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区块链技术
比特币设计原理初探

比特币设计原理初探

作者: 三十二栗 | 来源:发表于2018-06-17 11:02 被阅读89次

    比特币设计原理初探

    前言

            自2008年中本聪发布区块链世界的创世论文——[《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http://www.8btc.com/wiki/bitcoin-a-peer-to-peer-electronic-cash-system)以来,不到十年时间比特币已从当初一个极客脑海中匪夷所思的构想已发展成被数千万人所接受和使用,流通总市值达到数千亿人民币(截止北京时间2018年6月7日)的货币等价物。从这近十年来比特币发展的宏观层面来看,我们可以惊奇地发现比特币背后既没有国家或银行联盟的信用背书,又没有政策法律的保护,还不断遭受各方组织机构或意见领袖的唱衰,依然能够不断开疆拓土顽强生长,并一石激起千层浪般地开创一个崭新的时代,在整个人类历史的画布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印记。二千多年前,当阿基米德发现杠杆定律后骄傲地对国王说:如果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比特币也正是这样神奇的支点,它用有史以来最少的杠杆动力撬动了一个新时代。近十年前,当隐士中本聪写下描绘比特币乌托邦的第一篇论文时,他已经将比特币的精神灵魂铸了进去——自由、平等、透明和开放。在本文中,我们将继承这种理念,将本文发布在GitHub上以供每一位读者续写和修改,并尝试以这种方式来探讨比特币这个支点本身以及这个支点背后的杠杆定律。

    探讨的目的和方法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比特币原理和比特币设计原理之间的区别。比特币原理着重在比特币本身或者说在其所运用的区块链技术,意在说明比特币是怎么运转的,其功能是怎么实现的。而比特币设计原理则是着重于设计出比特币原理的思路原理,并尝试追溯到在做设计决策时的每一个时刻,来分析最终的设计决策为什么采用这种方案而不采用另一种。显然,比特币的设计原理是比特币原理更高抽象层次的总结概括,其更加普遍适用并且不局限于比特币、区块链或金融领域,正如古代寓言授之以鱼和授之以渔之间的关系。在本文在上述两种原理之间选择后者作为着重探讨对象,意在基本了解比特币原理的基础上,追根溯源探寻创造比特币的方法,以期待用这种方法创造更多各领域的比特币们。其次,在方法层面上,我们需要实现明确两点:层次边界和时间还原。在第一点原理的层次上,比特币原理向下止步于代码构成的细节原理,比特币设计原理则向上止步于过于抽象的哲学原理。否则,要么就会陷入细节的汪洋的大海,要么就会陷入无所不含的泛滥混沌。在第二点时间还原上,我们应力图站在当时的历史时刻来分析每一个设计决策,而不能做事后诸葛亮。我们应该将这种追溯当成是一种求解题,它具有很多种答案,但我们需要找的是其中最优的那个。与之相反,我们切不能将其看成是一道证明题,只罗列有利于我们的证据或逻辑,而忽视存在众多的可能性,甚至为止丢弃最为重要的质疑精神。第三,我们将尝试用更加全面的系统方法论来探讨,力图发现比特币体系中不同要素模块直接功能耦合关系以及设计推到中的因果链构造。系统方法论似乎较为抽象,甚至对很多人来说,弄懂它本身就不比比特币更简单。但我们坚信,弄懂一个事物可以做什么远比弄懂这个事物是什么要简单,而弄懂一个事物是什么又比弄懂这个事物为什么是这样要简单。而我们就将运用系统轮可以做什么的功能来分析说明比特币能做什么、是什么和为什么是这样。另外,为了引导共同思考,我们采用中本聪的第一人称来模拟他在设计比特币的思路历程。

