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上《解读“疯狂”:热点话题人物的心理分析》首先冒出的想法是,武老师的专栏绝对是按字收费的,行文那个啰嗦呀!!!本来以为心理学普及读物难度不大,画完思维导图再配上照片也就两天,整理笔记时,光砍废话就花了我两天。
2007年之前的案例,其心理学分析几乎有着超越时代的解释力,剥开废话的重重阻挠,武志红还是让我们领略了他的真知灼见:
1.有些人奇怪不是因为贪欲,而是因为受伤;
2.行为变态,通常因为他心中的关系模式是病态的,病态关系模式是童年与父母等重要亲人的互动中形成的;
3.任何自发性事件都反映了人内心的需要;
4.爱是学来的,且主要是从童年与父母的关系中学来的;
5.谣言与其说传播的是信息,不如说传播的是情绪,信息或许不正确,但情绪却是真实的;
6.爱情一开始就是在重复童年的模式;
7.勇敢是因为有安全感,父母的爱告诉我们,不管遇到什么挫折,背后一定有个安全基地;
8.外在归因是导致不友善行为的直接原因;
9.时间之所以被称为是最好的疗法,是因为只有时间才能让过去的记忆淡去,并被新发生的记忆填充,强行忘记重大创伤是不可能的,我们做不到忘记,只能做告别;
10.我们常用特殊方式表达对亲人的忠诚:重复他们的苦难;
11.大多数施虐狂都可以从童年中找到这样的答案:他们也曾是被严重虐待的对象;
12.嫉妒心太重,是因为自我价值感过低,低到他们不敢直视自己,所以从其他人身上寻找自己受挫的原因;
13.连环杀手几乎全是偏执狂,要么是偏执型精神分裂症,要么是偏执型人格障碍,而且有共同的人生轨迹;
14.如果孩子没有得到足够的爱和温暖,他就发展不出成熟的道德感和责任心来,他没有内疚的能力,也没有自我反省的能力。

匪夷所思的事件,多数能从当事人家庭中找到深层答案。做出匪夷所思之事因为他心中的关系模式是病态的,病态关系模式是童年与父母等重要亲人的互动中形成的,社会并没太大直接责任。
人性之所以扭曲,多数因受伤太重,并且心理治疗发挥作用的主要是爱的力量。有些人奇怪不是因为贪欲,而是因为受伤。

1.超级追星狂是怎样炼成的
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几乎每一个超狂热的追星族背后,都有特定的家庭因素。痴迷一个明星是想弥补家庭中的缺失。
但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任何自发性事件都反映了人内心的需要。
那么,是什么需要呢?在我看来,就是回避成长责任的需要。
正常热度的追星很正常,也是青春期孩子自我成长的必然过程。小时候通过认同“强大”的父母来发展人格;在正常追星过程中,孩子会认同明星,将媒体描绘的人格特质吸收到过来,人格也由此成长。

