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激励,大到公司的管理,小到孩子的教育,人们最容易想到的无非是奖励或者惩罚,这种简单的办法,有用吗?确实有用,但是有适用范围和时间,往往是换个场景或者过了一段时间后就失效了。
以笔者为例,每年工作最有干劲的几天就是发年终奖的那几天,那几天是真觉得公司不错,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但是时间一久,这种效应就消失殆尽,又想起公司种种的不合理/不如意之处,把工作当成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这种心态,即使工作干得不错,也让自己幸福感缺失,经常在质疑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说白了,就是公司的管理水平还不够,激励员工的水平停留在胡萝卜加大棒的水平,并没有激发出人生而有之的追求完美的天性。
有心理学研究表明,简单的胡萝卜加大棒政策,效果只局限于那些简单的机械重复劳动,比如流水线的工人,大多从事简单重复的工作,那么采用计件制的奖励,加上对违反工作流程采取罚款等措施,都会收到明显的效果。我国目前大部分企业和组织的管理水平,都还停留在这一水平,你看我国的制造业已经是世界第一了。但是一旦涉及到知识、创新等工作的时候,我们就不行了,科研创新、包括医疗金融等领域,我们都远远落后,也就是说这种胡萝卜加大棒在这些领域往往不起作用,甚至会消磨积极性。
从人的心理分析,驱动人做事的驱动力分为三种:
第一种驱动力:来自基本生存需要的生物性驱动;
第二种驱动力:来自外在动力,即奖罚并存的萝卜加大棒模式;
第三种驱动力:来自内在的动力,就是一个人内心把一件事情做好的欲望。
只有第三种驱动力才是真正能激励人和调动主观积极性,并且长久有效的方法
而要让第三种驱动力,需要三个重要条件:主动、心流、目标。
主动:不管是被分配的工作,还是生活中要处理的事件,尽量自己规划,掌握主动权,不要等待别人安排,按照自己的设想,有步骤的去完成,因为事情是自己主动安排策划的,不是被动接受的,所以驱动力自然强一些,这个用在孩子教育方面,就是不要事事都安排好,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做,而是给予孩子自己选择的权利,什么事情都尽量放手让孩子去做,你就会发现孩子有动力变得更好。
心流:心流是指当所面临的挑战与能力恰好吻合时所产生的最佳体验。要激发自己在一件事情全力投入的状态,往往要从创造“心流”的体验开始。可参考打游戏/追剧等状态,我们要创造和享受这种心流的状态,当然游戏等成瘾性的活动除外,而是能把工作和学习当成游戏来进行。
目标:有目标和没目标对是否能调动积极性的差别很大,光制定目标还不够,还得是制定正确的目标。设定任务时既不能太难又不能太简单,最好是努力一下就能达到,就能促进人们进入心流的状态,
人类的天性决定了,他们会寻求对自己命运的掌握权,希望自己引导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