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他不是反动头目吗?不是
他是,三定共和之功,一匡天下之志——段祺瑞
学校课本中的历史人物总是非黑即白,这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
在《纪念刘和珍君》里,段琪瑞是一位镇压学生运动的刽子手、冷血动物;在历史教科书中,段琪瑞是一位被孙中山“护法运动”的讨伐对象。
多少年来,这名三造共和的枭雄长期以来被简单的标签化脸谱化,成为一个时代里被唾弃的一分子。但其实我想说一个比喻是,不能因为一件事情,而否定了一个人的全部人生。
首先从品性上来讲,段不抽大烟,还最厌恶别人抽大烟;人家游山玩水修别墅,段也从来不去游玩,也没有自己的别墅,住的一直是租的房子;
达官贵人喜欢梅兰芳、阮玲玉,段只喜欢打牌下棋;富家子弟动不动上门送红包、送礼物,段一概不收。
放在今天来看,段简直就是就是一个五好青年丫
关于他的功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北洋建军
段祺瑞作为北洋武备学堂高材生和柏林军校优等生,受到袁世凯的赏识和重用,与王士珍、冯国璋并称“北洋三杰”。
段祺瑞在北洋建军时期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仿效德国的军制训练军队,引进德国最先进武器,效果显著;
二是长期实际主持多所军事学堂,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
三是参与厘定、编译各种练兵章制、战法、操典。
段祺瑞是1905年河间会操和1906年彰德会操的北军总统官,这两次大规模军事演习被全世界所关注,直接影响了清末政局。
后人认为段祺瑞是我国陆军教育史上的开创性人物,手他主持下的保定军校的陆军留学生很多都成为了黄埔军校的教练。可以说,没有段祺瑞,后来也就没有推翻清倚仗的军事力量
2.最熟悉的三造共和
(1)在辛亥革命中的突出表现,就是紧密配合袁世凯,以北洋武力作后盾,在镇压武昌起义的过程中,在南北停战谈判的角逐中,逼迫清帝退位,即“一造共和”。
(2)反对袁世凯称帝。段祺瑞任陆军总长后,继续为袁世凯保驾护航,镇压二次革命,敦促黎元洪进京,剿杀白朗起义,皆尽心竭力。
但在袁世凯称帝问题上,则始终持反对态度,袁克定曾派人游说段祺瑞,想让段率北洋将领联名通电,拥袁称帝,然而遭到了段祺瑞断后段称病辞职不理政事,此即“二造共和”。
(3)1917年张勋复辟,号称“辫帅”的他掌握着2万多人的定武军,在徐州一带经营多年,袁世凯死后,他屡次召开徐州会议,被推为盟主,表面上为团结北洋派对付南方,实际上为复辟清室作准备。
(张勋)府院之争发生后,他借北上调停的机会,将清废帝溥仪抬了出来,并迭下伪谕,气焰嚣张。段祺瑞在天津马厂组成讨逆军,发表讨逆通电,迅速攻进北京城,平定了张勋复辟,此即“三造共和”。
3.参与一战,试图废除不平等条约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段祺瑞政府从争取国家利益和巩固皖系统治的角度加入了协约国一方,最终中国凭借战胜国身份参加了巴黎和会。
(很重要)在这次会议上,北洋政府做到了以下几点:
①废除了与德奥间的不平等条约,收回了一些丧失的主权。
②二是暂缓了庚子赔款,减轻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③在巴黎和会并上得到了某些现实和潜在的利益,成为中国外交之一大转机。
(可惜,以上最大程度争取的几项利益,被“学生运动”阻碍了)
4.西原借款
段祺瑞执政期间,曾先后8次向日本借款的“西原借款”,也成了别人骂段祺瑞卖国的一项铁证。
“西原借款”总额5亿日元(2.5亿美元),因为都是通过段的日本顾问、日本首相的特使西原龟三经手办理的,所以史称西原借款。
不过,有意思的是,老段向日本人借钱,被中国人骂卖国。不有有意思的是,日本政府借钱给老段,也被日本人骂卖国。
(西原龟三)其实,当时段祺瑞政府是以部分省份的开矿权、铁路修筑权、练兵权、森林等为代价作为借款抵押给日本。这些条款虽然是出卖了一些中国的主权,但抵押物大部分是空头支票,实际意义不大。
最关键是得是段祺瑞本来就没想还,现代人说:“我辛苦借来的钱,为什么要还?”而当时段祺瑞说的是:“咱们对日本,也就是利用一时。这些借款,谁打算还他呀?到时候,一瞪眼完了。”
言外之意,向日本辛苦借来的钱,为什么要还呢?