杨丽娟对刘德华的狂热痴迷,一方面,她狂热追星;另一方面,她严重自闭。所谓的自闭看似是因为痴恋刘德华的结果,实际上是逃避自我成长的一个借口。
每个孩子的人格基础,都是他6岁前和父母的关系模式。如果父母既爱孩子,又给了孩子自我发展的空间,那么这个孩子就会形成一个稳定的人格基础,即知道自己是谁,以后不会因为迷恋明星、动漫而丢失自己。
“2007年3月25日,杨丽娟见到了刘德华。26日,杨父跳海自杀。”见刘德华就只是一个借口,女儿逃避个人成长的责任,也是他们一家逃避杨丽娟成长责任的借口。但是,等见了刘德华后,借口没了,得直接面对责任。68岁的杨父,无法面对这个责任,他选择了终极逃避。
2.你是不是一个残酷的看客?
一个人怎样才能有爱的能力?我们能否想去爱就能去爱?
答案是否定的,爱是学来的,且主要是从童年与父母的关系中学来的。一个孩子6岁前与父母的关系模式,最后被内化,最终令我们的心中有一个“内在的父母“和一个“内在的小孩”,关系模式很大程度上决定孩子能否获得爱的能力。一个人爱另一个人,实际是将内在的关系模式投射到了与另一个人的关系上。
杨丽娟和父母的关系模式是严重失衡的,杨勤冀显然是一直围着女儿转的。杨勤冀很可能小时获得的爱太少,这让他的“内在的小孩”一直处于爱的饥渴状态。看起来他在溺爱女儿,实际上是在满足他的“内在的小孩儿”。
常见的“隔代遗传”:第一代人得到的爱太少,于是溺爱;第二代人得到的爱太多,于是不会付出只知索取;第三代得到的爱太少,于是又溺爱……
杨勤冀对妻子和女儿都是小心翼冀,生怕惹她们不高兴。可以推断,他可能对妈妈也是小心翼翼的,他只是把与妈妈这个生命中第一个重要女性的关系模式,转移到他与妻女的关系模式上。
心理学认为,现实知觉能力是一个人心理成熟程度的标尺。
3.癫狂,只为做个普通人?
布兰妮最轰动的举动是她亲自剃光自己一头秀发,剃光头发后对着镜子里的自己说:“妈妈会疯掉的。”既然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但还是忍不住要去做。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是布兰妮的“内在的小孩”故意要做的,她就是要通过这种极端自毁的方式让“内在的妈妈”和真实的妈妈一同疯掉。
小甜甜取得令无数歌手可望不可及的成绩。但成绩是妈妈意志的胜利,不是她的。控制欲望很强的父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头上,无论设计的路线看上去多么完美,孩子的意志时时会反扑。一方面他们是乖宝宝,另一方面,他们总会犯莫名其妙的“错误”,而错误其实在表达自己的意志。
当人根据感觉选择配偶时,配偶都是符合我们的“理想自我”的。布兰妮那时只爱坏男孩,因为她理想自我是坏女孩。
这位妈妈可以试着给女儿道一个歉,承认严重侵占了女儿的空间,剥夺了女儿的正常童年。她本来渴望做天皇巨星但没实现,就将意志强加在女儿头上。假若她道歉了,布兰妮或许就没必要非得叛逆了。
因为渴望做自己,布兰妮从“好女孩”变成“坏女孩”,对贾斯汀不忠,假若贾斯汀真爱布兰妮,他能承受这些行为带来的伤痛吗?离开布兰妮后,贾斯汀选择大他几岁的卡梅隆,后来的绯闻女友都大他几岁。难道不是厌倦了孩子般的布兰妮,渴望找妈妈一样的女人,以抚慰伤痕累累的心?
每个人的“我”都是自己体验的总和。经历两次婚姻和无数故事的布兰妮,已不是与贾斯汀相爱时的那个“我”了。即便贾斯汀愿意再与她复合,他现在的“我”也未必再像以前那样爱现在的布兰妮了。
布兰妮不能指望贾斯汀做她的精神支柱。至于道义上的责任,那么谁也不如她的亲人。这是一个悖论,亲人或许是心理问题的源头,但另一方面,一且我们无处可去,亲人也是我们最可依赖的对象。
4.集体暗示:公众谣言的心理分析
谣言与其说传播的是信息,不如说传播的是情绪。信息或许不正确,但情绪却是真实的。
根据谣言所传播的情绪,可以将谣言分为三种:
愿望谣言,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经常会有“圣诞节前结束战争”、“两个月内德国就会发生政变”等谣言;
攻击谣言,一方故意制造、目的是打击对方,在政治斗争中比较常见。如以色列前曾频频爆出“美国要打击伊朗”的攻击谣言,目的是引导舆论给伊朗制造压力;
恐慌谣言反映着人们内心的恐惧情绪,有些并非人有意操纵,而是大众恐慌心理的普遍反应。
强烈的恐慌情绪是公众谣言的基础。谣言最初传播时,首先传播的不是信息“到底发生了什么”,而是情绪“有很可怕的事情要发生或发生了”。
当积攒了太多恐慌时,我们会急着为情绪找一个解释,这是所有情绪的特点。特别高兴、郁闷时,我们习惯找一个高兴、郁闷的理由和别人交流;特别恐慌时也是一样。在这个过程中,相关信息严重匮乏时,谣言就会产生。
多数人难以忍受模糊信息。人们会强行解释模糊信息,不做这种“合理化”的努力,他们就会焦灼不安。当情绪紧张时,人们对模糊信息会变得更加不能容忍。可以说谣言是人们为解除紧张和不安所做的努力。如果想消除谣言,就必须努力去消除谣言背后的恐慌情绪。缺乏充分信息是导致民众陷入谣言的主要原因。

我们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于是装作很自信的样子暗示,这时我们不是信息传播者,而是自大的、希望得到别人认可的人。
信息的扭曲会经过以下三个阶段:
1.概括化。将谣言内容压缩到只剩下有价值的若干细节,使谣言变得越来越简单而扼要,许多其他细节就被遗漏了。这是记忆的问题,概括化可以让传播者记住相关的事情。
2.突出。听到谣言的人,由于对其中有些内容比较感兴趣,这些内容就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他变成传播者时,他就会只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传播。
3.同化。谣言是外部来的知识,在接受谣言前,被传播者有自己的知识经验、需要和态度等,他会根据这些主观因素来同化谣言的内容,凡是符合他的主观因素的部分就接受下来,对它进行进一步加工后再传播。
每一个公众性谣言都会有它的最核心信息的。这是集体性暗示的互动结果,那些最简单、最明确、最有据可依的信息不断被肯定,最后就替代了原始信息,成为谣言的核心信息。
5.没有做过贼为何总心虛

恶性的暗示循环只是表面现象,最根本的原因是,她为什么这么在乎这种尴尬。
美国某棒球队一名伟大的投手,正准备给对手投球,他的队友走过来对他说:“千万别给他出界的高球。”这名伟大的投手出手了,球不仅飞得很高,而且还出界了,甚至飞到了看台上。
这就是暗示的力量,“出界的高球”和“千万别”是一个矛盾的信息,一个是抽象的概念“千万别”,暗示性比较低,而“出界的高球”是形象的,暗示性很高。用“不要……”这种句式,它会起反作用。
我们几乎都是在有限的关键事件上形成自己的人生信条,接着我们又把这些信条无限地推广到全部的生活事件上去。而治疗的关键就是去寻找并处理这些关键事件。
6.骗子为何爱盯老人的钱袋
诈骗流程:八步卷走老人一生积蓄
1.带老人去看公司营业执照,地点一般是富丽堂皇的大厦;
2.开动员大会,多有名人参加;
3.参观现场,一般都是以旅游的形式;
4.进行说服,由受过训练的业务员进行,业务员很多是外省来的大学生;
5.开始投资,老人经不起诱惑,开始投放较小额度的投资;
6.兑现回报,即按照一开始承诺的回报率如期发送给老人;
7.追加投资,老人们开始投资额不大,被兑现回报后,普遍会大额度的追加投资;
8.骗子走人。

