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4680640/0cafeb4a489b6ca6.png)
《人民的名义》播完已经很多天了,看完之后我由衷感慨:寒门的确好像难出贵子,特别是在看到祁同伟吞枪自尽前,那一声“猴子,我们恩怨两清”,不禁为之怆然。
他出身寒门,又是政法系高材生,可以说在任何年代都是极为难得的人才。
大学毕业后,他无背景无靠山无后台,被随意丢弃在偏远山区的一个小司法所,如果不出意外,他的一生也不过如此了。
为了能改变自己命运,他不得不向权贵俯首低头,用出卖灵魂与尊严攫取成功,希望成功之后,再挽回一切尊严颜面,想要胜天半子,最后竹篮打水,一切成为梦幻泡影。
也许你并不同情祁同伟,甚至觉得他很可恨,但是你可能不知道,历朝历代,对于寒门出身的读书人来说,很少能有机会能与那些权贵人家的子弟们平起平坐。
![](https://img.haomeiwen.com/i4680640/6fdc453a94e0eab0.gif)
![](https://img.haomeiwen.com/i4680640/8289090ebe0c71d5.gif)
高小琴
我们先从两汉说起。
察举制度是之前世袭制的重大改革,地方官员经过考察,把当地有名望、有才学、有孝心的人推荐给朝廷,再由朝廷考核后进行官职授予。
皇帝如果经常听看到有大臣在朋友圈转你文章,听到大臣经常推荐你的直播视频,他就会注意你,如果此时大臣又把你的私人信息私发皇帝,那么他就会加你微信,然后直接通知你去某部门上班。地方官员要是知道你有才华,有特长,他会直接私信你:听说你文笔好,刚好我这个县委书记需要一名文秘,怎么样有兴趣吗?
看起来似乎很公平是不是?
记得有人说过,这世界上没有钱解决不了的事,如果有,那就双倍。没有什么是做不了假的,如果有,说明不够假,演技还不到位。
既然是要考察,那怎么也的演几天戏,比如那些有钱但是不孝顺的,假装孝顺几天,混个孝廉也是可以的,到时候花钱买通当地官员在当地媒体宣传一下,妥妥的。如果有人要打假,要反对,结果就可能是他会看不见第二日初生的朝阳。
也可以交一笔钱给在集团中央做官的某大臣,名为其曰孝敬费,其实就是让他们在皇帝身边美言几句,到时候只要皇帝开金口,授予官职,那笔钱还是能赚回的。这一招现在还在用。
如果祁同伟生在这一时期,对于没钱没势没权的他来说,也许我们能从《太平广记》中道术神仙异士类中找到他,但是估计祁同伟自己不愿意。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https://img.haomeiwen.com/i4680640/623d1d15c3214372.gif)
![](https://img.haomeiwen.com/i4680640/623d1d15c3214372.gif)
到东汉末年,曹操对于这种制度极为不满,他觉得才华至上,至于德能可以暂放一边。
如果祁同伟出生于这一时期,倒是可能有一些作为,但是结局可能也是和电视剧中差不多,因为曹操身边绝大多数谋士都不得善终,原因大家都知道。
如果他处于刘备孙权阵营呢,看看刘备对马超和赵云的待遇就知道了,至于孙权,可能祁同伟可以安逸一点,但是以他不甘于人后的性格,也难免会不得善终。
曹丕一举端掉前大汉集团,建立曹魏有限公司,他把以前的制度通通废除,变成“九品中正制”。主要按家世、道德、才能三大方面考核人才。
家世还是排在第一位,但是有一点,它是将道德和才能也囊括了,因此祁同伟还是有机会的,但是品阶不会很高,由于贵族阶级的压制,可能很难达不到他现在的公安厅厅长的位置。
![](https://img.haomeiwen.com/i4680640/623d1d15c3214372.gif)
到晋朝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完完全全就是贵族子弟霸屏整个上层社会,两极分化十分严重,祁同伟此时能达到程度的职位已经很相当不错,如果加把油,能达到陈海的职位高度已经是祖坟冒青烟。
因为此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公门有公,卿门有卿”
这中间而后几百年挣扎,这一时期如果有祁同伟之类的人物,除却军功,别无他法。
但是本文是建立在祁同伟是文官文人的基础上,因此武功不谈。
![](https://img.haomeiwen.com/i4680640/623d1d15c3214372.gif)
![](https://img.haomeiwen.com/i4680640/623d1d15c3214372.gif)
科举制度的创立,给祁同伟们一个非常大的空间。
最早是在598年,隋炀帝在自己私人朋友圈发布“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
因为并没有公开,所以这个不算。
公开颁布的是他儿子杨广时期,第一次考试是策论,这个对于祁同伟来说是他的长项定然没问题,但是至于能不能分配到一个好职位,还得看朝中有没有人。
如果没有后台,还是得拉下来,而且名额有限,如果从最后一名往后,那就再等几年吧。
![](https://img.haomeiwen.com/i4680640/623d1d15c3214372.gif)
科举制度的完善与飞跃,开始于宋朝。
因此祁同伟在唐代和五代十国相对而言是没有太多机会的,虽然表面上唐太宗在官网上说过只要有才我就用你,但是那些有才的人其中很大一部分,往往连乡里的初试都过不了。
插叙一点,唐朝有种很恶心的制度叫“公荐”,但是这是政府允许的。就好比前面说的,送点钱给朝中有名望的人,请他们吃个饭,蹦个迪,唱个歌,让他们推荐推荐一下你。所以每年那么二十个名额,内定的就有一大批,所以你让那些寒门子弟怎么活?因此那些考试也就是演场戏给皇帝和吃瓜考生看,因为大多已经内定。
虽然祁同伟长得帅,可是王维也长得不差啊,玉真公主点名的状元,能差到哪?
