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病态奋斗》一文中说,中国人热衷于追求财富、权力和名望,中国文化缺乏对于公正、美、爱、真理、信仰等永恒价值的追求。而恰恰正是对这些永恒价值的追求才彰显了人的文明程度。
这些话真是振聋发聩。
譬如“爱”,也许有人会搬出《论语》,说孔子就说过“仁者爱人”,这话诚然不假;然而孔子在提倡仁爱的同时也热衷于维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秩序,可见孔子不可能提倡平等的爱,而失却平等的所谓“仁爱”就不大可能是真正的仁爱。比如,贾府的主子就不可能真爱奴才焦大。当日焦大揭宁府的短时,被强塞了一嘴马粪就是明证。
也许有人会说,文化建设上,知识分子重任在肩;如果说中国人缺乏对永恒精神价值的追求是一种不大光彩的文化,那么中国的知识分子似乎难辞其咎。
千百年来,“学而优则仕”一直被读书人奉为圭臬。当唐太宗李世民看到新科举子从皇宫门口鱼贯而入时,不禁得意洋洋地说:“天下英雄尽入吾毂中矣。”封建统治者撒下缀着“利禄”二字的天罗地网,只等天下读书人自觉往里钻。封建社会,读书人从来没有过独立的人格,如果不是家有不菲资产,除了依附于统治者就别无出路。《浮生六记》的作者沈复,善画善文,不事科考,结果穷得无法养活一家人,更谈不上使病重的妻子得到妥善治疗,最终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心爱的妻子熄灭生命之火。《儒林外史》中的倪霜峰科举不中,穷得吃不上饭,以至于只能把自己的五个儿子一一卖掉才能苟活;而周进、范进等人未中举时又遭受了多少世态炎凉!
在专制社会,如果不依附于统治者,或者未能“幸运地”被统治者遴选出来,又不幸没有其它的谋生之技,读书人恐怕连生存的机会都很渺茫。
在这种情况下,让他们去侈谈追求“永恒的精神价值”,现实吗?
所以我说,中国人的病态奋斗其根子在于邪恶的专制制度,它剥夺了读书人的独立人格和自由选择的意志,从而也消解了他们建设先进文化的可能性。
如何才能建设符合现代文明的精神追求?
1941年罗斯福总统提出人类应该享有“四大自由”,即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免于匮乏的自由、免于恐惧的自由。我想,只有真正享有这四大自由,才谈得上萌生对永恒精神价值的追求。
在中国,为什么像《延禧攻略》这类的宫斗剧和近期《知否知否》这类的宅斗剧都能大火?因为它们在某种程度上正是中国人生存状况的一面镜子。为什么要斗个你死我活呢?因为资源匮乏呀,因为抢不到资源,心里就没安全感呀。一句话,就是还没得到免于匮乏的自由和免于恐惧的自由。于是“病态的奋斗”就不可避免。
什么时候内心没了匮乏感,没了恐惧感,我们才不会焦虑,才不会陷入“病态奋斗”,我们才有可能去追求永恒的精神价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