八个欺骗步骤中隐含着许多巧妙的心理机制。骗子公司先以各种诱饵让老人们入局,之后,对老人进行信息封锁,让他们不和家人商量。因为和业务员建立了亲密关系,老人们会更信任业务员,而不是亲人。
思维单一的个体聚在一起,就会成为思维单一的群体。而主导群体的思维相当于建立了一个新的体制,大家会争着在体制内“拔尖”、攀比,去赢取更多的影响力。如果某人表现很好,大家会争着学习。骗子公司经常会树典型,就是为引起群体内的从众与竞争。
7.三年被炒七次,为什么?
“反向形成”的心理防御机制为,本来产生要攻击别人的情绪,却表现成要攻击自己。
一般来讲,反向形成的心理防御机制最早是在家庭中形成的。如果父母要求孩子听话,孩子反对或不听话就遭到严厉惩罚,那么孩子就会形成反向形成的心理防御机制:本来是对父母不满,但却表现为责备自己。这可以保护一个人少挨父母的责骂,到工作中会妨碍他为自己争取权利,譬如阿云就无法拒绝别人强加给她的额外事务。

“反向形成”一般还伴随着“被动攻击”的心理防御机制:总是无意地做错事,结果招致对方的责骂。
要化解这些不健康的心理机制,必须学习觉察并释放愤怒,只要愤怒的情绪通过恰当的、有意识的方式释放了,人们就不会再以不恰当的、无意识的方式表达不满。
心理学中有—个术语叫做“强迫性重复”,如果童年幸福,我们就重复幸福;如果童年痛苦,我们就重复痛苦。之所以强迫性重复,因为我们形成了固定的应对方式。阿云的七次“跳槽”就是典型的强迫性重复,遇到同样的问题,产生同样的结果。
阿云最后提到的紧张感,也与童年经历有关。她虽未细说,但我可以断定,她童年得到的关爱比较少。童年告诉她,你是没人要的,你付出10分努力,也只能得到1分关爱。但有人给了她5分关爱,怎么办?她的潜意识中会想,我得付出50分努力。这当然不可能,所以她只好紧张。
8.芙蓉姐姐为什么红遍天?
每个人都有自恋的一面,也有爱表现的一面,发展到极致就会演变成自恋型人格和表演型人格。两者都是超级自我中心主义,自恋型人格内向、冷漠,可以孤独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表演型人格外向、热情,要活在他人的注目下。
对自己有利的归因和幻想是表演型人格的基石,他们笑纳一切赞美,将一切缺点想象成优点,这导致了超级自信,而超级的自信令他们自如地进行超级夸张表演,引来咒骂和讽刺又被想象成赞美,这种赞美循环,专业说法是“超级积极的自我暗示”。

表演型人格者像是回到了童年。和幼小的孩子一样,他们常常将幻想当成事实来讲述。但有经验的家长知道,不能因此去批评孩子撒谎,因为孩子们在讲述想象时,是当成事实来讲的,并非有意撒谎,芙蓉姐姐也是如此。
超级自恋是为了自我保护。车祸就像是命运的宣判,告诉芙蓉姐姐,她的三次高考只能以失败告终,在数次挫折和车祸的打击前,芙蓉姐姐从潜意识里认输了。
但她无法在意识层面上接受,要逃避。怎么逃避呢?就是去爬一堵更高的墙,意识上表现得越来越“超级自信”,具体就是夸张的POSE和表演。但这种自信没有深层心理动力的支持,于是表现得很假,在照片和视频上,她的动作、神情、姿态都极为夸张、十分不自然。
四种心理机制催生集体狂欢
她为什么会红遍天?大众究竟怎么了?
投射。因违反内心的规则,我们下意识谴责自己。但自责不愉快,我们将谴责转移到别人身上去,这是典型的心理投射。我们也有过分自恋、过分表现时,潜意识记得当时的窘态,嘲讽、批评与谴责,不良情绪累积多了需要投射到外部。芙蓉姐姐是最佳的投射对象,她比我们更自恋、更有表现欲,更出丑,而且大家一致谴责她、嘲讽她、批评她,所以我们加入到这个队伍时,也格外心安理得。
认同。我们的愿望难以实现而别人做到了,“他实现了我的梦想”,这是一种认同的心理机制。芙蓉姐姐可以“不受任何障碍地去表达”。
比较。我们需要相信,自己是非常出色的。但并不完美的我们总是缺少底气,于是需要和比自己差的入进行比较,以获得优越感,这是比较的心理机制。
暗示。我们一起愤怒,一起羡慕,一起比较,一起嘲讽,从而相互暗示,这种狂欢的心理机制是“集体性暗示”。
9.“超级女声”火爆的心理秘密
从偶像身上找“理想自我”,心理认同感是它成为全国性狂欢的最大秘密了。

