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挑战100本书‖006《我承认 我不曾经历沧桑》

挑战100本书‖006《我承认 我不曾经历沧桑》

作者: 丞祯 | 来源:发表于2016-12-04 21:27 被阅读0次

    作者:蒋方舟

    2016年11月上旬

    1、读此书时

    读一本书,需要什么,经过三次的夜读,我得出了结论,一颗躁动不安的心。

    上次夜读,还是几年前在大学宿舍拿着酷派手机读余华代表作《活着》当时一口气读下来,感情杂糅在心中,窝在被子里竟然默默的为主人工流泪。

    假若,现在毫无羞耻感的将第一次夜读掘出拿出来嘚瑟品味的话,那就再清晰的往前聊一下,那是在龙舟高中读的《哈利波特⑦》,当时应该真是闲的无奈了,因为我现在还能清楚想到在那个学校的清闲。当然,读完后书中的奇幻世界真的在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所以,总结这三个夜晚的自己,都是在急躁极致的时候用一晚上的思想控告来结束自己。也就是说,现在读《我承认》也是因为自己现在生活在意义和形态上出现了扭曲,自己真的没办法看清罢了。

    这本书和以前读的书有很大的不同,它是由几篇思想独立,故事隔绝的文章凑单形成的,所以读起来很简单,但是要写个书评杂感则是难上加难。

    在这十几篇文章中涉及的角度包含青春、政治、教育等方面,所以自己在读此书的时候时刻勾画非常害怕在最后合上此书的时候,脑海一片茫然。

    由于此书的结构所致,所以我在写感受的时候也是分节论点。真是在一锅火锅里找出自己想吃的。

    2、故人无少年

    代序中已然明确指出书中所有的文章都是携带着批判的诟病来进行对整个大环境的各方面声讨,晒出自己的观点。

    蒋方舟是新周刊的执笔主编,这有点像民国时期的大钊陈独秀,用一笔文字来撼动历史的鸣钟。但是我觉得虽然蒋现在已经在全过很有地位但是要真真的敲出声音还需要时间的磨练和生命的锻炼。

    文章开始就给我们带来一个到现在都无法扯清的网络话题

    是非对错蒋没有明确的指出,他不过说了一句自己看到同学那呆滞的眼神的时候很是惊讶。

    网络对于还未卸下新生儿小袄的中国来说真的来的太仓促与猛烈,作为尴尬的90后,我在高中结业之前总是认为网络只存在于网吧中,并且网吧是不良少年去的地方,所以网络间接的在我心里是恶劣的形象。但是没想到高中一毕业,手机早已经在我心中那个只需发短信和通话的模样变成了可以玩游戏和看视频的智能触屏,诺基亚原来早已经被历史抛弃了。

    假若面对此种改变自己能清醒理智是不可能的,当时高考前夕的我们已经不再谈论什么立体几何的奇妙辅助线,历使人物的历史意义现实意义而是更多的聚在一起探讨这个手机的强大功能。

    蒋在书中写过我们这种生活“大家谈论的内容不在当下,而更多的是拼凑的耕种道听途书的消息,传递对风雨欲来的预测和恐惧”。这个时代中的我们是这样的渺小,一个小小的创新让我们这一代人找到了逃避的去处。

    被历史推向节点处的蒋方舟是很困难的,在网络言论自由的当下,人们在各抒己见的网络中为征服更多的人涌进心血,压力下的她不敢找任何的理由懈怠,但是作者之所以受到一个时代的欢迎必可缺少的原因是她得到这个时代的认可。在本书中蒋是这样描述在这个时代被聚焦的困难“我陷入了尴尬的英勇姿势,一方面肩住了黑暗的闸门,另一方面,攻击的对象却变得缥缈虚妄,自己陷入鬼打墙一样的无物之地”。

    可是这沉重的困难并没有敲碎作者的梦想,所谓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作者以眼中不含一粒细沙的姿态还在继续“我们每往前活一天,就进一步被遗留在历史的坟茔中,总有一天会成为标本”也就是在长眠于永远寂静的世界时自己为何不让自己的“人文情怀”永驻人间,形成美妙的人间词话。

    3、我承认 我不曾经历沧桑

    要想读一篇文章读出韵味,读出作者的心语首先不可或缺的是充分的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以及作者的脾性人生。所以作者将这篇文章放置在第一篇是非常的恰当。

    首篇文章讲述了作者在这个时代下的成长感悟,也是所有80、90后的统一回忆,看完这篇文章我们在回味自己的过去的时候才发下原来那是一首挽歌。

    打小就被灌输爱国精粮,然后茫然面对突如其来的网络冲击,在这个世界中,快速的变化让我们这一代学会在网络中逃避空虚的自己、无聊的学校以及永远乏味的家庭,沉默的在网络渐渐的自我摧毁。

    对个人而言,我是幸运的,虽然对网络的探索中自己是一名试验品,但是并没有像周围的人那样可悲。在这里我不得不讲述一下自己亲人的可悲故事。

    第一个是比我大两岁的外祖父姐姐的亲外甥,小时候一直叫他小飞,到现在我也不知道他的真名是啥,可是已经不重要了,因为我想以后再也不会见到他了。因为那个姥姥已经脑梗死去,家中已变成空宅。小飞是第一个给我留下网络是恐怖的印象的,而烙刻在心中的一辈子的却是他的眼神,虽然我已经忘记了他的容貌,但是至今还没有忘记那个呆滞的眼神,一转不转黑色瞳孔在的白色晶体中凝固着。那个时候还小,对鬼神是否存在还是有一点怀疑的,所以总以为网迷的他在网吧肯定是被上帝抽取走了灵魂,然而我更加相信的是那里应该存在的恶魔蚕食了他的灵魂。这个梗一直存在我的脑海深处,后来虽然和老猪一块儿去过,但是那个时候电脑对我来说不过是个功能多点的小霸王,所以直到高二离开启明学校的时候自己都没有一个QQ号。