    抽象的起点

    用时间还原的方法来一步一步解剖中本聪设计比特币原理之谜,就好比是作为一个警探在追捕一个叫做中本聪的犯罪嫌疑人一样,而这个犯罪嫌疑人所犯下的案件就是设计了比特币。首先,作为警探的我们需要能清楚犯罪嫌疑人作案的动机,而动机都是由从A点到B点的趋向过程。从中本聪留下的其身份信息、论文摘要、论坛言论等蛛丝马迹,我们可以推断出他的A点在于他认识到现有靠第三方信用背书货币体系的缺点以及和时代发展越来越尖锐的矛盾,而他的B点就是建立一种免于通货膨胀的货币体系。就这样丰满理想B点对于缺憾现实A点的落差组成了中本聪作案动机,也就是中本聪设计比特币的原因。不难看出,在中本聪设计比特币的原因中又包括他设计比特币的目的和结果。用目的来说明一件事物存在的原因,这是典型的目的论,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确,在不包含人参与的纯自然科学中,目的论已经被被宣判死刑,但在人参与的社会科学中,目的论仍大有用武之地。因为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参与的系统中,目的往往就是原因,系统中种种复杂的模块和结构都是围绕着目的展开的,也正是存在这样一个系统目的,才能让原本系统中没有任何逻辑关系的事物紧密联系在一起。而目的又可以分解为层层分解,伴随着目的所在的系统层层分解,从而最终让宏大难以遥远难以实现的目的变成可以付诸行动的小目的。所谓的设计,就是让若干件事物恰到好处的联系在一起从而实现某种稳定的功能目的。其实,设计也是一种从A点到B点过程——A点是我们要处理的对象,B点是产生了稳定目的功能的对象。设计可以分为三种,A确定B确定,A不确定B确定和A不确定B不确定。相对而言,第一种设计类型最为简单,而最后一种设计类型最为复杂。设计比特币从整体上来说可以归为A确定B确定类型,但具体设计层面中存在大量另外两种类型,而比特币的设计层面又是众多的,从而造成了设计比特币的复杂性。我们刚才已经确定了比特币的B点,那么我们现在来确定比特币的A点。这里需要注意的是,A点是在比特币未被设计出来时的一种对于设计对象所做的基础模型。在最简单的模型中A点就是由无数的理性人及对应的网络节点组成,而在现有的传统货币体系中A点则是由无数理性人及对应的网络节点和多个中心节点组成。在此处中理性人概念至关重要,我们将经济学中理性人假设借用过来,主要是因为我们分析的对象是一个具有主观动能性的人因系统,这个系统将会对我们的任何一个设计规则作出应对措施,因此我们在此强调理性人概念无非是想提醒我们在设计比特币这种新货币体系时所指定的任何规则都需要预先考虑理性人会有哪些可能的反应并预先在规则设计中很好地处理这种反应。我们深知传统货币体系模型所存在的缺点,秉持奥卡姆剃刀原理,从选择最简单的对象模型作为比特币设计中的A点,考虑到我们将从计算机编程层面来实现该设计,因此我们将上面的基础模型映射到网络层面,并建立网络节点和理性人之间的关系。网络节点和理性人关系共有两种:匿名映射和实名映射。在现有传统货币系统中网络节点和理性人的关系是实名映射。我们在此选择采用匿名映射来保证新货币体系的隐私性,并采用去中心化手段不引入第三方的中心节点。

    在此我们需要对去中心化这个名词进行引申分析。去中心化这个名词本身是以传统货币体系的中心化模式作为参考系的。但从历史上来看,在货币出现的最初阶段里,各种货币往往都是人们自发选择而并非中心化的,也就说是先有非中心化货币再有中心化货币。另外,戴伟(Dai Wei)于1998年提出的匿名分布式电子加密货币系统——B-money虽然最终没有为大众所接受,但他无疑是创造新货币体系的伟大尝试。因此,基于历史的经验,我们有理由相信非中心化货币依然有其运用的空间。基础模型简单描绘如下:

    每个网络节点都是由理性人操控的,因此在我们研究的基础模型中网络节点也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对我们制定的设计规则作出反应。这些网络节点和它们之间的网络连接就组成了我们设计新货币体系的承载对象,或者说是新货币体系的雏形。对于参与新货币体系的理性人我们从他们和体系的关系层面进行细分可得到:建设推广者、一般使用者和作弊破坏者。要说明的是这三种细分理性人人群是三种角色,也就是说每个理性人都可以转化为这三种角色。在设计整个新货币体系时我们必须把握理性人趋利避害的属性,秉承激励建设推广者、服务一般使用者和防范作弊破坏者的原则,并且我们设计的每一条机制都需要通过这三种角色的检验。

    新货币体系承载对象基础模型

    我们一开始总结的目的是建立新的可以免于通货膨胀的货币体系,现在我们需要将该目的进一步分解细化——要想实现建立新货币体系则必须先明确货币体系中关键要素。同样我们依然遵循奥卡姆剃刀原则,先得出最简要的关键要素——货币。我们可以总结出货币的关键属性和交互包括货币的价值、货币的发行和货币的交易。

