个角度。

    这些参与考试的士子们的科举生活和喜怒哀乐之情,也都呈现在他们的诗作和文章当中,也正是因为有了科举生活,才会有文人们在及第或落第后的宴集盛会、赋诗作序饯送的诗文。

    这也是后来苏轼反对王安石科举考试的改革的原因。

    试想,曾经的“文学取士”变成了“八股取士”,诗赋考试被“经义”考试取代,再也不会通过诗赋放飞自己的灵感,让思绪天马行空的驰骋。

    由此可知,唐朝的科举制度,确实成为了诗人们内卷的“发动机”!

    结语:

    一项科举,让天下英雄入其彀中,也让这些大唐才子们“卷”出了一个诗的王朝。

    如今,科举制度已成为过去,但唐诗却没有成为过去,依然在中华文化的宝库中闪耀着光芒。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书评‖《和唐朝诗人握个手》:唐朝诗人们的内卷生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hwxd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