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如此自由的今天,令很多人感到获取复杂信息的容易程度使很多事情正逐渐失去掌控。
比如父母对孩子的喜好及朋友圈一无所知,我曾经在理发店亲耳听到一个十几岁的女孩跟理发师抱怨她的妈妈不允许她参加任何同学组织的活动,不允许她剪那些看起来不太乖巧的发型以及染发。可是我想,这位妈妈一定也不喜欢自己的女儿在外人面前抱怨自己吧,但这个女孩子还是这样做了,不是吗?
对于没有独立判断能力的人来说,一切照章行事看似是最稳妥的,但终究难以持续。所谓的听话,不过就是在没有反抗能力时,不得不对父母表示服从而已。
也就是说父母如果一心想着孩子接触的所有信息都应该是正向的,那么这么做只会适得其反。当然我们不排除父母对孩子表达善意的方式也会影响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及判断。
约翰·弥尔顿早在1644年就发表了《论出版自由》一书,其目的在于通过确保言论自由来真正让人了解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他坚信认知层次高的人自会辨别出版物的内容品质。
虽然这无关于教育及生活,但通过此事我们不难得知,成年人尚且需要全面的信息的暴露才能逐渐分辨出孰是孰非,更何况是孩子呢。
那个年代没有网络,人们会通过传看或传抄各种小册子(类似书籍,但又没有书这么规范。只要谁希望把自己的观点、见地或新鲜事分享给大家,就会写这种小册子,以便于人们相互分享见闻)来提升个人见识。
也就是说,那时人们只能通过分享及讨论自己从各种小册子上看到的信息来向他人展示自己的学识及见识。
这种小册子中包含了人们对宗教、政治、科学、艺术、等诸多领域的个人看法,可以说这种小册子的兴起一度缩减了人们提升认知的成本。
人们不必为知识支付费用,只要你愿意为此付出时间,那么大可像学生做笔记一样,把你所认为的重要信息全部抄录下来。
而人们手中的那个小册子就相当于我们今天的个人主页,只是你抄录的内容及手写的观点会更让人记忆犹新。
毕竟那时候获取知识的渠道并不宽泛,否则也不必去咖啡馆或特定场所去抄录这些内容了。
这是不是像极了我们今天的网络环境?每个人都可以内容生产者,每个人都可以对自己看到的内容表示认同或反对。
偶尔看到一些值得扩散的内容,就可以随时分享出去,并添加一些自己的理解,以此来展示个人形象。
每个人都在利用便利的网络树立自己的形象及价值观。不过人们向他人展示的自己多多少少就添加了几分对自己未来的期待。
总的来说,人们都希望别人看到自己善良、优秀、努力的一面。
善和恶一直是相对对立的,但讽刺的是,如果没有恶,又怎么能体现出善呢?
不过尽管这样的说法没错,但我们还是会希望这种相对感越弱越好。
杜绝一些不好的言辞,并不会让人们提升明辨是非的本领,虽然这样表达看起来似乎不太妥当,但事实确实是如此的。
好比很多父母在养育孩子的时候,总希望通过自己的能力尽可能为孩子屏蔽掉一些带有危险信号的事物。
然而从未靠近过“危险”孩子们并不知道什么叫做危险,当他们能够摆脱一部分父母的决定的时候,他们就会做出一些在父母眼中看来极其离谱的事情。比如未成年时期吸烟、喝酒、逃课等行为。
今天越来越多的人(这里指的是非心理学专业人士)能够了解到原生家庭的概念,也是通过复杂的网络环境。
毕竟越来越多的背负着原生家庭包袱的成年人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这一现象被大众逐渐熟知,因此近几年,年轻的父母才懂得家庭教育的本质不在于如何“管”孩子,而在于如何为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而想要做到这一点,父母们就必须先提升自己的认知,修正自己的价值观。
这就是为什么近些年关于提倡阅读的人越来越多的原因,因为不论到何时,读书都将是最有效地获取知识、提升认知的途径之一。当然前提是你得具备选好书的能力。
阅读不同书籍的人,不断向他人分享自己在书中获取的知识及经验,除了满足自己“能够通过分享知识来树立自身形象”的需求之外,也确实在帮助他人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
这些问题之所以能够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正是因为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之下,问题得到了暴露、归类及相对准确的标签,让人能够随时发现社会上的种种令人不安的现象。
这其中涵盖了我们日常家庭教育、心理健康、生活方式、工作方法、职场规则、沟通技巧等近乎所有问题。
最后,我想说,不论何时,人们都不该惧怕问题被暴露出来,没有被暴露、却一直存在的问题才是最可怕的。
而被暴露出来的问题,也许会受到一些批评、指责、建议或是其他不善的言辞,但是不经历直面问题这一步骤,你就永远无法解决根本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