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了三和的记录篇片,按照《为什么有的国家富裕有的国家贫穷》,人类对贫穷的恐惧远胜于获得财富的欲望。不过三和大神确实刷新我的认知,有时候并不是自己主动就能改变的,于是我重听了《贫穷的本质》。
贫穷的本质,揭示了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贫穷”。没人喜欢贫穷,因为富裕预示着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满足,自信就是其中之一。
很多成功学都提到“自信”的重要性,认为自信的人会比一般人更能获得生活上的成功,可惜的他跟富裕程度成正相关关系,也就是如果生活在贫穷的家庭,不自信的几率就比富裕家庭的孩子要高,而由于不自信影响了日后的生活,不能为后代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那他们的子女也有很大几率会不自信。穷人总是在相同的情景中度过一生,循环往复。
他们唯一能依靠的就是政府和慈善组织的补助,不过这根本不能解决问题。
对于穷人应不应该给予补助有两个对立的观点,一方认为补助穷人解决他们粮食问题,只要他们足够的体力参加劳动,获得更多的收入就能通过积累财富,改善自己的生活,这样的正向循环,只需再前几期提供补助,他们就能自己解决问题,最后脱贫,真的是这样吗。
有众多证据表明补助不能帮助穷人脱离贫困。于是有了另一种观点,他认为给予穷人补助反而会让他们不劳而获,因为穷人总是扎堆在同一个地方,他们会看到两种情况。一些人参加工作领取微薄的工资,另一些人则不劳而获领取政府补助,他们生活质量如此相似,既然工作也只能维持现状,那当然不工作好。
那么到底那个是对的呢,书里的回答是都不对。因为无论哪种观点都能找到支撑各自理论的实验依据,所以不是应不应该提供补助的问题,而是不能简单的提供补助。
那么贫穷的本质又是怎样说明这个问题的本质呢,他总结了三个会导致穷人之所以是穷人的直接因原因,首先是社会保证体系不完善。
1.社会体系不完整
在我国如果不是切身利益,很小会真正留意社会保障,尤其是90以后出生的人,因为社会保障在他们的出生就有,好像是与生俱来的。但在大部分国家特别是不发达国家情况就不一样,他们的家庭没有自来水没有厕所,环境卫生很差,周边又没有基本的医疗设施。
这些基本生活条件他们全都没有,而正因为没有这些基础设施,他们容易营养不良和患上各种疾病。由于营养不良,每年不到5岁就夭折的儿童有900万,在撒哈拉沙漠的非洲以南地区,产妇死亡概率为33%。而成年劳动力由于营养不良没办法承担更多的劳动力,小孩则要早早辍学出来工作,帮补家用,所以他们的年的工作时长非常短,而且文化程度不高。
政府不提供基础设施,他们只能只能依靠自己,很多人认为穷人没有忧患意识,有多小花多小,但是在基本生活保障都没有的地方,又怎能依靠个人脱离贫穷,就如一个国家要保障财产不会被人占有,才能让商人愿意经商,经济才能起来。没有为穷人提供意愿摆脱贫穷,他们综合了各种环境因素后只能选择对自己“最好”的生活方式。
单纯依靠政府资助,就只会变成政府想要给的而不是穷人真正需要的,而由于贫困地区没有足够的投资回报,没有足够的利润,商业活动也就没办法在这里开展。
结果就是穷人由于社会保障不完备,劳动力下降没办法积累财富,从而支付不起基本生活所需,企业没有足够回报开展商业活动,最终基础设施建设也得不到保证。
这就是慈善活动著名的“健康陷阱”,kw书里说的更直白,假设有个小孩很聪明却生活贫困,辍学且营养不良,他只能出卖劳动力维持现有的生活,而不是继续读书为未来更好的生活努力,即使他有可能成为优秀的科学家或者企业家。社会保障限制了他们未来活的更好。
不过社会保障不是万能的,“健康陷阱”说的好像只要解决健康问题就能让穷人脱贫。其实并不是,社会保障只是提供脱贫的基础,让穷人摆脱不了贫穷还有其他更深层的原因。我要说的就是另一个陷阱“现金陷阱”。