地域认同是最容易找到的,其次是性别认同、年龄认同等。
大家肯定有这样的体会:在一篇帖子上跟帖,就会继续跟下去,想了解别人怎么看自己的回帖,也想知道给“楼主”带来了什么影响。即便回帖一直没人响应,也会忍不住一遍遍地点开。心理学中的解释术语为:一只脚踏进门(源自英文“one foot in the door”), “一只脚踏进门”后我们忍不住两只脚都进去,看看里面究竟有什么。
想让人们“一只脚踏进门”,关键是门槛要低。为什么呢? “一只脚踏进门”时,我们势必会做些“投资”,物质、情感、精神或时间上的,只要做了“投资”就势必想看到回报,这让我们一直跟踪下去。
公众性竞选活动中,只要和某个候选人拉上关系,我们就会认同他,将他的胜利或失败视为自己的,因此而快乐或苦恼。如果这个候选人能够主动向我们求助,这就是一个自动的关系,我们会更容易认同他,哪怕他与自己没什么一致的地方。
什么动力让数十万fans组成了一个又一个兵团呢?心理学的解释是,只要符合三个标准:有一个为之奋斗的共同目标,并有稳定的渠道可以联系,成员间经常互动,就可以称为是一个团体。团体互动越多,团体目标越简单,团体思维就越容易一致,凝聚力就越强。团体成员会像竞争一样表达对团体偶像人物的好感和支持。团体的这种性质急剧强化了各fans团体的狂热度。
10.超常痛苦催生超常能力
坦然地承认有心理问题,基本能断定他没有最严重的精神疾病。像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偏执型人格障碍等最严重的精神疾病患者,其共同特征恰恰是,认为自己没有心理问题。自认是病人,意味着有自我反省的能力和意愿,能真正地承担责任,也意味着知道还有需要自我改善的地方,还有继续前进的余地。妄称完美,一方面是企图把责任推给“不完美的人”,另一方面也失去了直面问题、改善自身的机会。
“恰恰好的挫折”是指既可激发潜力,又没超承受能力的挫折。不过,每个人都注定会遭遇超出承受能力的挫折,却也发展出一些超出常人的机能。譬如,那些特别善于察言观色的成年人,多数都有个糟糕的家庭。如果想获得父母等亲人的关怀,必须先讨好他们。他们没有品尝过“无条件的爱”的滋味,他们也由此发展出了超乎常人的察言观色的能力。

大多数心理问题都是在童年初步形成,心理含义:告诉抚养者,放弃不健康的抚养方式。如果没有心理疾病的保护,许多孩子可能早就天折了。譬如,一个8岁的孩子之所以很孤僻,是因为他没有学会拒绝别人,任何人向他寻求帮助或指使他做事,他都说不出“不”这个字来,这时孤僻就是对他的保护。
从这个意义上讲,最好不要把“消灭心理疾病”当成目标。因为,心理病灶已经吸纳了我们大量的心理能量,我们围绕着心理疾病发展出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如果只是简单地将心理疾病“消灭”,那么我们相应的优点和缺点会一并消失。
11.白天做“天使”黑夜变“魔鬼”

恋爱中双方都会自然而然地变回孩子,将对方视为父母。如果两人都是“好父母”,彼此给予无条件的爱与关注,那么“孩子”就会在恋爱中长大,最终得以从人格上告别原来的家庭,成为真正的成年人。在健康家庭长大的孩子会变回健康的孩子,在不健康家庭长大的孩子会变回不健康的孩子,其实爱情一开始就是在重复童年的模式。
Jane拒绝被爱,也拒绝给予对方无条件的积极关注,这种强大而冰冷的成人形象背后,必然会隐藏着一颗伤痕累累的心,那也是一颗受过伤的孩子的心。
哈里斯说,真正健康的关系模式是“我行,你也行”,无条件地爱自己,也无条件地爱别人。
“在网络中,我变成了另外一个人。”经常听到这种说法,为什么呢?我们的真名先被父母称呼,又被同学、同事称呼,它不仅只是简单的名字,而是有着丰富的心理色彩,名字本身就代表着一个人的超我和自我。当有人称呼我们的名字时,它会唤起我们的身份感。但网名是不具备这个心理特征的,一些人同时采用多个网名,很重要的原因是想减少自己的身份感,即降低超我对本我的管理。
12.女儿,请不要卷入父母的战争
孩子替父母或替其他长辈“抱不平”,一般分为两种情形:
1.受伤害的长辈没有或不敢对施害者反击,孩子主动替其反击。如,女孩3岁爸爸人私奔,18岁时父亲回归家庭。妈妈轻易原谅了爸爸,但女孩替妈妈强烈地恨爸爸,但妈妈总阻止她对爸爸表达敌意。最后,女孩恨所有的男人,尤其是她的男友。

2.家庭冲突中,一方将孩子拉进来,作为反击或控制另一方的武器。离婚的家庭中,和孩子生活的一方,极力描绘另一方不负责任、糟糕,还极力阻止孩子和另一方见面。表面上,他们是胜利者,实际上会把孩子推向对方,孩子会用一些莫名其妙的方式去认同他看上去非常憎恨的父母。
德国家庭治疗大师海灵格认为,如果受了伤害,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报复冲动,适当的报复可以让亲密关系重新回到平衡点。正常情况下,施害者也渴望得到适度的报复,他认为这是应得的,这种报复会消除他的罪恶感。
不要卷入父母的战争,作为儿女,你没有资格做法官指责谁对谁错。假如你真做了,不仅会影响你与父母的关系,也会严重影响你与未来情侣的关系。
13.她为什么“爱”上劫匪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简单来说,既然生活太苦又无能为力,无妨爱上苦难甚至制造苦难的人,就不觉得多苦了。精练概括即:攻击可以攻击的人,但投降不可以攻击的人。
这种心理在集中营的囚犯、战俘、娼妓、受虐妇女、乱伦等案件的受害者中非常常见。伊拉克战争爆发后,几乎每次西方人质被劫匪释放后,人质都会表达对劫匪的感激,同时表达对西方国家、伊拉克安全部队等拯救者的愤怒。这实际上是“恨你可以恨的,爱你绝对不可以恨的”这种保命哲学的体现。劫匪是绝对不能得罪的,但拯救者却是可以任意斥责的,因为无论怎么攻击都不会有危险。