    货币价值的探讨

    如何赋予货币价值并让所有网络节点背后的理性人所承认接受使我们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基于历史的经验,我们得知有两种模式可以解决上述问题:其一是第三方信用背书的纸币模式,比如政府发行的法币或银行发行的支票;其二是黄金模式,总量有限,相较于其他金属具有成为货币的天然优势。纸币和黄金之所以能成为货币为人们所承认其价值,一方面是因为它们本身具有利于交易的属性,另一方面它们是原有价值转移后的承载体——纸币将政府和银行的信用价值转移承接,黄金将人们在开采过程中付出的劳动价值转移承接。因此,我们在创造新货币的价值时必须既要考虑有利于交易的属性,又要考虑对已有价值的转移承接。但很显然如果我们采用第三方信用背书模式,则难免会导致各种现有货币系统存在的问题。那么我们是否可以采用黄金模式来完成价值的转移承接?目前这个问题需要悬挂起来,解题的总体方向我们是明确了,细节方案需要和其他问题打包处理,从而力图用最少的解决办法解决最多的问题。

    货币发行的探讨

    至于货币发行,我们需要确定由谁来发行,发行的总量是多少,怎么来发行。传统货币体系中的纸币由于有中央银行的调控可以随着经济增长而适量增发。那么是否我们在定义发行货币总量时也考虑这个货币需求从而设计出每年增发机制?在去中心化的货币体系中,发行货币也必然由节点来执行。我们必须设计一种机制来让尽可能多的节点参与到发行货币的过程中,当节点满足一定的条件时就拥有了货币发行权,从而让货币得以发行。那么,货币发行的频率和金额是怎样的,节点所要满足的条件又是怎样的,货币发行的第一接受者是谁?这些问题目前仍无法解答,也需要悬挂起来。由于刚才我们已经悬挂了两个问题,在此我们需要申明悬挂并非是逃避解决问题,而是要以系统全局的角度来解决问题。我们悬挂的目的在于在对所有问题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认识后,寻找出问题之间的相互支持和限制的关系,并提出尽量少和简洁的解决方案以解决尽量多的问题。这么看来,我们在设计比特币过程中最开始并非要急于求成的解决问题,而是发现和定义问题。

    货币交易的探讨

    货币的交易必然会产生账目,那账目有谁来记录并怎样存储,同时又由谁来监督记录和存储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去中心化消灭了网络节点中的中心节点,同时将原有中心节点负责的功能发散到每个节点上去,也就相当于创造了无数的中心节点。因此账目的记录、储存以及监督都是由节点来完成。在此处存在两种设计模式供以选择。第一种模式是采用某种机制来协调若干个随机节点同时协作完成账目的记录和储存,第二种模式是采用某种机制选定一个随机节点使之在某一时刻独立完成账目的记录和储存。显然,第二种模式要比第一种模式更加简单。但此处选择哪种模式不能下立即下结论,仍需要先悬挂起来,等待后续分析得到的限制条件再做选择。但不管是采用哪一种模式,每一笔交易信息必须向整个网络节点公开宣布,只有这样才能配合随机节点的选择,同时被所有节点所监督。记录的频度模式又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每产生若干笔交易就立即对其进行记录,第二种是每隔一段时间对产生的交易进行记录。

    交易信息必须要经过签名加密,从而才能保证交易信息在生成或传输过程中不被伪造或者篡改。加密和解密的过程应分别由交易发起者和交易接收者来完成。具体的加密方法我将采用非对称加密,以确保较高的保密水平。在此需要说明,加密并非让交易信息无法为非接受者的网络节点查看,加密后的交易信息仍然对所有网络节点公开可见。

