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谁生来擅长做什么事,但是人人生来却是不同的。你的不同,随着你的成长,潜移默化中,就不知不觉比别人更擅长某件事。常常是你觉得麻烦的事情,让你更擅长让这件事变得更简单,因为正是别人使之变得麻烦。
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于用线性的承载方式(例如纸媒、电子书、音频、视频),尤其是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新的内容依然喜欢采用线性的承载方式。但有框架的内容需要更为立体的承载方式,比如《JavaScript从入门到精通》并不像一本小说一样能用线性的叙事结构说清楚,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这样的书常常就从入门到放弃了。
自从用了二手书软件购书后,我看的书大都是二手书。发现很多书上前几页有密密麻麻的标注、划线、折角,而后90%却是崭新的,说明很多书没有被坚持看完。
并不是书的内容不值得被书写,毕竟还有有毅力的人看完了书并获得了帮助,但或许,我们可以使用另一种更适合新型内容的承载方式?
比如结构性的叙述方式,比如思维导图形式的叙述方式,现在就有很多读者喜欢在看完一本书之后,用思维导图整理自己的阅读心得,因为这样更容易梳理知识脉络,将线性叙述的一盘散沙组成有结构的沙雕。利于自己的理解,也不容易遗忘。我们是不是太习惯于书本对于知识的承载形式,以至于我们无法放弃它,以至于我们不能在一开始就用结构性的方式去叙述结构性的知识?
可能也是因为作者习惯了一行一行码字,想到哪里写到哪里,但是这是作者不负责任的表现,想到哪里写到那里,但是你写的难道是散文吗?如果对于结构性的知识而言,这仅仅是尚未被梳理的草稿呀!即使将写出的内容进行分类、梳理出目录,看似形成了结构,其实也只是将草稿写上了标题,期待别人也觉得一目了然,实则作者的自我安慰罢了。就像本文,也是草稿,甚至错别字、和语句是否通顺都没有仔细检查,读者需要费很大劲儿才能读明白吧。一篇文章发布到网络,就像一颗不起眼的小石子扔进大海,有人能看并且看懂,只是我不负责任的奢望。
当下并没有详细而又有结构的知识承载形式,我们连说明书的都没有,就要自己组装知识。我觉得很麻烦,也许我擅长让这件事变得简单呢!理科知识书本教材能被结构性的教材索代替,一眼就知道自己学过了哪些,有哪些知识漏洞,不会哪里点哪里去展开学习,想想竟然有些小激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