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参加写作营以来,助教老师们就一直强调写文章前要搭框架,框架搭好了就成功了一半,剩下的一半就是找素材和写内容了。
一开始,我并不理解这是什么意思,懵懵懂懂,似懂非懂之间边学边悟。
随着写稿的增多,对框架的练习也越来越多,这才慢慢对老师说的话有所感悟了。
前天领了一个育儿类的选题,老师发了三篇样文让我参考,收到后便粗粗过了一遍,认为并不难,应该能很快写出来。于是,到今天才正是开始写。
根据自己之前写的育儿文章,我大概知道要写哪些内容,首先还是要写框架。看了样文的框架后我照着样子很快写完,老师反馈的是切入点太大,有点虚,三个小标题也是同样的问题。
回头再去看,确实是老师说的问题。但是又认为其实我就是按照样文的模式写的,为什么说我不对呢?
不多想,没关系,接着改,角度缩小一点,还是在现有内容基础上,换种语言讲述同样的东西,这一次老师的评语是小标题太大,而且没有独特性,放在任何一篇亲子类文章中都是可以的。
这句话点中我了,突然明白过来,这次的征稿其实是要写自己家的情况,独一无二的育儿故事,那就不能用那些假大空、看不出特点,甚至可以说是千篇一律的语言。当我再次将切入点放在讲述我家老大成长为合格的哥哥上时,我这才醒悟过来应该怎么写了。
于是我又迅速写成第三稿发给老师,老师忙着还没回复我,但是我猜自己的思路是对的,等明天看老师点评就知道了。
再次验证那句话,只有写起来才能知道自己的问题在哪。
框架看着简单,两三行字,百十来字,但是它决定了一篇文章的结构和骨架,甚至决定了一篇文章能否最终顺利完成,是关键中的关键。
所以,说起来容易但写起来真的难,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只有多写。
想都是问题,做就对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