患上“斯德哥尔摩综合征”,至少要满足4个条件:
1.加害者的威胁非常直接,受害人绝对不能反抗,否则会付出生命代价。
2.加害者会给予小恩小惠,而不是一味地施以加害。
3.加害者对受害人实施信息封锁,受害人无法接触其他信息,只能接受加害者的观点。
4.加害者让受害人相信,他绝对逃不出去,即便逃出了也会找到他并施以更残酷的伤害。
这其实也是“洗脑”的关键条件。传销玩的就是这些手段,很多受害人也因此而变得“不可理喻”,他们只需几天时间就变成传销的狂热信徒,并对父母、警方等拯救者产生攻击性情绪。
一种普遍的心理是:如果痛苦太难忍受又无法摆脱,不如自欺欺人说,这并不痛苦,其实挺好。这样就减少了心理冲突,内心安宁一些,虽然这是病态的,但如果遭遇了绵绵不绝的痛苦,那么病态的安宁可以让我们不完全丧失活下去的勇气。向苦难认同,向加害者示好,是一种生存手段。
卡姆普什地狱般生涯太长了,她需要更长时间才能明白真的自由了。那时才能直面事实,从心理上完全接受不堪回首的8年时光,为之哭泣,彻底释放自己被压抑、被扭曲的恨意。假若她在健康家庭长大,父母都爱她,适应时间会比较短。如果童年很糟糕,那么她可能一生都做不到直面事实。

开始,卡姆普什拒绝见父母,不能证明父母多糟糕。无论童年父母对她多好,她对父母都会有比较强烈的恨意。8岁小女孩被劫持时一定会充满憧憬,相信父母会救她出来,但“万能”的父母却做不到。最后她可能断绝对父母等拯救者的期望,完全站在绑架者的角度上看问题。如果是这样,那么卡姆普什还需要一段时间,释放对父母的攻击情绪。
14.她们为何非杀人犯不嫁?
童年受过的苦,长大后至少要再重复一次。童年受苦时,弱小无处可逃,只能接受。成年再受一次类似的苦,其实是埋着一个愿望:这一次我要做主,我要修正童年的那次错误。所以,有过暴虐老爸的女孩,容易迷恋上有暴力倾向的男子,因为想证明自己可以修正童年的错误。她们总怀着一个单纯的梦想,“我可以用爱来改造他”。
改造当然很难,暴力倾向太厉害的男子一般伴随着恶性自恋。他们很少反省,有了问题,总会归到别人身上,然后大打出手,而妻子和孩子是最容易找到的归罪对象。即便知道如此,她们还是难以抵挡有暴力倾向男子的吸引力。理智上知道真诚、体贴、善解人意男人是好男人,但就是没感觉,面对他们时会无所适从。因为她们没学会和好男人相处,好男人不能让她们重温童年的梦,更难以帮她们“改造梦想”。
坚持改造梦想;妈妈的经验又告诉她们改造梦想很难实现。怎么办?找个有暴力倾向但不能实施暴力的男子,杀人犯注定要把牢底坐穿,几乎没机会对她加以肉体伤害,这是多么安全又可靠的选择。所以,美国有无数的女人迫不及待又坚忍不拔地抢着嫁给杀人犯。这就导致了一个“怪现象”:许多恶行累累的杀人犯,却在进监狱后做了新郎。
无数的女子嫁给潜在的杀人犯,才是可怕的选择。如果丈夫不想改变,那么她们的新家庭又继承了原生家庭的特点,而暴力一代又一代地循环。潜在杀人犯变成真实的杀人犯,被杀害的人,经常是一开始想改造暴力丈夫的妻子。
有过可怕童年的孩子,都无一例外地扭曲过真相,甚至会粉饰得好像自己的童年比谁都幸福。
15.萨达姆的白日梦与希特勒的情人
人们以为希特勒、斯大林等强人聪明绝顶、高瞻远瞩、很少犯错,他们只不过控制欲望超强,意志强加给他人时特别果断,无法无天。能做到这点只是因为没有同情心,对别人的痛苦毫不在乎。正常人看到别人被伤害时,会感同身受、产生痛苦。

控制欲望极强的强人绝少喜欢和自己有同样个性的人,哪怕是最亲密的人。这种个性使强人们认识现实的能力大打折扣,在洞穴里他运筹帷握,算无失策。一旦和洞穴外面的世界建立联系时,他就会犯晕。
强人们和有强人潜质的人的这种行为特征,美国心理学家斯考特·派克称为“恶性自恋”,他们幻想自己是完美的,一旦出了问题,就会把责任转嫁到别人头上。他们只在乎自己,没有同情心,在转嫁时极其理直气壮也极其果断。
16.优秀的女性为什么怕成功?
—个人成就动机的强弱,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他的成功与否,成就动机含有两种成分:追求成功的倾向和避免失败的倾向。
对于优秀的女性,最好的办法就是忠于你自己,接受你的确优秀的事实。如果我们否认自己,也会容易否认别人。优秀的女人势必有对优秀的渴望。你否认自己优秀,不成长了,你就会把这种渴望投射到身边的男人身上去。如果男人果真卓越,你会欣然接受。如果男人不如自己,你会特别愤怒,恨他怎么就那么差劲!
17.真愁!中了500万怎么办?
心理防御机制的目的本是为了保护心理免受伤害或痛苦,但是,—个人如果习惯用心理防御的手段去处理问题,结果反而会加重自己的心理痛苦,因为心理防御的本质特征是逃避真实。较少使用心理防御机制的人,几乎都是在健康、宽容、充满信任的童年环境中长大,而在艰苦、挑剔甚至充满敌意的环境下长大的人,无可避免地会有较不健康的心理防御机制。

