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龙应台书读后感

龙应台书读后感

作者: 商丘市谢集镇王二保小学张新环 | 来源:发表于2018-12-17 14:56 被阅读71次

      读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发现 这是一本充满爱的书,是一位母亲与孩子成长的直接对话,这个过程有过欣喜,有过吼叫,有过惩罚,有过哭笑不得,走着走着就成了一段不可磨灭的回忆,一个值得珍藏一生的故事。对于孩子我们总是干预太多,需要他做的事,我们父母也都一一代劳。可是,有时候快快的放手也是有必要的,做起来虽然有点困难。但在以后的道路上,孩子各方面都会得到提升,我们要允许孩子慢慢来,给他们更多时间和关爱,让他们快乐成长。 我也是一位母亲,但我和文章里这位母亲比起来,恐怕还不行,像第三页里那句:“我坐在斜阳浅浅的石阶上,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孩子从从容容把那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这句话是我看到这位母亲的爱来自心底。如果是我,我能做到这点吗?我想因为时间关系一定会催促:快点儿,弄不成就别弄了,什么时候说过:“孩子,别着急,慢慢来”就拿现在来说,是不是我太看重学生的成绩,给她定的目标太高,搞得孩子是有心理压力,老是觉得赶不上别人怎么办?如果是书本上的这位母亲,她会怎么做?可能会说,别急,我们不能为了孩子追赶别人或大人为他定的目标让她有压力,负担,这样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不但无益,反而害了孩子。龙应台是一个有智慧的母亲,她对孩子的教育如春风化雨般润物细无声。

    从安安还在咿呀学语的时候开始,她就做他的导游,带他认识这个全新的世界,一点儿微小的事物也不会错过。即使是一条普通的路,在他们眼中也有别样的美,我想这也为安安后来学会对于现象如何敏锐静观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吧。安安提出的每个问题,她也会巧妙地回答,她不会打击到安安蓬勃生长的求知欲,试问哪个孩子不会有好奇心呢,而当父母回答不了孩子关于是什么和为什么的提问是不是就不了了之了呢?而且大多数父母都很容易忽略身边寻常不过的事物,他们的不在意,久而久之会对孩子造成无力回天的影响。

      我不太赞同说孩子是一张白纸的言论,这就好像说孩子可以任由我们涂抹,变成我们想要的样子一样。诚然,孩子的确是纯净无邪的,是天真烂漫的。可是,孩子从一出生就应该受到尊重,因为他是一个独立的小生命,他的小脑袋瓜里也有自己的想法。你或许会说,一个奶娃娃能有什么想法,还不是饿了就吃,吃了就睡,睡醒了就提溜着一双乌黑的大眼睛,打量着这个新奇的世界吗?是啊,那你知道他在想什么吗?反正我总感觉他在用自己的语言展开头脑风暴,只是他还没学会怎么用我们大人的语言说出来而已。如此说来,我们不应该居高临下地对孩子说话,而应该和孩子平等地对视。觉得龙应台能够获得安安的信任,主要是因为龙应台在平时生活中能够尊重安安的想法,平等地和安安对话,这样他们之间才建立起了良好的亲子关系。

    安安在台北龙山寺的庙廊柱子上,第一次见到龙,安安很清晰的重复:龙。孩子的初次认知就是这种形象,华安学习讲话,其中学到的一种动物“龙”,当安安看见长长的彩带的时候,他也说是龙,把玩具车摆很长也说是龙。龙应台说,这就犹如春节的五彩金龙,谁说不是一条龙呢? 从我们教育出发点也是如此,我们要了解儿童,了解儿童的思维发展观,抓住儿童思维的关键期,保护儿童的多项思维。如何保护呢?儿童对这个世界有自己的观点,我们不能死教课本,老师在学生面前是真实的人,学生对老师是好奇的,是探究的,他才能听你的,才会跟着你一起学习。无论哪个学科的老师都应该引导学生多思考,启迪孩子的智慧。老师也要随着学生的变化而填充自己,发现自己也会像作者一样变化着。妈妈以前是唱伤感曲调的,随着孩子的到来也不知不觉的哼唱:咕呱咕呱呱呱呱,就是母鸭带小鸭。 此番对话,不正是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吗?

      在她的书中,不仅懂得了母亲对儿女的爱,在这书中,她则是努力把他的儿子当作成年人来看待,尊重他的意见,克制住自己对儿子的控制,因为他是成年人。相反,现在身边很多的年轻人,是连结婚对象也要听妈妈的,被母亲控制。而我在家中,也不免会有唠叨,尽管我儿子会提醒我他是成年人,可还是对他唠叨一些生活中的事情。虽然我也时刻告诫自己,不要以爱的名义,来控制自己的子女,信任他们,并且尊重他们,以及告诉他们所在的世界,教会他们懂得如何自己思考!