这一时期的某个小阶段祁同伟是很有机会平步青云的,但是可能会死的很惨,而且会被后世骂得半死,骂的没人敢姓祁,当然前提是帅,而且某方面本钱足。
![](https://img.haomeiwen.com/i4680640/623d1d15c3214372.gif)
为什么说祁同伟在宋朝有机会?因为大宋集团开业三年后,赵匡胤在大宋官网发布一则消息:
-“礼部贡举人,今后朝臣不得更发公荐,违者重置其罪。”
为避免买通考官的现象,集团实施“锁院制”,也就是主考官一旦确定,马上进入考场,禁止与外界联系,集团对考场进行信号屏蔽,吃喝拉撒睡都在考场,任何情况下不得外出。
之后又进行糊名制度,这种制度现在的考试都在沿用,包括锁院制,至于作弊方式,层出不穷。
这些算是废话,因为祁同伟考上应该是是不成问题的。
但也不完全对,比如我是主考官,要是记住某个学生的笔迹呢?或者有考生故意在试卷做记号,某考官借机徇私舞弊,怎么办?
问得好。于是集团想出额誊写制度,所有的试卷都找个字写得好的人红笔抄一遍,这下应该没人认得吧。
那个杜老师,是这样的,我那个试卷第五段第三个字是个通假字,见写成了现。
防不胜防。
宋真宗时期,这一时期大宋文化很为发达,因此祁同伟在这一时期或之后可能混的会很好,具体例子可以参考欧阳修和范仲淹这两个寒门子弟,他们都做到副国级级别,也就是赵立春的位置。
但是,欧阳修和范仲淹所受的磨难,祁同伟未必经历过。
还有一个,如果同时他娶梁璐为妻,梁是没有什么话语权的,哪怕他父亲同样是副国级级别的参知政事。
![](https://img.haomeiwen.com/i4680640/623d1d15c3214372.gif)
当然,在宋朝,对于那些实在很穷的寒门子弟,集团给予路费报销制度,四川,湖北湖南等地的考生可以免费发放一种券,参加考试的时候可以凭借这张券获得交通工具,可以在各地的市招待所住宿。
还有很多优惠政策,在此不做过多叙述。
之所以说这个,是因为很多寒门子弟子所以不参加科举是因为穷,而且太远。
这一点也要考虑在内,因为富家子弟是不愁吃穿不愁钱的,寒门子弟要承受钱和路远的压力,很多时候依然处于劣势。
有宋一代,每年录取人数比宋朝之前和之后的朝代都多,因此按照比例来说,祁同伟是非常有机会的。
但是如果要想成一番大事,那最好不要在宋朝初年,宋朝初年到真宗初年,因为各种漏洞,祁同伟获胜的机会很少。南宋时期虽然几率很大,但是对于有着极大抱负的祁同伟来说,作为幕僚是相当不错的选择,没准穿越回去,还能成为南宋版的高俅之类的人物。但是如果说要获得一个好名声,那还的是宋真宗和宋仁宗时期。因为宽容。
![](https://img.haomeiwen.com/i4680640/623d1d15c3214372.gif)
因为有宋一代,贫苦人家出身的副国级干部多的是,更不用说那些局级厅级干部了。
南宋时期的科举考试,平民出身的官员已经占绝大多数(据《登科录》)
前面说过的欧阳修,范仲淹就是很好的代表。
而后元朝因不重视科举,明清两朝虽然平民往上爬动的速度逐渐变慢,但是科举制度也为社会输送过不少人才,由于受由于八股取士的影响,出现很多根本没一点用只知道读书的庸才,这种现象延续到清末,为了缓和阶级矛盾,最后不得不让科举制度背锅,取消科举制度。
这是最美好的世代,也是最肮脏的时代,可以说祁同伟如果生活在宋真宗年代,定然会有美好和不一样的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