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01詹晶明聊爸
总有很多的爸爸妈妈会问我:“孩子能不能打?”
我的回答也很肯定和坚决:“当然能打,为什么不能打?!”
我在过去的4-12岁(横跨幼儿园、小学、初中)的近300个孩子的询问调查中,获的过一个非常重要的情况——
孩子非常鄙视那种不能维持纪律的老师
孩子非常讨厌那种不会遵守纪律的老师
比如说孩子常常会用:
我们那老师真的没有用的,他上课时,课堂都很吵的,他根本就管不住……
算了,算了,我们这老师,自己都经常迟到,还总是说我们……
谁,谁老师,素质很差的好不好……
我不赞成孩子这么评价老师,但我们依然可以从这些孩子的嘴里听到,孩子其实是渴望得到纪律的,虽然,他们自己经常表现出来的是,并不喜欢尊重纪律或者被约束。
我想这些情况,会告诉那些不愿意训导孩子守纪律的父母,孩子们其实对纪律和自由是有一种特殊的自觉判断和期待的,即畏惧,又需要;即想挑战,有期待它稳定不变。
就象一个孩子,坐在完全陌生又漆黑的房间中央,他总是会努力先尝试去了解房间的门在哪里,墙壁在哪里——即空间的极限位置。在他完全了解这些之前,他是不会充满好奇,毫无恐惧地在里面到处玩耍的。
这个房间的墙壁和门,对于孩子来说,就是纪律和规矩。因此,我们可以感受到孩子对纪律和规矩,其实是有天然的敬畏和先觉能力的。
如果我们无视孩子的这份天性,不给孩子任何约束性的纪律和规矩训导、教育,那就是在误导孩子——这个世界没有法律,这个世界不该有法规,只要自己喜欢,自己愿意,自己有道理,就可以什么都做,什么都要。那么,到最后,一定是坏了孩子的习惯,坏了孩子的前程。
然而事实上,纪律虽然是强硬的,孩子也通常是抗拒执行纪律的人,但如果纪律是出于爱护孩子,是公平的,一致性的,那么对孩子来说,就是安全的,就是爱的护佑,孩子也会完全接受和自觉尊重,融入到他的生命里去的。
我坚持认为
单纯地惩罚孩子,是大人们为了摆脱烦恼在【对付】孩子。
纪律却是在爱护孩子,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气,促进孩子与周围环境愉快交流的保障,虽然它也会涉及到惩罚,但目的完全不同。
纪律是父母能给予孩子最富有爱心的礼物,最持久保护着孩子的【护身符】。如果纪律不是充满了爱的,那就是严酷的惩罚,是权力者披着伪善披风的自私。
我甚至认为:既然是给孩子的礼物,那就要特别地给予孩子多一些。也就是无论是“不准大声叫喊!”,“不准出去!”,“不可以玩游戏!”……每周都要有一些,僻重就轻地“打”孩子几下,以爱为出发点,让孩子感受被教训的体验。——这份体验,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对于我们的人生来说,因为它能培养我们的敬畏心。
爱,产生敬;训,引发畏。
我曾经读到过一个关于父亲的故事,每次读,都觉得父亲这角色很可爱,很有力量。
故事是说有个12岁的男孩,青春期了,突然有了一个新的问题,就是撒谎,而且总是很高明,把他妈妈骗得是一愣一愣的,简直成了一种艺术。有一天,他妈妈实在接受不了了,可又拿他儿子没有办法,就去他爸爸那里投诉。
这位父亲,就从电话的一头,非常严肃地预告儿子说:“我周五回家,我一定会踢你的屁股的!你简直太可气了!”
真的周五这父亲回家之后,什么事都不干,先找儿子“谈谈”,然后,非常遵守预告,避重就轻地用脚踢了儿子的屁股,儿子嚎啕大哭起来。
“你明白,这是你撒谎骗人的结果吗?!”父亲严厉地斥问。儿子很快就回答明白了。这父亲,就看了看他,说:”明白了?好吧,你可以走了。“
当孩子转身终于可以逃离现场的时候,这父亲又狠狠地踢了孩子屁股一脚,儿子回过头来,看着父亲,一脸委屈和被骗的表情,这时,那父亲说:“对不起,我撒谎了,你要我再撒一次慌吗?”
“爸爸,不要了!”—— 此时,儿子真的明白了,体会到了。
曾挨过父母出于爱心的“打”和惩罚的孩子,而不是遭受毒打,成为父母发泄私情的。在他们会想起父母时,是没有抱怨的,很少心怀怨恨,甚至还会特别感恩父母的教导,以父母当年正确的训斥而感到骄傲和感恩。
有心理学家研究过100多个和谐家庭里的约70多个孩子,在执行纪律时曾使用过“打”的体罚。他们会被学校的老师,还有社会上其他成年人认为——在道德和社交礼仪上,更加成熟和敏感。
什么是以爱心的力量打孩子
就是那种出发点,仅仅是为了爱护孩子,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建立孩子受人尊敬的仁人之心而产生的纠正孩子错误行为的惩罚。
以爱心的力量打孩子,不是单纯的惩罚,是教育;不是嫌弃麻烦,是爱护。
加入《聊爸》家庭教育志愿者团队,可以获得更多专业的指导和培训,申请者请加管理员伯约先生微信:139 2887 5330(微信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