    通过分析交易的基本属性我们可以得知,交易就是货币在不同节点的流转,而货币流转的源头是货币的发行。也就是说,一笔发行的货币会产生一系列交易链,在每一条交易链上向源头追溯都可以追溯到这笔发行的货币。从理论上说,如果我们能保证所有的交易都是严格继承上一笔交易的信息从而让交易链不断裂的话,一旦交易链生成,那么要修改交易链中交易信息的成本就会随着时间推移的而不断增加。但这样的交易链仍然可以被轻易修改,尤其是越往交易链末端的交易。我们必须构造出一种机制以大大加强交易链修改的难度并使之趋近不可被修改。而这种机制可以是由新货币系统中无数个起到监督作用和存储作用的节点维系的。首先,我们需要对已经完成的交易加上时间戳以保证交易识别的唯一性和在交易链条上的先后性。再者,我们定义所有的交易必须继承上一个交易从而将交易链延伸下来,任何独立于交易链之外的交易都是非法交易,而元交易就是货币的发行。最后,我们将所有的交易信息用全网节点来同步储存,任何一个交易都必须通过全网节点的认可,任何一个节点的账本都是一个整个货币体系账本的备份,而整个货币体系的账本则是通过对照大部分节点的账本来保证账本的可靠性。这就好比是在使用了可以追溯到所有资金去向的复式记账法和请了无数的审计人员来确保账务不可被篡改。

    交易链

    基础方案构建

    以上我们逐一分析了货币的价值,下面我们将综合上述分析所得出的结论和被悬挂问题所指出的方向限制,力图将价值转移问题、发币问题和交易问题这三条线上的问题通过某种机制联系到同一条线上。

    首先,我们已知要想建立一个新货币体系的价值并为众人所认可,除了通过该新货币体系自身相对于传统货币体系的优势而形成的自发成长外,还必须通过将传统价值转移到新货币体系中来加速被众人认可。传统价值是位于新货币体系之外,因此必须由某种力完成这些传统价值的转移。由于我们新货币体系中只有网络节点和其背后的理性人,因此这种力一定来源于他们。也就是说,由理性人通过网络节点主动将传统价值转移到新货币体系中,从而赋予新货币体系以价值。而我们必须设计一种激励措施来激励理性人的这种主动转移行为。我们将发币权赋予那些成功完成价值转移的节点,并且该发币的接收者就是节点自己。这样就可以形成价值转移驱动发币,发币又驱动价值转移的功能耦合结构。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下面的功能耦合图:

    价值转移和发币的功能耦合图

    同样我们需要对处理交易的节点进行激励,从而设计了对处理交易的节点给予一定交易金额比例的手续费的机制(后文我们会探讨交易费存在的必要性)。由此交易处理和手续费激励形成下面的功能耦合图:

    交易处理和手续费的功能耦合图   

    由于上述两个功能耦合的对象都是网络节点,为了新货币体系的功能更加简单以保证优良性能(奥卡姆剃刀原则),因此我们可以尝试将两个功能耦合整合在一起,如下图:

    合并后的功能耦合图

    以上我们基本解决了价值转移、发币和交易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并构建了一个功能耦合结构。下面我们着重解决上述功能耦合结构和网络节点之间的关系。首先,我们从价值转移入手。我们的目的是要将某种传统的价值转移到新货币体系中。由于价值转移的实施者是网络节点,而网络节点所在的网络环境最有可能将电力这种已有的传统价值进行转移。因此,塑造新货币体系的价值转移是通过将电力的消耗实现的。因为网络节点不断地电力价值转移到新货币体系以及新货币本身具有的易交易属性价值,从而使新货币体系的价值随时间增长而越来越大。

    我们赋予每个节点以价值转移的能力,从而对完成一定价值转移的节点给予发币权的奖励和并赋予这个或这些节点处理交易的权利。那如何证明节点完成了规定的价值转移呢?这里就涉及到工作量证明机制的设计。首先,价值转移的工作量(W)是和节点的CPU性能(C)和投入的时间(T)成正相关。准确的说有以下公式:W=C*T。如果我们设定一旦节点满足W=x时,则说明该节点完成了一定的价值转移,则进一步启动功能链对该节点给予发币的奖励。那么,由于每个节点的初始投入时间是不一样的,这样的机制就会造成发币失控。我们必须控制发币的速度以保证其对整个价值转移过程具有长期和稳定的激励性。为了这个目的,我们对工作量公式加以修改得到W=λ*C*T,其中λ是和CPU性能成正相关的随机系数。每个节点完成可以得到奖励的工作量是一种随机事件,而完成的概率会随着该节点的CPU性能和投入的时间增加而增加。同时,规定在整体上发币又是一种确定事件,即在规定时间内保证一定有节点能完成工作量证明从而执行发币。我们为了将所有的节点的初始投入时间保持一致,我们规定一旦在一段时间内某个节点率先完成工作量,则该轮工作量证明竞赛结束。所有节点重新参与新一轮的工作量证明竞赛。为了解决CPU运算速度高速增长对工作量证明产生速度的冲击,我们可以通过调整λ来控制整体工作量证明的难度,令难度指向令每小时生成竞赛轮数为某一个预定的平均数。如果区块生成的速度过快,那么难度就会提高;反之,难度降低。获得一轮工作量证明竞赛的节点不仅成功完成价值转移,也取得了发币的权利并通过发币获得奖励,同时也获得了江竞赛期间内产生的交易处理权。