    第二个人就是我的大堂弟,他清闲的人生真的是遭人嫉妒,感觉他的生活无所事事,要是我也会在网络里沉溺,因为我真的不知道他对琐碎的生活还要做出什么样的整理。我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他还在自己的屋子里摆弄着自己的鼠标,时不时的发出几声笑的喘息很是让人讨厌。人就是这样吧,有的时候很厌烦一个人莫名的笑。有趣的是他的电脑一直放在一个纸箱上面,鼠标放在另一个纸箱子上。我已经几次指示他将大厅无用的茶几摆到自己的屋子里。可惜,三个月已经过去了,茶几还在那里。我忘记了他们的已经不再留恋任何的琐碎了,所以只要电脑在,世界永远不变。

    我总是感叹他们缺乏热情,丢失了为人的善意。每一句话都给人一种刻骨的冷漠,其实只是我看他们的视角不同罢了。没有对错,我们都只是这个时代的宠儿。

    “在网络的映衬下,现在是如此平庸不耐烦,每一代人的青春都是不满的,无条件的不满,无条件散发着恶”。

    此文还涉及到了韩寒,那个让我一看到他的名字身上就莫名的一阵嘲讽的寒气的名字。

    故事也许在以前的记录中多次出现。当时的自己过早接触了爱情的火焰,结果被灼伤辍学在家。那个时候的自己刚开始认识到诗歌的美妙,刚读懂了作者的强大的思想,所以一头扎下去,成了韩寒的圣徒。自己在那个年纪,留着泪给自己的父亲写了一封大谈自己的人生的书信,那封信的虽然在嘲弄的压力之下又被我偷回来销毁,但是多年后我还是记得基本的内容“我要做一个自由的思想家,做一个文学家被当代铭记并养活自己”。哈哈,幸好自己对那个时候还可以嘲讽,要是现实的话,我还真不知道什么是成熟。

    可是上学期间的自己一刻没有忘记自己这个喜好。并且懂了这只是一种爱好,不是可以拿出来嘚瑟炫耀的。那些年自己在成绩的压力下不断的接近生活本身从不敢脱离。很庆幸又有一丝惋惜。

    现在的我已经分清了梦与现实,并很享受在这两者之间不断的游荡自然。

    4、我为什么不敢“留点余地”

    对于成功与失败曾无数次的在青春里探讨,这个话题就是青春里的顶梁支撑起无数人的往事。

    “即使是不成熟的尝试,也胜于胎死腹中的策略、人之所以能是相信能”这种名言警句,我们不断的背诵,不断的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以争取到高分。现在想想还真是无稽之谈的最美丽的绽放。

    也许,青春之所以是青春就是因为其中包含了对成功或是失败的不断摸索思考,可是青春过去,这些早已不再是什么值得回味的快乐了。

    青春过后,生命的本质才凸显出来,我这种人更想“心不为形役,形不为心役”,坐对一丛花。

    我的青春就像蒋方舟所说的“除了回忆什么也增加不了的轻狂”。而这些却是青春的全部,以前的自己视为珍宝,以后的自己也会不断的把玩。永不舍得抛弃。

    5、三十、二十

    离开学校已经半载,很像搞一次聚会,但是这一场聚会的目的很是难以定夺,什么样的招牌挂到这个聚会的头额上都显得唐突。

    其实在我心里很好的招牌是关心,但是这种关心势必被别人臆想成对自己的怜悯和嘲笑鄙视,思想偏激的人可能认为我这个人虚情假意。

    所以,友情的筵席一旦散去,自己的回忆的笑容最好也留到那个时刻,因为多年之后你还是带着这种表情回到这里会被认为对时光最大的亵渎。甚至惹到很多在时间长河中快速成长起来的同学。

    还是别搞了,毕竟我的大学是心智产生和恶斗产生的地方,还要几次宿醉才能看到真心。到最后还是很讨厌“戏谑成瘾”的几个玩伴,对这些人我也已经断了联系,也是感谢断了联系我的生活才变得简单。

    但是,还是很想聚一次,和想聚的人。一起聊聊“尴尬”。

    6、政治

    对这个词从不感冒,因为小时候对历史很感兴趣,但是总是因为政治的存在我总是无法看清历史。

    可在中国不谈政治是很可怜的,自己虽然没有站错队伍,但是不涉及政治的自己感到还是很孤独的,熟知我只是默默的愤慨罢了。

    蒋方舟在本书中大胆的唱述政治,很多地方我不去过多的思考。

    文章提到对作家来说,真正的恐惧是被“国家”所魇住,哪怕是背过身转过头低下眉,不严对视政治,这种姿势也是不被允许的。我们这些人总会变得孤独,因为那些繁花夜瑾总是不能支撑我们不断的思想寄托。

    历史是个不动声色的看客,总是步履匆匆,不为我们驻足。

    “我的故乡仍是一个尘土飞扬的村庄,到处弥漫着死人的寂寞,昔日不可一世的上校门只好窝在自己的后院悄无声息的死去”

    后来作者还讲了白崇禧这个被两个党渐渐故意遗忘的人在历史中不断的挣扎的故事,然后讲述了一番家庭教育和学校的事情。这些我暂且不再诉说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挑战100本书‖006《我承认 我不曾经历沧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izhm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