2.看短不看长
穷人得到钱他们会怎样做,他们会为食物花更多的钱从而提高劳动力获得更大的回报吗,这只是研究人员单纯的期望而已,据报告显示,无论是否得到补助,穷人都习惯把更多的钱花在非生活必须而不是维持健康的食物上,之所以说维持健康是因为,一部分穷人会选择购买味道更好而不是更有营养的食物,所以他们摄入的营养不仅没变甚至在逐渐减小,那么他们把钱都花在哪里?大部分穷人家庭没有清洁用水和基本药物,不过收音机和电视却是每个家庭的必备。上面提到他们每年工作时长很短,大概只有100天左右,所以他们很空闲,那怎样来打发这段时间,娱乐就是最好的方式。电视只是其中一种,在没有电视的地方,他们会选择在节日活动花更多的钱,好把时间也花出去。
在医疗方面,他们虽然很小看病但在付钱看病这件事上却没小花钱,相对于小病,他们更习惯于为大病花钱。他们乐意为那些治不好的病倾尽所有。
宁愿饿肚子也要满足精神生活,宁愿花几十倍的钱治大病也不愿花小钱做预防,马斯洛的人生需求5阶段在这里好像就失灵了,人活着不是先填饱肚子而是先娱乐自己。
其实这是一种意识,贫穷国家人均寿命比较短,在这么短的生命里他们不能指望人生有多精彩,因为他们明白,改变不单单靠一代的人努力而需要几代人,既然这辈子都不能指望过上好日子,那么不如维持现状让自己单调的生活多点趣味,这个大概就是他们选择宁愿饿肚子也要娱乐的原因。
一生难道还够长吗,确实不够,他们认为生活是不连续的,而实际上是连续的,我们不仅要考虑自己会生活得怎样,还要考虑孩子会在什么环境成长,大部分穷人消耗了未来,而他们的子女也只能沿着这种方式继续生活。
“现金陷阱”这种把钱花在生活必须以外,即使用再多的补助也解决不了穷人的问题,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确实让他养成“不劳而获”的习惯。
3.缺乏有效的避险手段
上面说了他们把钱花在娱乐而不是改善生活,没有财富积累那如果遇到意外他们怎样处理,这种享乐的生活方式催生了不一样的规避风险手段,他们用多生子女来预防因孩子夭折而自己的晚年没人照顾,把女儿嫁到不远不近的地方等天灾的时候好照应。
听起来好像有点道理,但深究一下。为了晚年有人照料而生更多的孩子,但有33%的婴儿夭折是因为营养不良。也就是给予足够的营养可以把存活率提高二分一,那不如把所有花费在孩子身上的钱集中到一两个,这样做既提高了每个孩子的存活率,又保证他有更大机会得到良好的教育。
另一个把女儿嫁到不远不近,既然穷人是扎堆的,她能嫁到的也是穷人。而且天灾往往不是小范围事件,这里发生天灾她那边也不一定好得了哪里,也谈不上照应,应对灾难更好的方法就是提前储备和学习应急处理。
以上就是书里提到的穷人为什么是穷人的原因,其实我觉得还有第四个原因,不论是基础设施还是规避风险,都是外界和主观上的变化,但我们往往忽略其他人的看法。美国的黑人和印度的种姓都不是自身原因而让其他人奴役他们,有些人就认为他们就是低人一等,而与他们拥有的财富和学历无关。尤其是印度的种姓,限制了穷人获得良好教育和更好工作的机会,这就是歧视。薛兆丰说的凡歧视必有代价,在这里却一点也感受不到,这种歧视是如此明显,又如此的无可奈何。
难道贫穷的本质觉得歧视不是贫穷的原因,我想并不是,只因为歧视本身我们自己无法改变,也不能期望社会去改变,也就是想要改变外部世界比改变自身要困难得多。商业上的借势和赋能大概就这个意思。但很多人就常在这里犯错,总希望外部世界如自己期望的那样对待自己。他们没有看到问题的所在,把大部分时间花在不必要的娱乐和埋怨,更不提有所行动。所以如果说我们跟穷人的区别,不过是国家提供了完善的社会保障,不会轻易被人歧视而已。但不尝试改变自己糟糕的生活,我们不过是思想上的穷人罢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