    在前文中,我们分析得出有两种模式来完成账目的记录、储存以及监督:第一种模式是采用某种机制来协调若干个随机节点同时协作完成账目的记录和储存,第二种模式是采用某种机制选定一个随机节点使之在某一时刻独立完成账目的记录和储存。若采用第一种模式,由于完成每个工作量证明具有随机性,多个工作量证明同时完成难以有效控制,因此我们在这里采用第二种更为简单的模式。

    在前文中,我们还悬挂了对交易记录频度模式的选择:第一种模式是每产生若干笔交易就立即对其进行记录,第二种模式是每隔一段时间对产生的交易进行记录。由于我们已经规定每一轮工作量证明竞赛是按照一定时间来划分的,因此我们采用每隔一段时间对产生的交易进行记录。

    随着交易数量的增多,交易链将会不断分叉,会形成数量巨大的交易链。如果我们每验证一笔交易是否真实可信就追溯完对应的交易链,这将会产生巨大的工作量,大大降低整个货币体系的运行效率。为此,我们将同一段时间内产生的交易打包在一起,命名这样一个包叫做区块,每个区块中包含由这些交易生成的摘要密文叫做根散列值,且每个区块会继承上一个区块的散列值。我们在验证过往交易时只需判断交易和其所在区块的根散列值是否对应以及追溯完唯一的区块链即可。跟散列值的存在也将大大降低过往区块所占用的硬盘储存空间。

    目前,我们将每一轮工作证明竞赛期间的交易打包成了一个区块,并建立区块和上一个区块之间的链式结构,为了将区块更好地融合进我们上面构建的功能耦合中,我们将工作量证明功能也放入区块中,并在区块中补增一个随机数,这个随机数要使得该给定区块的随机散列值出现了所需的那么多个0(##这个给定的随机散列值是否是由上一个区块的随机散列值和区块中已有的交易通过默克尔树方式得到的?)。我们通过反复尝试来找到这个随机数,直到找到为止,这样我们就构建了一个工作量证明机制来实现工作量证明的功能。

    将交易链打包成区块链

    我们整合上述分析得到整体方案流程:

    1) 新的交易向全网进行广播;

    2) 每一个节点都将收到的交易信息纳入一个区块中;

    3) 工作量证明竞赛:每个节点都尝试在自己的区块中找到一个工作量证明;

    4) 当一个节点找到了一个工作量证明,它就向全网进行广播;

    5) 当且仅当包含在该区块中的所有交易都是有效的且之前未存在过的,其他节点才认同该区块的有效性;

    6) 其他节点表示他们接受该区块,而表示接受的方法,则是在跟随该区块的末尾,制造新的区块以延长该链条,而将被接受区块的随机散列值视为先于新区快的随机散列值。

    由于网络的延时性,有可能在同一极短时间内有两个区块甲和乙通过工作量证明,对于一部分节点先收到区块甲,而对于另一部分的节点先收到了区块乙。我们为了降低这两部分节点基于不同的区块而延伸区块链,我们也采用和工作量证明中不同节点间类似的竞争机制来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规定节点将在率先收到的区块基础上进行工作,但也会保留另外一个链条,以防后者变成最长的链条。不同节点保留的两条链条在短时间内会形成僵局,该僵局的打破要等到下一个工作量证明被发现,而其中的一条链条被证实为是较长的一条,那么在另一条分支链条上工作的节点将转换阵营,开始在较长的链条上工作。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问题的分析和方案

