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愿景
避开人生中的庸俗化和市侩化陷阱。
毕竟绝大部分人随着年龄增长都会渐渐的失去理想和抱负,理想和抱负褪色的过程就是庸俗和市侩分娩的孕期。
2.目标
增强对新事物的理解能力,培养对于新问题的敏感度,锻炼分析综合概括和语言表达的能力,用一句话解释清楚想解释清楚的事。
3.主执行流程
3.1时间安排
每天120分钟以上,我比较喜欢安排在22:00—0:00,不受一点噪音打扰。
3.2涉猎范围
如果将120分钟5等分,比较合理的安排是3/5时间用于阅读专业领域的书籍,毕竟谋生是头等大事,如果不想饿死兴趣必须为谋生让路。
其余2/5的时间可留给自己的兴趣爱好,像我这类的就是杂家,书柜上一排排的历史地理社会文艺小说,看着就很爽。
3.3阅读量
每一个领域10本书是入门的基本要求,刚开始读的很辛苦很艰涩,慢慢的会很流畅。
10本精读之后一般人都会对这个领域有初步的了解,同时也会很清晰的知道自个儿在哪些方面比较欠缺,可以主动去搜寻这些方面的书籍阅读,至于需要多大的阅读量就看个人兴趣了。
从入门到精通是一个过程,从精通发展成兴趣又是一个过程,通常的情况是越了解某个领域就会越发现自身的不足,越发需要更大的阅读量。
3.4开始读书
拿一支笔,我念书的时候习惯转笔,右手的拇指和食指和中指配合着互动已经成为潜意识的动作了。
随时在书本上划线、打圈以及做备注,备注不用太多文字,蜻蜓点水即可,是用来提醒自己这个观点的具体释义,考察深入了解的情况,当然也是装逼的要点。
3.5归纳和总结
读完一部书用脑图把信息结构画出来,这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只要不是太恶心的书本身都能自成系统的,章节和目录遵循循序渐进的叙述规则。
3.6勘定价值
读完之后在心里给这本书归类,一类是以后还会再看的,一类是不一定会看但是有收藏价值,一类是从此朱郎是路人的。
第三类的书赶紧上到闲鱼坚决卖掉,有时候不但能够回笼资金还能小赚一点。
4.辅助执行说明
4.1选书
坚决贯彻肚皮第一兴趣第二的原则。
到豆瓣看看其他同学的评语,达到三位数评论者且得分8分以上的都值得一买。
平时把书攒在各个网站的购物车,每逢大促就拿下。
4.2实践
书本能够传授的都是方法论,只要在工作中实践过才能真正变成自己的所得,不要生搬硬套,不要刻意为之,许多时候轻描淡写的着力就够了,切忌卖弄。
4.3电子书
我还是喜欢纸质书本,电子阅读器对于我来说只适合读一些不需要理解和长期记忆的书本,比如小说一类,我就是在上下班时候用百度阅读读完了《银河帝国》。
4.4毅力
每天抽2小时不简单也不容易,所以需要意志坚定,一般来说深更半夜招呼你出去嗨的都以屌丝居多,真没必要一呼就去的,屌丝*屌丝永远都是屌丝,不可能负负得正的,借用最近流行的说法,放弃你那占比99%的无效社交吧。
5.号外
5.1购书的网站
不要去实体书店买书,实在很不划算,但是钱多的话就无所谓了,毕竟看到一家家书店关门了我心里也不是滋味。
亚马逊一般的价格会比其他网站低5块钱,但是当当的促销比较多,促销时新书都是打5折或者6折出售。
5.2知乎和豆瓣
知乎对科技类书籍的评价比较有参考价值,毕竟知乎的用户貌似以理工科背景的居多。
豆瓣对人文社科类书籍的评价更中肯,豆瓣多文青果然名不虚传,到目前为止我看过评价最好的书是《追风筝的人》,22万点评,8.8分。
5.3中国人和老外
科技类书籍优先买老外出的吧,但是翻译是个问题,很多书我都怀疑是机翻的。
不过同胞们出的书质量最近提升很快,而且不存在翻译的问题,只要不买到一些吃公家饭的家伙出的书就行了,也不是说吃公家饭的人出得书就一定不好,只是看过几本都觉得很水。
5.4书系
图灵出的科技类图书很好。
最近中信出的奇点系列还行。
甲骨文书系在人类社科中应该是优秀的。
蓝狮子是吴晓波主编的把,财经类书不错。
读客的科幻小说是我的最爱。
还有中华书局的诗词系列,三联的纪实文学等等。(/罗方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