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末了,还在外地游玩的我接到了学校领导的电话,泰安市送课下乡活动在我校举行,由我和送课专家同课异构《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内心忐忑难安,既感激领导的信任,又卑微于自己的能力,还有对失败的恐惧,这一切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这一市级观摩课的缘起。
终于平复了各种情绪,开始了长达两周的备课过程。抱着一种试试自己水平的心态,开始素读文本,一遍又一遍。只要有时间就开始反复读,读反复。初步确立课堂架构后,又请教了教研组的各位同事。最终确定了本课教学设计的雏形。整堂课基于学生实际水准,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尊重语文的学科特色,以学生为本架构课堂。抓住语言文字这一核心去引导,学生在读中涵泳咀嚼,品味感知。课始,由教师配乐朗读文章,解决学生因和作者年龄的差距和人生经验的鸿沟产生的难以贴近文本的问题。文章经过教师朗诵的二次创作,学生得以站在教师的肩膀上去亲近文本,这不失为快速拉近学生和作者距离的良方,但这仅仅是个初步印象;课中,紧紧围绕文章中各处的细节描写,围绕“好好儿活”探讨母爱的内涵。从儿子怎么不“好好儿活”进入,经由母亲怎么“好好儿活”生发,将母亲如何让儿子“好好儿活”作为重难点。采用关键词品味法、情景体验法、对比阅读法,感受母亲的别样存在,初步催生学生对史铁生在那个秋天怀念母亲的缘由。但是毕竟孩子的视野在文本中,超越文本是教师的职责,此时引用作者的相关背景资料,史铁生如流星划过夜空短暂、闪耀而又波折的一生,他给我们留下的众多的智慧结晶。回顾文章,对母亲的无尽感激、跟母亲人世两隔的无限思念、被病痛折磨难以超脱自身痛苦,无心关注母亲的深深愧疚。学生自会心领神会。
活动如期举行,有得亦有失。我的朗读果然赢得了孩子们的心,教室久久回荡着那感伤的气息,许多与会教师的眼眶润润的。是的,铺垫很到位。老师的读也带动了学生的思,反复的品悟语言文字后,学生又以朗读回馈我们。整堂课的氛围和文本的氛围融合在在一起,交织成我的课堂。课后,我的心潮依然起伏不定,为这新的体验带来的诸多喜忧。我欣喜课堂上的自己舒展的朗诵,孩子们自如的表达,师生经由文本共同领悟母爱真谛的欣然。可惜,自己终归还在学做语文老师的路上,许多的遗憾也只能交给岁月去弥补。诸如对文本的挖掘还不够,学生的主体地位还不够突出。但是我已在路上,这是我的幸运。我是语文人,这终归是我的幸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