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繁华之下蠕动的败絮

繁华之下蠕动的败絮

作者: JaraPadma | 来源:发表于2017-07-13 16:59 被阅读0次

    北京时间2001年7月13日晚上10点,

    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先生在莫斯科宣布:

    北京成为2008年奥运会主办城市。

    那晚整个中国只有两群人,

    一群守在北京中华世纪坛,

    一群守在电视机前。

    当这个结果宣布,

    “我们赢了!”这句呐喊响彻整个中国。

    看完文章,聊聊你那年的奥运印象。

    这是中国第二次申办奥运了。

    1990年,中国北京第一次提出申办2000年第27届奥运会。

    当时的口号是“开放的中国盼奥运”。

    可惜,开放的中国以2票之差败给了澳大利亚悉尼。

    1998年,北京第二次提出申办2008年第29届奥运会,

    这次的口号是“新北京、新奥运”。

    其实不是说口号跟申办奥运的结果有必然的关系。

    但相比而言,“新北京、新奥运”比“开放的中国盼奥运”

    更具想象力和说服力。

    中国,这个在世界眼里的东方古国,

    在很长的时间内,这是一个封闭落后的国家。

    以至于对于欧美一些当时在世界占据主导地位的

    国家的人民而言,中国、北京在近百年里,

    似乎就没有发展和改变过。

    可能年纪小的人不理解这种认知。

    有空去翻翻14年台湾某个节目中,

    嘉宾说大陆人民收入很低,消费不起茶叶蛋这个说法,

    大致可以理解那些可能一辈子不曾到过中国的外国人,

    印象中的中国会是如何的落后。

    其实就像我们在6月23日写关于2001年6月23日晚,

    北京紫禁城午门外那场世界三大男高音演唱会中说的一样,

    高速发展中的中国需要一次向世界展示自己的机会,

    而举办奥运会无疑是最好的方式。

    即便举办这样一届世界顶级的赛事在某些目光短浅的人眼里,

    无异于劳民伤财,但是就如同一个身怀绝技的人,

    需要一个舞台让世界知道一样,

    中国需要一个舞台展示自己的发展、开放、包容、崭新。

    而更重要的是,奥运会的举办权意味着世界对于中国实力的认同,

    同样,中国在这个时刻需要这种认同。

    为什么中国需要再体育项目上展示自己取得认同?

    答案其实不复杂,看看各界奥运奖牌排行榜,

    然后将排行前几位的国家对应其在世界的地位,

    这个答案不言自明。

    而对于国人心理而言,

    可能很多人已经没有经历过那个挨打的年代,

    但多年的教育在多数人心理建立了我们曾经被看不起的阴影。

    就像一个常年被欺负的孩子,

    需要战胜对手去赢回自尊和尊重。

    所以赢是证明自己,输就是丢脸。

    因此,奥运申办成功当夜,是“我们赢了!”

    2001年的7月13日,除了奥运申奥成功,

    也是一个人18岁的生日。

    那天他和很多人一样守在电视机前等待申奥的结果,

    结果公布以后,他激动得整夜睡不着。

    那时没多少人知道他的名字,

    即便一个多月前的东亚运动会上,他拿了一个冠军。

    甚至在一个多月后,他又拿了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冠军,

    也是个人的第一个世界冠军,但还是没有多少人关注到他。

    他就是刘翔。

    得知申奥成功的刘翔心里肯定幻想过在北京的奥运赛场上,

    在自己的祖国举办的奥运赛场上获取一块奖牌。

    但当时离他最近的目标,

    是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拿一块奖牌。

    之所以是奖牌,而不是金牌,

    因为中国人没有在田径项目上得过奥运冠军。

    从2001年到2004年,刘翔的成绩几乎稳步上升,

    所参加的比赛几乎都可以拿到奖牌,

    甚至数次打破了相关的纪录。

    2004年8月28日,很简单,时间很短,

    仅仅12秒91,刘翔第一个冲过终点。

    他是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冠军。

    不,中国人是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冠军。

    也不是,黄种人是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冠军。

    那一刻刘翔不是刘翔,

    甚至包括镜头前的他自己都这样认为。

    何况所有关注着他的国人。

    但相反的是,他们那一刻都成为了刘翔。

    那一刻“我们赢了!”

    那一天之后的,刘翔成为了什么?

