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今天,当我们生病首先想到的就是去医院。
但无论古今中外,历史上人们长期采用的看病方式,其实是医生到家里来。
咱们看书或电视剧里,中国古代的郎中经常上门行医。还有一本叫《美国医学的社会变迁》的书提到,十八世纪美国的医生也要带着工具骑马到患者家里。
而当时的诊所,更像是药店。
当然,在那个时代,医学能解决的问题通常以口腔、生产、截肢、放血为主,医疗的效果和今天不能同日而语。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医院才成为当下就诊最重要甚至是唯一场所。
那么我们想,医院的出现,难道只是给病人换了个地方看病吗?
医院要解决的问题其实有三个,首先要澄清,医院最大的价值未必是为了怎么看好病,而是为了解决病没看好怎么办的问题。
曾经有美容诊所开设在宾馆里,但是因为麻醉的意外使病人去世。
这个例子警醒了人们,没有全面的学科保驾护航,再小的手术都可能出大问题。
而没有一家医院作为主体,对医生后续的追责和赔偿又成了问题,换句话说,医院既保护患者,又保护医生。
除此以外,当代医院越发需要学科的细分和整合。
因为一个人很可能不止生一种病,所以学科之间的整合就需要医院这样的平台。
医院还有第三个功能,由于医疗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仪器和设备成了诊疗中心的核心要素,这些大机器以及操作人不方便移动,所以就需要患者集中到医院来,而不是医生追到患者的家里去。
在医院看病的第一个流程——挂号。
很多人最苦恼的就是挂不对号,这其实不是你的问题。
一个胸外科的,但有很多乳腺疾病的患者挂到了这里。
这明显就是挂错了。
他们认为乳腺长在胸外就是胸外科,但实际应该归乳腺外科。
有些人又说,为什么去有些医院是乳腺外科,另一家医院又归普外科呢?
这就需要你理解科室构架的底层逻辑了。
总的来说,就是“大科”按受众,“小科”按人群。
比如内外妇儿,这叫“大科”,他看的是受众。
需要手术的,去外科,用药治疗的,去内科,女性去妇科,儿童去儿科。
又比如口腔、眼科、耳鼻喉科、精神科,这些算“小科”,看的是器官和人群,因为这些科室只解决一类疾病,或者这类疾病是通常围绕某个特定的器官和人群设置的。
继续追问,去医院看病这是个严肃的事情,怎么不能统一科室设置呢?
其实这都是秩序形成的随机性带来的。
科室的设置既有业务开展的需求,也有各种历史遗留问题。
所以,我们将来去医院挂号的时候,一定要记得向导诊人员仔细询问,我是来看什么毛病的,或是做什么检查的、开什么药的,问这家医院我挂什么科比较合适。
科室的设置还会根据业务的规模和模式动态变化。
比如眼科我们通常认为算“小科”,在大多数医院里,眼科只有一个小诊室,但有的医院眼科包了一栋大楼。
我们不妨想一下,一家医院开始的时候只有一个眼科医生,但这个医生特别牛,有很多患者,医院就开始招聘,组建科室,他们又获得了许多课题、专利和学生,在行业内有了更大的名气,在新技术的不断进步下,又衍生出了新的、更加细分的、高门槛的核心竞争力。
例如眼底疾病、白内障,于是大科室就开始分层、分家,在这个过程中,更多的医生也成为小科室的管理者,科室的复杂性也因此增加。
你看,科室架构的底层逻辑,是一种类似商业模式般的存在,患者越多,技术越好,然后疗效就更肯定,随之招来的患者就更多。
这三者之间所形成了完美闭环,科室就变得更复杂了。
所以,挂不对号是常有的事情,作为患者,我们不用感到烦恼。
为了应对这种挂不对号的问题,一些医院也会成立一些“中心”,来围绕患者重新构建新的工作模式。
比如“脑卒中单元”,会为一个紧急脑卒中的患者安排一个团队,包括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麻醉科、心血管科等等,让医生以处理一类病人为中心。
这就是所谓的科室架构的动态变化,诸如此类的还有各类绿色通道,多学科会诊中心等等。
近年来陪诊师很流行,其实他们做的工作解决的正是信息差的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