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尧没想到吕雉会让他卷铺盖走人。就像周昌没想到刘邦会选他辅佐赵王一样。
性格迥异,原是上下级关系的周昌与赵尧,同属西汉初年的朝廷命官。本来两人各司其职,各尽其能便好,可因周昌一句话,改变了彼此的命运。
人生海海,官场浮沉,这是性格使然,还是选择的结果?
史料记载,周昌在任御史大夫时,赵尧还是普通文书,掌管皇帝符玺,职位次于周昌。
周昌武将出身,追随刘邦出生入死。深得刘邦的认可和信任。他性格直爽,说话做事不懂转弯,对拥有绝对权威的皇帝也有话直说。关键时候,周昌该为刘邦拼命时拼命,该阻谏时也绝不含糊。
某天,有友人善意提醒周昌:“您的部下赵尧年纪虽小,却是个奇才。君主向来识才,将来一定会赏识他。终有一天您会发现,他会取代您的位置。”
周昌听了不以为然。他大笑道:“赵尧还年轻,不过是个文书小吏,怎么可能取代我?”
这话像秋后寒风般吹到了赵尧那儿,他的心拔凉拔凉的,没有说什么。如果你是他,听到上司这样说会是什么感受?是一气之下换单位换岗位呢?还是努力巴结讨好,让他给你晋升的机会?抑或像赵尧没有那样,沉住气,不动声色地等待机会,让不可能成为现实。
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机会不来自周昌,而是比周昌权利更大的刘邦。赵尧虽是小小文书,可保管着刘邦的符玺,有接触刘邦的机会。

在朝廷任职的赵尧,自然知道刘邦因提出换太子而闹得沸沸扬扬,以周昌为首的大臣曾极力阻谏。他更了解抱病卧床的刘邦最担心的是什么。
有一天,赵尧帮刘邦做事,又见刘邦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便上前低声说:“陛下,莫怪臣下多言,我看您现在忧虑的大概是戚夫人和年幼的赵王刘如意。戚姬与太后有怨,您担心自己万岁之后刘如意会被太后所害?”
刘邦愣住了,没想到这个毫不起眼的赵尧竟看出了自己的心事。他既尴尬又恼怒,想指着赵尧的鼻子臭骂一顿,可想听人意见的想法把他的火气压了下去。他迟疑地点了点头,示意赵尧说下去。
赵尧顺杆子往上爬,连忙说:“陛下您应该立一位大臣为赵国相。这个人必须是太后敬畏,且能辅佐赵王刘如意的。这样就能很好地保护他不被人所害。”
赵尧接着向刘邦推举了周昌。他帮周昌说了一堆好话:周常忠心耿耿,敢做敢当,连皇帝您都不怕得罪,以后更不会怕太后了。太后因周昌帮太子说过好话,一直心存感激,以后一定能给周昌面子,不会对赵王下手。刘邦听了,觉得言之有理,便采纳赵尧的建议,封周昌为赵相国。
从表面上看,周昌从御史大夫到赵国相,是升官了。但实则是降职。御史大夫,与丞相、太尉属同一级别、同为三公之一。如无意外,下一步就能取代萧何之位,成为大汉丞相的。可如今,皇上忽然要调任他为一个诸侯国相,这从官场级别来说,完全是被“贬”。

纵然周昌有一千个不舍,一万个不愿,他也只能奉命陪赵王到了千里之外的赵国。在一把年纪的年月里,挑起保护和辅佐赵王的担子。
周昌一走,御史大夫的位置空了下来。由谁接替这个职位,是显而易见的。
是的,赵尧推举有功,周昌认为不可能的事,真成了事实。当他知道这是赵尧的一番“好意”时,不知会不会想手撕赵尧,气得直打脸呢?
“一切皆有可能”是某品牌的广告语,它曾响遍大江南北,激励许多人勇往直前。今天用在赵尧与周昌身上,应该也合适。
如果周昌没有说那样的一句话,或许赵尧不会有取而代之的想法,不会推荐帮助周昌“高升”,更不会让周昌后来郁郁而去。
这是刘邦病逝,吕雉掌管国家大权后的事。
话说吕雉处理完刘邦的后事,首先想到是拔掉眼中钉肉中刺。她三番五次地派人去赵国接刘如意入宫,都被周昌毫不客气地挡了回去。吕雉气得直咬牙。她有气无处撤,想到周昌辅佐赵王的主意是赵尧所出。如果没有赵尧的馊主意,就不会有今天的拦路虎,不会有她现在的无可奈何。
她命人把赵尧叫到跟前,痛骂他为何推举周昌为赵国相,是不是为了自己升官发财?吕雉不忍对有恩于她的周昌下手。赵尧成了替罪羊。

吕雉向来有仇必报。但她没有杀赵尧,只让他辞官走人,从此不得入朝。接下来大家应该知道:吕雉把周昌从赵王身边支开,骗小小的赵王入宫,趁刘盈外出围猎,派人用毒药把赵王毒死了。
周昌得知赵王被害,痛不欲生,觉得有负先帝重托,不愿入宫再见吕雉。他辞官回家,郁郁而终。
话说赵尧被吕雉赶回家前,也像周昌那样深得刘邦信任和重用。据史料记载,当有官员跟刘邦说他的发小卢绾有谋反迹象时,刘邦始终不敢相信。那位一起长大,亲如兄弟的卢绾真会谋反吗?他不确定,心里没底,于是派赵尧和吕雉的亲信审食其一起去燕国弄清情况。然后根据他们回来的汇报,判断卢绾谋反了。
他派人带着强兵去攻打卢绾,逼得卢绾不得不逃往匈奴,客死他乡。当然这是后话,在此不再赘述。如有兴趣,请看我之前写的《刘邦的发小卢绾,是否真有谋反?》
如果说韩信成也箫何,败也箫何,那赵尧的成败得失跟周昌也脱不了干系。我们暂且不说赵尧做得对不对,反正周昌冲口而出的话,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包括戚夫人和刘如意的惨死,多少也与此事有关。
聪明的刘邦生前懂用人,听人劝。他对保全刘氏江山作了一些安排。其中有几个成功了,唯有保护爱子这件事上落空。这到底是赵尧推荐错误,还是周昌能力不够?抑或是吕雉权力过强,手段太毒辣?或者兼而有之?
如果换一个人,换一句话,赵王会不会就不惨死?戚夫人也成不了人彘?
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答案。一切皆有可能。让可能成为现实难,让不可能成为现实更难。人生在世,面临许多选择,无论多难,结果如何,都该有赵尧这样的头脑和胆识,做自己想做的。
终有一天你会发现,因做错而后悔的事少,因没做而后悔的事多。所以……你懂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