    其实想不到一个词来定位他。

    赛场上他是运动员,

    他继续创造着新的世界纪录,

    继续毫无疑问地拿到奖牌。

    然后我们突然地可以经常从电视上看到他,

    因为有他的广告,有他的采访、有他出席的晚会。

    再然后,偶尔会听到有人说:“刘翔红了。”

    也会听到有人说:“这小子赚了不少钱了。”

    为什么评价一个运动员是用“红了”?

    为什么评价一个运动员是用“赚钱了”?

    但那时,刘翔很舒服,所有人都很舒服。

    2001年7月13日,中国成功获得舞台的资格。

    那天生日的少年,开始走向他的舞台。

    在他登上舞台的那一刻,

    所有人,包括他自己,都在认为这是中国成功的一刻。

    而他和国家再进一步的成功,就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

    2008年8月8日晚上8时,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正式开始。

    这场被评价为近乎完美的开幕式,

    几乎等于让中国在该界奥运会上已经获得了一枚金牌。

    那一晚开始,世界对中国有了全新的认知。

    开幕式意味着舞台升起演出开始,

    当晚演员的表演代表着国家的表演不容有失,

    而那晚过后运动员舞台就交给了运动员,

    每一个运动员一旦上场,就不再是自己而是国家。

    所以一旦运动员表现不好,

    那就可能被看成了一个国家级的“污点”。

    但在8月18日之前,

    没有人想象过这个“污点”会是“刘翔”。

    客观来说,一名运动员受伤是不适合比赛的。

    但很多时候这种情况只对于普通运动员而言。

    对于刘翔这种背着13亿人56个民族的期望的运动员,

    几乎就没有不上场的选择。

    所以他首先打了封闭,在封闭还不止痛的情况下,

    最后居然是选择以痛治痛的方式,

    按揉伤痛部位使该部位痛到麻痹。

    可惜众所周知的一幕发生了,

    刘翔退赛了。

    赛前没有一丝关于刘翔受伤的消息传出,

    甚至团队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还说刘翔状态不错。

    因此几乎没人预想得到刘翔会退赛,

    所有人都在期待他在家门口加冕冠军,

    而即便最理智的人也只能想到刘翔最后可能没法拿到冠军。

    然而当退赛的一幕发生时,

    人们开始是惊讶,惊讶之后是失望,

    失望过后开始需要答案。

    答案从何而来?

    首先是媒体。

    本来他们有义务给出答案。

    但是媒体没有给出答案,没有给出真相,

    但却给出了观点:“刘翔哪怕不跑,走也该走到终点。”

    这是对刘翔的职业道德的指责。

    而顺着媒体所指的方向,

    网络键盘侠开始发起攻击,

    “刘跑跑”、“刘退退”、“浪费纳税人的钱。”

    “心思都花在广告代言上了。”

    ……

    刘翔成为了被口诛笔伐的对象。

    那一幕似曾相识。

    20年前,也就是1988年,

    本该退役的李宁被迫参加了汉城奥运会。

    结果连续的失误所以痛失金牌。

    回国后,曾经赞美他为“体操王子”的“热心观众”

    给他寄去了刀片和绳索,

    甚至机场的工作人员都在说“摔哪不好摔,去奥运会摔!”

    从王子到飞人,

    当他们失败时遭受的境遇几乎一脉相承。

    时间过去十年,如今刘翔已经退役。

    与李宁不同的是,李宁退役后,

    国家体操队人才辈出。

    刘翔退役后,田径场上我们再没看到接班人。

    于是人们开始怀念刘翔,开始反省当时不该那么刻薄,

    开始理解刘翔和刘翔团队的当时的处境。

    可是,会否有一天在其他领域也会出现另一个刘翔?

    08年成功举办奥运确实展示了综合国力,

    但是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始终有点金玉其表而内有败絮。

    而发生在刘翔身上的事件,恰恰是这些败絮的反映。

    在成绩面前,人变得渺小,这本身就违背了体育的本意。

    而因为眼下的失败而无视过去的贡献和成绩,

    更是一种狭隘而自私的心态。

    诚然,这十年中这个国家已经成长得跟过去不同,

    但是,偶尔还是可以看到,

    繁华之下这些败絮在隐隐地蠕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繁华之下蠕动的败絮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hxgh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