后来1929年经济危机来临时,日本“一朝回到解放前”,甚至逼的讨债人佐分利贞男破腹自杀,日本内阁倒台,你说这笔借款是不是一笔“好”借款?
5.出兵外蒙
中国近代历史上,曾经有一次鲜为人知的军事行动,那就是在北洋政府总理段祺瑞的支持下,北洋军司令徐树铮出兵外蒙古。
(徐树铮)
1919年11月17日,历史会永远记住这一天,外蒙古正式上书中华民国大总统徐世昌,呈请废除中俄“蒙”一切条约、协定,至此,蒙古全境重归祖国,尤其是唐努乌梁海,早已被沙俄侵占,也在这时终于回到祖国怀抱,中国的版图在辛亥革命后,此时达到最大的顶点!这也算是段祺瑞的一次护国行动。
6.最大污点:三一八惨案
那篇《纪念刘和珍君》是这样写的:“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鲁迅写于 1926年3月18日,临时政府开枪射杀了大批学生,称为“三一八惨案”。
教科书就是这么简单,什么都不跟我们解释,丝毫不提前因后果、惨案细节,对于上学时候的我们来讲,这可以,但是,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们要有基本的辩证分析能力。当代作家冯学荣有一篇文章——《三一八惨案掩盖了什么》 ,其中提到了另外一个不一样的视角:
事情要从冯玉祥与张作霖打内战这事儿说起。
当时冯玉祥与张作霖两军阀正在开战,冯玉祥在天津大沽口建造了炮台,并在水道中布了水雷。日、英、美、法、意、比、西、荷等公使认为:冯玉祥在大沽口一带建造炮台等军事措施,违反了《辛丑条约》。
3月16日,外国公使团向北洋临时执政府提出最后通牒,要求拆除大沽口国防设施,否则就动武。
这最后通牒激怒了北京的爱国学生,苏俄势力乘机煽动五千多名的学生游行。
后来据一些参与学生自己说,他们在游行中携带了“削尖的棍棒”、高喊暴力口号、并且冲击临时执政府。而这些棍子一共有九十多根,每根长约三四尺,就和士兵作战的长枪一样了,你说这危险吗?
别忘了,当时游行队伍还组织了敢死队,就是不要命往前冲的那种,请大家想一想:如果你现在带一根削尖的木棍,口中喊着疯狂激进的口号,不顾警卫阻拦、硬闯中南海,在你身上会发生什么?
况且惨案发生时,段祺瑞并不在执政府,开枪就更不是他的命令;后来他向学生下跪道歉恳请原谅,下野后皈依佛教,决心避世,我们也都看到了。
7.抗日问题
段祺瑞晚年最令人称道的是他坚持保持气节,坚决不与日寇合作。
1932 年底,日本关东军特务机关长土肥原曾多次到津密密拜访段祺瑞,想请段出面组织华北政府,并许愿只要段同意,日本将会全力支持,但遭到了段祺瑞的坚决拒绝。
后来,段祺瑞在《申报》、《立报》相继发表文章,表达了自己绝对不与日本人为伍的决心。1936年,段祺瑞去逝,死前留下“八勿”遗嘱,阐述了复兴之道:即:
“勿因我见而轻起政争;
勿尚空谈而不顾实践;
勿兴不急之务而浪用民财;
勿信过激言行之说而自摇邦本;
讲外交者,勿忘巩固国防;
司教育者,勿忘保存粹;
治家者,勿弃固有之礼教;
求学者,勿骛时尚之纷华。
本此八勿,以应万有,所谓自力更生者在此,转弱为强者亦在此矣。”
在这里我绝对不是一味替段祺瑞洗白,而是我觉得历史绝不是用好坏来简单区分的,任何历史事件都要从当时所处的年代和各种细节来分析。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是好事,但绝不是没有自己的主见而被人推着走。
在这里我不得不提到1919年发生的那个运动,运动的初衷是好的,但是这背后隐藏了什么?
任何国家要想在国际上争取利益,凭的是国家的综合国力,身处那个年代的人,已经为国家争取到了尽可能多的利益,单单凭借在国内游行,任何利益都无法为国家争取到。
而看看我们现在香港的一群“跳梁小丑”,还有最近的“王凤雅”事件,多少人被媒体随意牵着走。评价现代新闻时是这样,那读史时有这样,也就丝毫不奇怪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