    对于前文我们分析的是否定义新的货币体系以每年增发的机制,我们现在结合已经制定的发币规则来分析。我们的目的是让新货币体系免于通货膨胀。如果我们定义货币总量是一个定值,就可以免于通货膨胀,但是否会陷入通货紧缩?通货紧缩的必要条件时该货币必然垄断了市场,很显然比特币不愿意做到这点而不会做到这点,比特币从去中心化角度出发,本身就是一种共治和各方均衡的体现,在比特币出现后一定有各种类似的竞争币不断涌现。它们会和比特币一起承担加密货币的角色。再者传统央行发行的货币也是比特币竞争对手。因此,比特币不会垄断货币市场,也不会存在通货紧缩的现象。那么我们就可以确定比特币具有一个有限的总量,我们没必要考虑每隔一定周期为增发比特币。因为这个总量的存在,发币不可能始终进行下去,发币的量一定是每隔一段时间递减的。而一旦发币终止,节点的价值转移就失去了一个重要的激励,只能靠交易费来维持。此时,整个比特币体系则已经达到了另一种激励平衡。以下我们着重分析这种平衡。

    比特币价值变化随着时间呈现出如下图的总体关系,可分为三个阶段:缓慢增长期、爆发期和平稳期。缓慢增长期和爆发期比特币总价值曲线可以简单看成一个指数函数,缓慢增长期是指数函数的拐点之前的部分,爆发期是指数函数拐点之后的部分。由于没有新的价值转移以及竞争币的存在,在发币完成后,比特币进入平稳增长期。由于充分竞争,节点为争取记账权而消耗的电力资源成本一定是等于或略大于所获得的奖励价值从而形成一种均衡(由于高增长的未来预期存在造成了成本略大于奖励价值的现象)。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控制奖励的多少来控制消耗电力资源量。我们设计发币奖励每隔一定周期减半,最终减到接近零,这样一来可以控制总发币量的有限性,二来可以使奖励的价值尽量相似(越往后期,交易费奖励所占比例越大,单位比特币价值越大),三来可以通过控制交易费的比例来调节消耗的电力资源。当进入平稳期时,由于比特币价值增长已不像先前那么迅速,节点对于未来预期的下降会以及竞争币挖矿的有利可图,都会造成大量专注挖矿的节点退出挖矿比赛,最终只留下一些具有高算力的节点,从而使挖矿难度降低,消耗的电力资源逐步下降。此处,我们也可以看出交易费存在的必要性。

    比特币价值发展阶段

    后记

    本文我们初步探讨了比特币的设计原理,我们似乎是比特币的辩护人,对于比特币的一切机制都给予必然的解释。实际上比特币并非完美,仍有众多提升的空间。我们最多只能说明中本聪在设计比特币所在的历史背景下做出了较优选择,这种较优选择却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蜕变。因此,对于我们这些中本聪的后来者,我们不是要重新发明设计另一个比特币,而是要站在他的肩膀上与时俱进设计属于当前历史背景下并试图超越这种背景的新机制。中本聪是伟大的开创者,有人说他本身并没有发明支撑比特币的三大技术,但他却将这三种技术整合在一起发明了比特币。实际上,发明其实就是一种重新整合,如果我们解析那三大技术的发明,我们也会发现这种整合的重要存在。发明创新是一种基于逻辑又超越逻辑的整合,在一个目的的牵引下,发明创新者通过想象力将已存在不存在直接逻辑关系的事物整合在一起。我们在文章中出现很多逻辑推理不连贯的地方其实就是这样一种凭借想象力向目的的跳跃,那是用逻辑无法解释的,只能用目的论来解释。在此我们重新强调我们探索的目的,我们的最高目的在于总结设计自组织机制的原理,而这一目的是通过研究设计一种避免通货膨胀的新货币体系来实现的,而为了达到这一点我们就必须研究网络节点的属性和货币本身的属性。我们用系统的方法论来研究比特币设计原理,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又深化了我们对系统论的理解。那么,在后续的文章中我们将回到新的原点,试图沿着比特币所开启的新时代轨迹来探索、发现乃至创造。最后,由于作者知识和精力的有限性,文章难免有疏漏之处。我们真诚希望作为读者的你能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并共同参与到本文以及我们对区块链世界的探索中来,用质疑的眼光对本文进行建设性批判,将你的见解或建议直接写入文章中(可以用GitHub模式分叉撰写)。

    参考文献:

    中本聪《比特币白皮书: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

    长铗、韩锋等《区块链——从数字货币到信用社会》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比特币设计原理初探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juqeftx.html