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腹黑电影」公号
天的话题,略微有些沉重。
别走,与你有关,或者说与世间万物都有关——死亡。
之前对于死亡,阿布从不去想,我觉得它应该离我很远,而且这么"老年"的词汇在年轻人群中更是不会被重视。
但是距离很远,并不意味着永远不会到达。
某些东西因为距离问题会让我们看不清楚,就像今天阿布要聊的这部片子,它所讲述的东西与我心中的模样。
完全是相反的。
生命里
「生命里」是一部格式很奇怪的纪录片,全片只有3集,每集30多分钟,时长大概与一部电影相当。
共分为:记得 陪伴 心愿 3集。
不用阿布说,你们也知道纪录片中讲的是什么了吧?
海报上并不太显眼的轮椅和输液架早已经说明一切。
这部「生命里」讲述的是病人的故事,严格来说是记录一些重病患者在临终前的生活。
记录的地点,就在上海临汾社区服务中心的舒缓疗护区。
很多人并不熟悉舒缓疗护。
舒缓疗护,又称临终关怀,安宁疗护,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建立起了一套成熟的疗护模式。
在中国,舒缓疗护还处于刚刚起步的探索阶段,只有一些比较大的城市才有。
比如「生命里」拍摄的地点就在上海。
而舒缓疗护中心接收的都是什么样的病人?
上海临汾的舒缓疗护区收治的都是癌症晚期患者。
这里90%以上的病人生命都不会超过3个月,舒缓中心就是他们人生的最后一站。
阿布在看到这的时候,一直以为「生命里」将会讲述生离死别、沉痛无比的故事。
但是纪录片中的故事证明,我还是看轻了人类在面对死亡时的勇气。
片中死去的老人没有一个在临走前是带着恐惧离开的。
所有的人都走的很安然。
在舒缓疗护区里,"死"似乎就像是一件稀疏平常的事,所有人都可以不用避讳的谈论这个词,疗护区每天的例会上也都是在谈论死亡。
"死亡病人,226床陈晓军"
"预计生存期是1个月,实际住院天数是25天"
"新病人,203床汪明昌"
"胃癌,患者知道自己的状态,有死亡准备"
一般人听着都很不舒服的字句,在这里就像谈论菜市场上的菜价便宜一样简单轻松。
不是因为不重视。
而是因为看透了生死,患者已经可以平静的等待那一刻的来临,到达了一种超脱的境界。
几乎所有的老人在遗嘱中都提到,死后一切从简,不开追悼会,不设灵堂,不收亲朋好友的钱,不买墓地。
这在阿布看来其实是很惊讶的。
我对于死亡,更多的是恐惧,所以我一直认为不怕死的只是极少的一部分人。
但是在「生命里」看到的每一个老人,都对死亡无所畏惧,甚至都对死后的事情看得极其不重要。
这些老人在病床上谈论的,全部都是美好的回忆。
他们谈论着年轻时候的相遇,自己人生中一些值得纪念的事情,乃至一些在我们看来平淡无奇的琐碎小事。
美好的记忆在这一刻显得弥足珍贵。
在每天的治疗过程中,这些回忆是支撑着他们度过开心一天的必备良药。
但人生并不是完美的。
每位老人在临走之前,其实都会有一两块心病。
念旧,是老人的通病。
人老了,总是会想到自己年轻时候,甚至更早的记忆,自己出生的地方,经历过一些大事情的地方等。
更重要的是,那些身边的人。
舒缓疗护区有一位名叫朱慧芳的老人,她的家庭当初出现过一次大的问题,导致她的大女儿离家出走,十多年都没有回来过。
老人十多年都没有见过大女儿,不仅是她,家里的其他人同样与大女儿联系极少。
在临走之前,朱慧芳特别想要见见自己的大女儿。
对于每位老人的要求,舒缓疗护中心的护工们都尽量去满足。
因为每个送进来的病人,基本上都已经时日不多。
「生命里」最扎心的一句话出现在海报里:
"医院的墙壁聆听了比教堂更多的祷告声"
阿布一直认为医院是最分裂的地方,一方面这里能够救死扶伤,还人健康;另一方面,这里有太多太多的人没有被从死神手里抢回来。
"死亡"是这部纪录片的中心主旨所在。
导演并没有刻意的用委婉的方式传达死亡,子女在老人还没有离开的时候就已经准备好了寿衣等殡葬用品。
不孝?
也许这正是"孝"的另一种方式,明知已经无力回天,那就做好最充分的准备让老人走的踏实。
「生命里」作为一部讲述死亡的纪录片,并没有带给阿布特别沉重的东西,相反片中满满地都是温柔的触动,吹葫芦丝的老爷爷、化疗剃光了头却当着老公的面炫耀自己当初是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的老奶奶、临走前想要回到故乡看一眼的老爷爷······
看这部纪录片,弹幕上不少人都为老人们的故事红了眼眶。
3集纪录片中,不止一次的提到过一句话,那就是所有人都想要有尊严的死去。
什么叫做有尊严的死去?
不要大操大办自己的葬礼,不要给子女留下不必要的麻烦,轻轻地来到人间,最后静静地离开,不带来不带去,让一切化为灰烬,也许这就是有尊严的离开吧。
在看这部「生命里」之前。
我以为所有人都会恐惧死亡,但是他们解决低方法都是淡然处之;
我以为所有人会痛哭流涕,但是他们的脸上却都带着平和的微笑;
我以为所有人都会不愿离去,但是他们全部放下牵挂,走的洒脱。
纪录片里一直在记录死亡,但是它的名字却叫做「生命里」。
为什么?
因为死与生并不是敌对关系,而是包与被包含的关系。
在村上春树的小说「挪威的森林」中有这样一句话——
"死并非是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其实死也是生的一部分,作为生的结尾出现在人的生命轨迹中,留下一个句号。
每个人的生命就像是一首诗,有的长有的短,有的精彩有的平庸。
这些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当划上句号之后,这已经成为了一首完整的诗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