直面悲惨的勇气,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呢?
3岁前是关键的时期。孩子与母亲(或类似母亲的角色)的分离要少。3岁前遭遇了太多太漫长的与母亲的分离,他会不敢面对生活中的不幸与灾难,自我欺骗的方式会特别多。我们勇敢是因为心理有安全基地。孩子探索时,虽然父母不可以替他做,但一定要有人陪伴,遇到挫折时安慰他,情绪平静下来后再鼓励他继续。孩子就会形成这样的心理:不管我遇到什么挫折,我的背后一定是有一个安全基地的。等长大以后,这种心理就会埋在他的心底,让他成为一个特别有勇气的人。
18.车人合一感:马路“怪兽”的心理分析
坐在驾驶席上,一个温和、礼貌的人摇身一变,成为马路“怪兽”,这种现象被称为“马路愤怒”。但如果从坏脾气演变成真实的暴力行为,即“攻击性驾驶”。

“一切都是别人的错”的自动思维是导致“马路愤怒”的头号原因。外在归因是导致不友善行为的直接原因。既然不是自己的错,那么咒骂、没有耐心、暴力幻想,甚至暴力行为都是理所应当的了。绝大多数人一坐上驾驶席,对委屈的忍受能力便立即大幅度下降。尽管可以忍受被太太臭骂,被上司呵斥,但却无法忍受开车时遇到委屈,一产生不满,会产生立即报复的强烈冲动。
一旦坐到驾驶座位上,一个人就会产生5种不自觉的幼稚心态:
1.时间设定。即哪怕完全没有必要赶时间,司机仍会给自己设定一个预期时间,规定自己在多少时间内到达目的地。
2.一定要赢。即在马路上和其他司机竞争,超过对方就高兴,被对方超过就懊恼。
3.偏偏不让。如果旁边的汽车打方向灯想变换车道,一个司机的本能反应是,加速跟上去,就是不让他超车。
4.你会不会开车啊。看到别的司机错误或不守规矩的动作,尽管一点都没妨碍自己,但嫌恶的情绪仍会油然而生。
5.报复。如果别人侮辱了自己,会产生报复心态,并很难克制住这种心态。
匿名性(即身份被隐匿)也是促发马路暴力的重要因素,许多研究发现,如果开车人觉得自己的身份不会被暴露,那么脾气会特别大,更容易产生攻击性驾驶行为。
为什么同一个人开车和不开车时,在脾气上有那么大差异。
汽车是什么呢?你的爱车对你而言,意味着什么?堵车,另外一辆车、一个人挡住了你,提醒了攻击者,他只不过是个开车的,世界并没有按照他设想的节奏运转,从而破坏了攻击者的车人合一的幻觉。
19.北京大学生自杀之痛
大学生自杀分为三种常见的类型:冲动型自杀、抑郁型自杀和精神异常引起的自杀。
冲动型自杀最为常见,当事人常因为一时“想不开”就想自杀,行动缺乏周密计划,也最容易制止。他们有一种“自杀思维循环”,让当事人只关注负性信息,这个心理机制不断重复,自杀冲动就会越来越强。但一旦有外人介入,这种“自杀思维循环”就很容易被打破,当事人很快会放弃自杀冲动,并觉得自杀念头原来那么可笑。
冲动型自杀中还有一种类型:边缘型人格障碍(BPD)引起的自杀冲动,患者经常有自残行为,严重时会选择自杀。BPD患者一般都有支离破碎的童年,不断遭受最亲近的人伤害,很多患者还遭受过性侵犯。心理创伤太多太重,很容易产生自伤甚至自杀冲动。
抑郁型自杀又称为理智型自杀,当事人一般患有严重的抑郁症,在自杀前会进行周密的策划,也难以制止,但可以通过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进行预防。抑郁症既是心病,也是生理疾病,患者大脑中的海马已发生了病变,所以抑郁症患者只靠自己是很难痊愈的,必须寻求专业帮助。

精神异常引起的自杀比较复杂,当事人并没有自杀企图只是因为产生了一些精神异常的症状,譬如幻觉,从而导致了意外死亡。精神分裂症和躁狂抑郁症患者,容易发生“精神上的意外”,原因一般有两种:幻觉或被外部思维控制,这类病人已经丧失了“现实检验能力”。
20.现代“梁祝”:未被抚平的创伤
当挚爱的亲人意外死亡后,人们可能会产生程度不同的自杀冲动,但那些有强烈自杀冲动的人,会在4个方面有更强烈的表现:
1.拒绝接受事实;
2.拼命自责;
3.幻想对方仍然存在,或幻想对方希望自己和他永远在一起;
4.选择仪式性的自杀。当追随亲人而自杀的时候,当事人都会采取一些仪式性的行为,以此纪念特定的亲人。如果发现当事人有了仪式性举动,要想办法及时阻止。
我们并不只生活在物理世界,更生活在心理世界,记忆比两眼看到的事实更重要。时间之所以被称为是最好的疗法,是因为只有时间才能让过去的记忆淡去,并被新发生的记忆填充。强行忘记重大创伤是不可能的,我们做不到忘记,只能做告别。
需要做一个很关键的工作:更完整的回忆。心理学研究发现,要想真正告别一件创伤性事件,一定要去了解它的完整过程,当真正完整了解时告别(而不是遗忘)才可以完成。如果没有整体性的了解,只有一些破碎的片断,告别就很难发生,因为这些破碎的片断在没有被真正理解之前,它们会更加纠缠。

