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目标要符合三个要素:积极的、发自内心的和超越个人的。
当使命感从消极流向积极、从外部流向内部、从自己流向他人,它就成为了生活中最强大也最持久的精力源。
消极的目标充满防备心理,由于身体或心理的威胁而诞生。它容易耗尽精力,会释放对人体有害的荷尔蒙,而且也会限制我们的视野。这就像种田时,农民的目标如果是除杂草,那么杂草拔完又长,总也除不净。如果我们将注意力从威胁、恐惧转移到挑战和希望上去,专注麦子的成长,那么,麦子长成后自然会遏制杂草的生长。这与古人所讲的“法乎其上,则得其中;法乎其中,则得其下;法乎其下,则无所得矣”有异曲同工之妙。
外在动机反映了我们因对某事物的不满足而产生的欲望——金钱、权力、认同感、社会地位甚至爱情。内在动机则源于我们对事物本身的兴趣,它的价值在于给我们带来内心的满足感。研究表明基于内在动机而生活的人,会表现得更自信、热情,生活更幸福,也更有恒心和创造力。
外部激励的作用是有限的。事实证明,即使是大多数人首要的激励条件——金钱,在超出基本需求以后,金钱对于幸福的影响也是微乎其微的。外部激励实际上还会损害内在激励,如果花钱请你做喜欢的事情,可能你的兴趣会慢慢下降。只有在自由选择并享受事物本身的情况下人们才会表现出更多的热情,从中获得更多乐趣。
点燃深度的人生目标的第三步,就是树立从满足自我需求到超越个人利益的目标。尽管个人的名利和权力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但人们愿意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有底线的。然而,因为价值信仰而不顾生命抛弃一切的案例却不胜枚举。如果工作的内容是帮助他人、减轻痛苦或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那么我们会感到幸福。纵使不是,我们也可以努力地将工作场所变成传递和培养深层价值观的土壤。例如,给你的工作赋予更多的价值,帮助自我成长、照顾家人、为他人创造价值等。
古希腊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话——“认识你自己”。厘清人生目标是一回事,在现实中按照价值观去生活是另外一回事。例如,有一种鸵鸟心态:当面对不如意或遭受挫折时,就将头埋在沙子里躲避现实。面对现实和理想的差距,我们常常会本能地忽略痛苦,可现实是痛苦并不会因为我们不关注它而自动消失。下面我们会介绍一些使我们无法认清现实的原因。
否认意味着关上一部分自我,好似麻醉药,让我们不再因为真相而痛苦,但同时也剥夺了我们自由感受情感的能力。与其否认,不如面对现实让我们有机会理解和应对负面情感。
自我欺骗往往在潜意识中进行,为人们带来短期的安慰和长期的恶果。为逃避那些难以接受的事实,我们会采取一系列应急措施欺骗自己以维护自我形象,或自我设想中的形象。药物和酒精能暂时压下不适的感觉,创造出一切相安无事的假象。暴饮暴食、荒淫无度甚至工作上瘾都会产生类似的效果,这些形式的上瘾都是有害的。
每个人都有一套自己的防御系统。麻木是其中之一,即不论现实如何糟糕,我自心如止水。找借口也是一种常见的抵抗事实的手段,错的不是我,是世界。影射是另一种更加阴暗的自我防卫,将自己难于承认的冲动归结于他人身上。另外,为任何事情做最坏的打算也属于扭曲事实的一种,此时我们眼中的“事实”是透过狭隘的悲观镜头看到的情景。过度补偿——将不被接受的情感和贪婪转化为过度慷慨——是一种较为积极的防卫方式,可其背后的负面冲动依然存在。
自我欺骗的另一种形式,便是认定自己的观点就是事实。观点只是我们对事实的解读罢了。例如,如果你和朋友约了下午两点在咖啡馆见面,两点半对方还没出现,打电话也联系不上,你很生气,于是离开了。你认为他到了约定的时间没有出现是因为他不守时、不尊重你,这个想法让你生气。而事实上对方没到又联系不上的原因可能有很多:手机丢了、发生意外、迷路的同时信号不好等。如果你知道对方发生了什么,可能你会有完全不一样的反应。所以,如非确定,勿下定论。
我们必须认识到事实并且采取相应的行动,才算认清了事实。曾忽视或否认的一切,终将追上我们,在行为中体现出来。
-《精力管理》via 熊猫书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