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男孩,以前最怕期末考试发成绩单,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发完之后,他就会被一群同学围攻,特别是很多勤奋的女孩,她们觉得很冤枉:“我们起早贪黑、废寝忘食,书上做了这么多笔记,画满了重点,为什么最后成绩还不如他呢”,那男孩看起来好像整天无所事事的,他的书呀干净得跟刚洗过的脸一样。大家都说“他不就是天赋好,有啥了不起的”,但是男孩从不认为自己有天赋。我想问一下大家,在你们读书的时期,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大神存在呢?这个男孩后来成了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他就是樊登读书会的创始人樊登,他后来回忆说,其实学习是有方法的,不是纯粹靠勤奋就OK的,很多时候你要去更多的思考和关联。樊登在每次大考之前,他不是一遍一遍地看书和抄笔记,而是拿出一张大白纸靠自己的回忆把一学期学习的重难点都写一遍,每门课用一张纸,遇到实在想不起来的才会最后查书。直至现在,他每讲一本书都是看一遍,半个月后准备讲时再拿出一张白纸…..他的方法就是专注于需要获取的信息,再深入理解关联经验,最后通过白纸输出构建知识体系。
有一个女孩,喜欢历史文化,尤其是语言,她的俄语流畅自如——发音标准到别人常误认为她是母语的使用者。但她从小到大,都对数学和科学深恶痛绝,高中的数理课程一直不及格,几何学还是到26岁才补起来的。真是30年河东、30里河西,她原本在自己的小天地里高枕无忧,好好地当着专业的语言学家,可后来被安排成了美军通信兵部的一名无线电专家,一下子被丢进了技术新世界,接下来整个人都懵了,这可如何是好?逃离从来不是解决问题该有的方式,她决定重塑自己从头开始学习理工科,从最开始的跌跌撞撞到找到学习的方法——将概念技巧转化成自己的理解,同时用充裕的时间来练习,结果她真的完成了以前不敢想的事情,华丽丽的转变从此上演。这个牛人就是《学习之道》的作者芭芭拉.奥克利,我们常说文科和理科之间的界限就像是牛郎织女,中间隔着波涛汹涌的银河遥遥相望,可她从“文”跳到“理”,越来越轻松、越来越出彩,大家是不是觉得不可思议?她转变最大的原因就是不给自己设限,刻意练习并转化为自己的版本。
这几年我也学了很多,读书、听微课、上培训班,我曾经非常理所当然的认为自己学得还不错,平常我也尝试将所学运用到讲课或演讲中,听众非常委婉的告诉我:“你讲得很高大尚很专业”,但同时他们也会毫不客气的说:“好像对我并没有用呀!”我强颜欢笑,可心里的那个痛呀。我的人生导师著名的培训专家田俊国一语点醒了我“你还没有将所学的东西悟道”,确实,学习最重要的不是输入而是转化,我没有把学的东西吃透形成自己 “亲生的孩子”。田老师常说“读万卷书,不行动你只是个kindle;行万里路,不转化你也就是个邮差”;我的朋友告诉我“学而不习,你可能在制造垃圾”;是的,光学习不转化犹如吃太多容易产生便秘,让人感觉相当的难受呀。
学习最好的方法就是转化,首先、找到学习的意义;其次、关联自身的经验反思;接着、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最后、通过知识迁移融会贯通的应用到工作生活中。学习找对了方法,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成为学霸!
![](https://img.haomeiwen.com/i9598059/59d28a8047e38ccf.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