21.畅销小说《挪威的森林》的心理分析
我们常用特殊方式表达对亲人的忠诚:重复他们的苦难。
如果亲人中有人意外死亡,那我们会有意无意毁掉自己的幸福生活,“他这么惨,我怎么可以过得幸福!”若亲朋好友中有多人非正常死亡,问题会变得更为严重。

按照心理学的理论,他甚至不需要清晰地知道家里有过这么一个人,潜意识在家人之间的传递,要比我们想象的途径多得多。
怎样才能得到救赎?是关系,找到爱你的人。你们相互索取,又相互不吝啬地给予……
22.我爱你,所以虐待你
多数父母在进行棍棒教育时,都会借用爱的名义。棍棒之外,父母也会给予孩子切切实实的爱。矛盾就在孩子心中产生了,孩子通常的办法是,忘记恨,将恨压抑到潜意识里去。极端情形,孩子潜意识郁积太多的恨,意识上却认识不到,他可能混淆爱与虐待的界限,形成可怕的观念:我爱你,所以虐待你。
棍棒下长大的人,成年后发誓要做民主的爸爸或妈妈。但是,他们经常会被莫名其妙的情绪所左右,变成比父母更暴力。根本原因在于,他们不是被自己的意识“我要做个民主的父母”所左右,而是被自己潜意识中的恨意所左右。一旦周围的情境有太多的线索可以让自己回忆到童年,压抑在潜意识中的恨意很容易爆发。
如果将某人或动物当成自己的孩子,我们会怎么做?最自然的反应是将我们与父母的关系移植过来。如果我们与父母的关系是充满理解与接受的真爱,就会给予“孩子”真爱。如果我们与父母的关系是充满暴力与拒绝,那么就会给予“孩子”暴力与拒绝。
23.施虐狂是怎样炼成的?
大多数施虐狂都可以从童年中找到这样的答案:他们也曾是被严重虐待的对象。被虐待得越厉害,就越有可能成为可怕的施虐者。

每个人都有一个“内在的父母“和“内在的小孩”,这源自童年时养育者与我们的关系原型。如果关系原型是分裂的,养育者粗暴对待孩子并丝毫不尊重孩子的独立性,那么这个孩子就会有分裂的人格,无法有效处理二者极其对立的关系,就生活在强烈的心理冲突中,一点小小的刺激就会引发他激烈的反应。
分裂和冲突很难受,人会想办法化解内心的冲突。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要么以“内在的受虐的小孩”自居,把“内在的暴虐的父母”投射给现实生活中的强者,允许这个强者控制自己,甚至虐待自己;要么以“内在的暴虐的父母”自居,把“内在的受虐的小孩”投射给现实生活中的弱者,残忍地控制他、折磨他。
24.为何有人甘愿受虐5年
所有严重的“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患者,其自我捍卫能力的丧失早就开始了,自我捍卫能力越差就越容易站到加害者一方。

能力的丧失是怎样开始的呢?经常是从听话开始的!听话是什么?孩子的自我向成人意志的屈服,其中必然会伴随着自我捍卫能力的丧失。
一个自我很强大、习惯自己做判断的孩子,会在第一时间判定施虐者是敌人。假若有机会,会第一时间反抗或逃跑。
25.被目标撕裂的弑父大学生
每个人都有两个我:“情感的我”和“理智的我”,前者是心理能量的源泉,后者可以规划合理地运用能量。“理智的我”可理解为“内在的父母”,而“情感的我”可理解为“内在的小孩”,强烈的强迫、自责和要强其实就是“内在的爸爸”对“内在的小孩”不断提出高要求。

按照精神分析的观点,敏感多疑是1岁前的婴儿的特点,他们什么都做不了,一切都要靠别人照顾,所以对别人、主要是妈妈动向非常敏感,必须靠猜疑来推断。若有个“好妈妈”,敏感多疑心理会基本消解,假若有个“坏妈妈”,对他不管不顾,他就无法克服敏感多疑的心理。
如果遭遇妈妈去世或失恋等重大的打击,一些人也会暂时退行到这一阶段。退行是对现实的否定,即我不承认我已经失去了“她”,相反我要变成什么都不能做的婴儿,因为以前我变成这个样子时,我赢得过妈妈的爱。
26.邱兴华杀人的心理分析
幼年丧父,母亲是精神病患者,很可能会给邱兴华的心里留下累累伤痕,他再也不想重复这种滋味,所以他强烈地固着在自恋需要上,从不反省自己,总是在别人身上找原因。他猜疑并恨妻子和女儿,很可能是对患有精神病妈妈的猜疑并仇恨的转移。
很多无端猜疑配偶的人,都是不相信自己配得上幸福的生活,能享有配偶的爱,猜疑或妄想配偶有越轨举动,这是为了验证消极的内心世界“我得不到异性的爱,我早就知道,他(她)迟早会离开我”。
多数情况下嫉妒只是一个借口,是宣泄郁积很久的仇恨和痛苦情绪。人本能上想宣泄仇恨和痛苦,但没理由折磨亲密伴侣,就必须要找个借口,红杏出墙是最常见的借口。
《羡慕与嫉妒》中提到:嫉妒,还是一种需求,嫉妒的人需要把自己看成是伴侣恶意的受害者。有人需要嫉妒,他们要把关系弄成三角关系,把伴侣陷入不忠的境地,那样他才可以气势汹汹地嫉妒。女性在把自己看成伴侣不公和恶意的受害者后,容易是悲悲戚戚,用被动的方式表达对眼前伴侣的不满和怨恨,其实这男人只是“替罪羊”,她对男人的恨来自童年。男性则容易对伴侣充满愤怒,并用各种手段主动折磨她,其实这女人也是“替罪羊”,他对女人的恨同样也来自童年。

