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想知道具体什么是“道”的同学,可以去找得道高僧喝茶了,因为我也不知道,只是感觉这个字有点高大上,借用一下。
接着说两个前提,这次只讨论个体评估,俗称IE,并且只是CC阶段的通常会议评估,比赛和AC演讲太高阶,暂时不敢涉足。
然后说下,评估是什么?
评估是头马中一个冠冕堂皇的名词,犹如皇帝的新衣一样漂亮;评估是担任角色时对演讲人尊尊教导的动词,字里行间表达着对演讲的感受;评估是为实质上“撩妹”、“撩汉”打掩护的形容词,就像一个借口,来个“评估式搭讪”;好的评估,更是让人在很久以后依然能在某个白天或黑夜回想起来,带着醍醐灌顶的心情去细细琢磨的副词;还是让其他评估人在水平上难以追赶,而无限感慨的虚词。很久以后,当回忆起当初的评估时,我们会发现,评估不属于难忘,也不属于永恒,而是一段记录了成长经历的回忆。
好了,现在开始说人话。
当我们约上了一个IE的角色后,首先要干什么呢?当然是去勾搭演讲人咯,微信加起来,惯例查下户口,了解下演讲目标和题目,还有演讲人对目标的看法。。。是了,IE工作已经开始了。在事先的聊天中,除了可以和演讲人建立一段纯真且美丽的感情以外,最重要的当然是和演讲人建立情感连接了,台上那3分半钟可是很宝贵的,何不利用会议前的大把时间来更好的完成这一步呢?而且,还能避免演讲人因为对目标的曲解而浪费大量时间。所以,
事先的沟通很重要
接着就到了会议进行时了,大多TMC会议都会把既定演讲放在下半场,所以即使事先没有进行私下勾搭,我们依然有时间来和演讲人做事前交流。这里有个问题,作为IE是否要把演讲人的稿子要到手研究一番呢?我个人的意见是,看情况,如果演讲目标偏重内容向,如P4,P7,最好有稿子对照,而偏重表达向的P5,P6之类则不是必须。当然,还有演讲人发音,口音(这个有时候确实坑爹,所以建议对不熟悉的演讲人现场先聊几句探探底),评估人英语听力水平等考量因素。
讲到这里我们可以发现,在演讲人正式演讲之前,已经要考虑那么多因素了,笔者自己也很难保证每次都能做到,所以说,
要干好一件事,准备很重要
演讲进行时。。。该做什么呢?这里我说两个点,一个是聆听,一个是眼神交流,应该说很多人都知道这两点很重要。那么重点来了,该怎么听,听什么呢?请回顾下上面的粗体字,按照演讲目标来听,而演讲目标,则是事先需要准备的东西。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俱乐部要求IE比演讲人做过的演讲高阶的原因了,因为自己做过,所以默认是“过来人”,“老司机”,对演讲目标有自己的理解。逐条对比演讲要求和演讲人的表现,是否达到要求?做的哪里值得借鉴?哪里我可以做得更好?为接下来的台上评估做准备。然后说到眼神交流,这远比做笔记重要,千万别总是埋头记录。还有就是要实事求是,不要刻意讨好演讲人,做的欠缺也鼓掌(忘词时鼓励性质除外),不幽默也大笑,会显得很假,缺乏真诚。弓不能一直张得太满,演讲不能全程高能,要有适当收放,所以同样的,
观众的反应也要有抑扬顿挫
听完演讲就要IE出场了,那么这3分半钟要怎么利用呢?先不说具体内容,好好思考下评估是为了谁?一般来说有3方,演讲人,评估人和观众。那这3分半钟主要是为了哪方呢?其实更多的是观众和评估人自己。因为作为演讲人,更有效率和针对性的建议一般在线下获得,而观众只有从台上那3分半钟看到些皮毛。同时,舞台上的评估也是一篇演讲,对于评估人的锻炼很重要。所以,
做事前,明确目标对象很重要
明确了主要受益人后,还要做个整体规划,因为评估演讲在TMC会议上,往往特别容易超时。怎样来避免呢?当然是做好总体规划了。用多少时间来吸引观众?多少时间来介绍亮点?几个建议各用多久?这里我不介绍具体分配技术,毕竟这方面高手很多。我想说的是仅从时间角度,在IE不熟练的情况下,练一下默数30秒,或者台下事先找个“托”在30秒,1分钟,1分半的时间节点上给个暗号!从2分钟开始后的每30秒,有时间官的信号牌提醒。一旦发现时间到了,强制自己的评估转入下一阶段。这样,能更好的帮我们做好整体时间规划。所以说,
做规划重要,方法同样重要
终于进入到台上的3分半钟了,大家是不是很期待呀?我只想说,这部分,略过。
对的,你没看错,就是略过。想知道怎么做好台上3分半钟的IE,已经属于评估之“术”的范畴了敬请期待下次哦,或者,这方面的神作很多,应该不难获得经验。
从舞台上下来后,是不是评估就结束了呢?当然没有!刚才说过了,台上的评估,主要受益方是观众和评估人自己,还有演讲人的线下反馈呢。台上评估,受制于时间和观众,评估人说的可能只是冰山一角,台下就不同了,1对1直面演讲人,干货建议直接来,甚至有发现问题后受制于水平暂时没有解决方案的也能拿出来互相讨论。那反过来说,作为演讲人,应该也知道对自己帮助更大的是线下评估,演讲后要主动勾搭评估人哦。就像完成一场面试后,致电人力资源部,进行事后沟通,有时候会有额外收获。
当然,之前也说过,评估本身也是一篇演讲,作为演讲,当然也会被总评点评,但同时,如果我们举一反三,就应该知道时候去找总评要线下反馈啦。所以说,
线下的沟通,往往才是事情的重点
讲道部分暂时告一段落。回顾下写文前,看到圈内大多介绍IE评估的文章大多以“术”的角度论之,所以想起来换个原点看问题,才有了这篇文笔和风格一如既往,但是出发点略有不同的评估之“道”。
【TMC】评估之“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