      神话,迷信,信仰这一节,用五色彩石把天上的大洞补起来,将菜园里的大南瓜一指而变成金光闪闪的马车,人淹进水里转化成一株美丽的水仙花......人们说,这叫神话。摇着铃把流浪的灵魂找回来,念一段经把鬼魂镇住,取一支签把人的一生说定......人们说,这叫迷信。马利亚处女怀孕,基督在水上行走,瞎眼的人张亮了眼睛,坟破而死人复活......人们说,这叫信仰。神话。迷信。信仰。在我看来,信仰不仅仅是精神上的寄托,如果只是单单精神上的寄托,只能是宗教,而不叫信仰,从基督教的观点来看,信仰是一个整全的人观,一个整全的神观,一个整全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而不是一个个支离破碎的片段。迷信,在我看来也可以称做迷“不信”,简单的说就是不知道自己在信什么。有人说,我信我自己,那叫自信,也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迷信,因为你自己所信的是不可靠的,举个简单例子,你信不信你这一生所发生的所有事情都由你自己控制?很明显,这是个不能发生的命题。推出:任何一个人都不能决定任何一个人的一生,所以任何一个人都不是神!这个说法是给相信自己的人说的。

      综合上述,迷信不是信仰,信仰更不是迷信,信仰包含了精神支柱,而不是仅仅只有精神支柱,它带来的是一套全新的、整全的人观、神观、世界观、人生观。

        在这一章节里,兄弟间互相争宠,家里忽然间多了个小宝宝,老大会因此而激动几天,可是过不了多久,他就会发现曾经只属于他的爱和关注都被这个新来的小东西分享,甚至霸占了,尤其是在小宝宝刚出生的那段时间里,几乎所有人的视线都不在老大身上多做停留。慢慢地,他开始变了,异常粘人、行为出格、表现倒退……所有的变化只为一个目的:让爸爸妈妈的注意力重新转移到自己身上来。这个时候,可以明确告诉孩子,不管爸爸妈妈有几个孩子,对孩子的爱都是对等的,孩子都是爸爸妈妈身上的血脉,怎么可能对孩子有区别对待呢!将来老大有了弟弟或者妹妹生活中就有了伴了。即使爸爸妈妈不在了,在这世上还有一个人能陪着他。我已经越来越喜欢龙应台的文字了,或许是喜欢上了同为母亲的她的那份情感的细腻与生动的文笔。

  《放学》中安安在放学回家路上的情景似乎在自己做孩子的记忆中有过,但那时不知道会把母亲的目光和心牵的那么紧那么长。现在的儿子上小学,天天接送,却也会在他晚出教室门的时候平添几分担忧,其实我们小时候也出现类似的事情,放学时和小伙伴一起在路上玩耍,忘了时间,到家之后妈妈非常生气,自己还一脸的无辜,现在自己做母亲了,终于能体会当时父母的心情了,可怜天下慈母心啊!或许出于爱,或许是一种本能的牵挂,做父母的却永远不会知道孩子在想什么。很多时候当我们以孩子的眼光去看这个世界时,别有一番洞天。

      我们国家和西方国家家庭教育完全不同,在一个西方的家庭里就比较简单,孩子的母亲有最大的权利,任何人都得尊重生母的权利,但在我们国家爷爷奶奶干预家庭教育太多,隔代教育成了主流。上一代与下一代的经验不同,观念有异,客观环境也在不断变化中,对孩子的教育观念绝对是差异多于同意的,两代人的冲突就避免不了,孩子要想养成良好的习惯,爷爷奶奶就不要干预太多,孩子父母有自己的教育理念,放手让孩子的父母去管,让孩子在其乐融融的环境中快乐成长。中外教育存在很大的差别,环境也截然不同。

      教育从来也是细微知著。我们常会怪现在的孩子不知道感恩,因为感恩是成人的一种感觉,他觉得应该感恩了孩子就得感恩,但若他不知道为何感恩,他的内心并未感受到需要感恩,这一切就无从谈起。所以,记录孩子成长的文字有时不仅是对我们心灵的一种慰藉,对孩子也是一种教育。记得儿时,好像我晚上六点多七点玩着未到家,母亲便会把地球翻遍,我讨厌这样的管教,除了小题大做,实在让人的心有套了紧箍咒之感,但也没想过,那是一份实实在在的担心,虽然在我看来毫无必要。而母亲永远也不会知道,心在自然中成长的孩子会更加的舒展,需要的只是默默的关注与呵护。如果我们只是通过文字看文字,那是文学家的事,在一个教育者的眼里,实在有太多的教育资源等待挖掘。爱需要提醒,爱也需要方法。往往我们看不到孩子眼中的世界,孩子也听不到我们内心的声音。那么,请停下来慢慢去告诉孩子吧,陪着他们一路成长,你的,他的,她的心中都有一道风景,属于你们彼此的,需要一起学会欣赏!

相关文章

  • 龙应台书读后感

    读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发现 这是一本充满爱的书,是一位母亲与孩子成长的直接对话,这个过程有过欣喜,有过...

  • 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 原作者:龙应台 高中时候就买了龙应台的“人生三书”,《目送》这本书真的在高三时,很大程度地...

  • 感受亲情——渐行渐远的缘分

    龙应台 “人生三书” 目送读后感 忘了是在哪篇文章里看到的作者龙应台的名字,之前一直有听说,没真正的看过作者写的东...

  • 目送

    ----龙应台 《目送》读后感 米兰·昆德拉说:“这是一个流行离开的...

  • 幸福

    ----《目送》读后感 龙应台说:“幸福就是,生活中不必时时恐惧。” 我们应该...

  • 书潮|龙应台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

  • 《啊,上海男人》

    龙应台《啊,上海男人》读后感 龙应台的第一次见面会,在北京一派所,看到一个清秀的警察,在看《野火集》,惊着我了,警...

  • 龙应台《目送》读后感

    一根水果味的绳子 我在很小的时候,便和母亲相依生活。八岁过生日的那一天,我照例自己一个人步行回...

  • 龙应台的《目送》

    很早就喜欢看龙应台的书,买了她几乎所有的著作。 这些天家里来来往往的人,不能安静写,就重读龙应台的书。她的书真实不...

  • 做孩子最亲密的朋友

    最近几年看过比较有印象的书是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是龙应台和儿子安德烈之间的几十封家书来往。 龙应台的作...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龙应台书读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ixck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