维雷娜·卡斯特认为,嫉妒心太重,是因为自我价值感过低。价值感低到他们不敢直视自己,所以从其他人身上寻找自己受挫的原因。
当一个人的嫉妒心明显上升时,也恰恰是他受到的打击最多最重时。这种挫败感超出承受能力,所以要通过嫉妒转嫁给其他人。帮他度过挫折,比强调自己的忠贞更能化解嫉妒心。
27.他们为何变成连环杀手
雷斯勒一直关注连环杀手,对一百多名臭名昭著连环杀手(清一色是男性)进行过深度访谈,并据此写了《疑嫌画像》一书。发现他们几乎全是偏执狂,要么是偏执型精神分裂症,要么是偏执型人格障碍,而且有共同的人生轨迹:
6岁前,有一个糟糕的妈妈。六七岁前孩子与妈妈的关系最重要,这个关系会让孩子了解什么是爱。
8岁-12岁,有一个糟糕的爸爸。青春前期是孩子走出家并和同龄人建立关系的重要时期。如果说,与妈妈的关系是“内向”的,那么与爸爸的关系就是“外向”的,一个好的爸爸,会帮助孩子走出家,走向更宽广的世界。但是,连环杀人犯们通常有一个暴虐的爸爸。

12岁-18岁的青春期,沉溺在暴力的幻想中。青春期每个人都有过各种各样的幻想,尤其是性幻想。正常男孩的性幻想中,关系基本是平等的、充满爱意的,但连环杀手的性幻想中,完全是“独乐”,他们的快乐是建立在对方的巨大痛苦之上,其中经常有死亡的内容。他们既缺乏“内向”的好的人格特点,也缺乏“外向”的与别人建立关系的能力,既不能和同性建立友谊关系,也不能和异性建立亲密关系,这种孤独生活令他们更容易沉浸在可怕的性幻想中。
20岁-30岁的成年期,开始杀人。多数连环杀手是成年后才开始行凶,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在十几岁就开始杀人的。第一次杀人都有一些特殊的触发因素,但一些细节和幻想内容相吻合,满足了多年来的幻想,他们感到巨大的快感。由此,尽管他们也会悔恨,也会害怕,但幻想和快感会驱使他们继续去杀人。
连续杀人。对连环杀手而言,渴望不断地改进并试验新的杀人手法,就像毒品一样诱惑着他们,令他们根本停不下手来。

有些连环杀手想杀死的是自己。约翰·裘伯特杀死了多名男报童,他胆怯、害羞,是一名同性恋,一次恋人移情别恋后,他感到受到严重的羞辱。于是,他杀死了第一名报童,那个报童的性格和相貌,很像小时候的自己,他也做过报童。这样做也有特殊的含义:不是我受到了羞辱,而是那个小子受到了羞辱。
这种心理机制叫做“向强者认同”。裘伯特从父母那里受够了羞辱,结果他内心中就有了一个“实施羞辱的暴虐父母”和“承受羞辱的自卑男孩”,他认同了“暴虐父母”,怎样才能把“自卑男孩”的那种糟糕的感受宣泄出去呢?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找一个很像自己的小男孩。
雷斯勒还发现,一百多名连环杀手不断制造杀戮最容易见到的动机是“性”。其普杀死一个又一个女孩时,有性的快感,而裘伯特在杀掉一个又一个男孩时,一样也有性的快感。
这种性是什么含义呢?我自己认为,性是对关系的渴望,性的模式则是对关系模式的重复。在变态家庭中长大的人,他们的亲密关系模式也容易是异常的,而性的模式也会是异常的。连环杀手的原生家庭的关系模式是仇恨、冷漠和敌对,他们的亲密关系模式也是仇恨、冷漠和敌对,而他们性的关系模式则是折磨、摧毁和杀戮。
在连环杀手看来杀戮是为了“爱”,只是表达爱的方式就是绝对的“占有”。其普为了满足自己对关系的需求,唯一的办法就是杀死对方。但这当然是幻象,人死了关系就没了,他们仍会陷入孤独。为消除孤独,他们会一直屠杀下去,直到被抓住为止。

28.家庭失和,社会之痛
心理学的研究认为,如果1岁前的婴儿得不到好的照料,容易成为重型精神疾病患者,譬如精神分裂症或人格障碍;3岁前的幼儿受虐待,容易成为人格障碍;4-6岁的儿童如果发展不好,则容易成为神经症患者。

神经症、人格障碍和重型精神疾病是心理疾病的三个基本类型。神经症最轻且神经症患者一般是责任心和道德感过重,对其他人和社会没有危险性;人格障碍患者的责任心严重丧失,容易把责任推到其他人身上,且难以被治疗;重型精神疾病的代表是精神分裂症,更难被治疗。
如果孩子没有得到足够的爱和温暖,他就发展不出成熟的道德感和责任心来,他没有内疚的能力,也没有自我反省的能力,这让他对自己的逻辑——“我的苦恼,都是别人造成的”——非常执著。由此,他们很容易被激惹,很容易归咎于人,很容易报复,很难控制自己的行为,也很难被改造。
应限制不合格父母的抚养权,还要给妈妈充足的抚育孩子的时间。妈妈是孩子天然抚育者,也是孩子最早的依恋对象,妈妈与孩子的关系也是最重要的关系。对此,北欧国家做得非常好,刚生育的妈妈的产假甚至长达3年。这非常有道理,如果一个好妈妈陪着孩子度过了前3年,那么这孩子长大后最多也只是一个神经症患者,基本没可能发展成人格障碍或重型精神疾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